攻、和、补、抢,四法随机

一、攻、和、补、抢,四法随机

中医耳鼻咽喉科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系统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法。在专科治疗方法上,干祖望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他把这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归纳成攻、和、补、抢四大法,每一大法中又包含若干具体治法。

1.攻法 攻是“击”“伐”的意思,泛指一般以药物祛邪的方法。包括如下。

(1)祛邪解表。其一,辛温解表,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病证,临床应用较少。代表方如荆败毒散、六味汤。其二,辛凉解表,很常用。代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其三,表里双解,既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又有腹痛、便秘等里实证,用此法。代表方如清咽利膈汤。

(2)通腑攻下。其一,润下,用于慢性疾病,肺阴不足,大肠液亏。代表方如麻仁丸、五仁汤。其二,峻下,用于局部红肿热痛,便秘,口渴狂饮,烦躁不安,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亦明显升高者。代表方如大承气汤之类。此法用之恰当,可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

(3)祛寒温中。此法用于脾阳不振、寒邪外袭而致咽痛、下利等症。代表方如半夏桂枝汤。

(4)清热解毒。以药性分,有甘寒解毒和苦寒解毒;以经络分,有肝胆系热证和非肝胆系热证。其一,甘寒解毒,药性平缓,解毒力弱,但对挟有表邪者、津亏者、体虚者,不会产生强烈的不良反应。一般用在急性炎症的初期或化脓性炎症的恢复期,代表方如五味消毒饮、竹叶石膏汤。甘寒解毒剂还有滋阴生津和退蒸除烦作用。前者药如石膏、芦根、天花粉、生地黄、玉竹、玄参等;后者药如竹叶、青蒿、鳖甲、龟甲、牡丹皮、地骨皮、人中黄等。其二,苦寒解毒,以大苦大寒的药物为主组方,寒凉直折火毒,主要用于各种急性炎症,见发热、口渴、烦躁、尿黄者,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三黄凉膈散。因苦能生燥,故阴虚津亏者慎用,又因气血遇寒而凝,故气血不足者亦不宜用此法。

清肝胆系热与非肝胆系热,这是干祖望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分类方法。一般而言,邪热在肝胆系者比非肝胆系者为复杂。凡是以下证候、病位见火热证,宜用清肝胆系热法:其一,耳部的感染性疾病;其二,鼻窦炎脓涕黄绿;其三,声带炎症充血;其四,舌边严重蚀烂。这是因为:其一,肝胆经脉附于耳;其二,胆移热于脑而致辛鼻渊;其三,声带属筋,肝主筋;其四,舌从部位分,舌尖属心,中央属脾胃,舌根属肾,两边属肝胆。耳鼻咽喉口腔的其他炎症,一般属非肝胆系热。清肝胆系热,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清非肝胆系热,用甘寒或苦寒解毒法。对此,以后还将专门介绍。

(5)利湿化浊。其一,芳香化浊,代表方如藿香正气散、升阳散火汤或自拟的化浊升清汤。其二,淡渗利湿,药力较缓,但不伤津液,对老人、体弱、久病者用之,无戕伤正气之流弊。代表方如八正散。有些慢性咽、喉炎患者,本属阴虚而标有湿热,要求利湿而不伤阴,养津而不助湿,可选用甘露饮。其三,清热利湿,代表方如二妙丸、萆薢渗湿汤。其四,醒脾燥湿,代表方如五苓散。其五,健脾利湿,代表方如六君子汤、异功散及参苓白术散。

(6)消痰。所谓痰,除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外,还泛指机体内一切积潴在器官组织中的败津腐液。有些是可以看到的黏液物质,有些则在体表看不到液体而仅在临床症状、体征上有所表现,如“痰浊上蒙”而致眩晕,“痰气相凝”而致咽喉异物感,还有“痰浊积聚”而致鼻息肉、声带小结等。其一,蠲风痰,风邪外袭所生之痰谓之风痰。代表方如六味汤。其二,温寒痰,代表方如理中化痰丸。其三,清热痰,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其四,润燥痰,代表方如润肺饮。其五,理湿痰,代表方如二陈汤。其六,攻顽痰,顽固不化之痰证,如喉室带长期肥肿超越,但黏膜不充血或充血而晦暗,或色淡者,即属此类。代表方如四海舒郁丸、礞石滚痰丸。其七,消结痰,结痰是指之结聚成为肿块之类者,如会厌囊肿、咽部潴积性囊肿、舌下痰包等最为典型。代表方如四海软坚汤。其八,健脾制痰,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及健脾丸。前者偏于补脾气,后者偏于助脾运。此法与健脾制湿可互参。其九,益肾制痰,代表方如金匮肾气丸。

(7)清脏腑火。其一,清心火,多用于治疗耳鸣、舌炎、口疮。代表方如导赤散。其二,清肝火,肝胆系热指外感而得者,肝火指内伤而生者,外感邪热可以引动肝火,故肝胆系热与肝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治法相似,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其三,清肺火,鼻、喉的炎症常由肺火所致。代表方如加味泻白散。其四,清胃火,口齿肿痛、化脓、鼻衄势急量多,是典型的胃火证。代表方如白虎汤。其五,制相火,代表方如育阴煎。可加入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之类潜阳药物。

2.和法 和即调和脏腑阴阳、气血津液。治病方法,邪实者宜攻,正虚者宜补,既无外邪又非纯虚而脏腑功能紊乱者,可用和法。细分如下。

(1)调和气机。其一,疏肝气,代表方如逍遥散。其二,潜肝阳,代表方如知柏地黄汤、天麻钩藤饮。常可加入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等。其三,平胃气,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其四,开六郁,六郁即气郁、血郁、湿郁、火郁、食郁、痰郁之总称,主要见于梅核气。代表方如越鞠丸。其五,缓脏躁,用于幻听、幻嗅、梅核气、癔病性失音等病症,代表方如甘麦大枣汤。

(2)升发清阳。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升发清阳的主要药物在升麻、柴胡、葛根三味,羌活亦可。《成方切用》说:“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葛根以发阳明之火,羌活以发太阳之火”,指出了四味药的区别。

(3)宣通开窍。开窍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治疗神志昏迷、错乱者;二是指祛除蒙蔽七窍之邪。这里是后者,亦即治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的“邪害空窍”。开窍用石菖蒲、路路通、漏芦、马兜铃、蝉蜕等药,在各种方剂中加入一两味,有“引子药”的作用。

(4)治营理血。其一,止血,血热妄行者,用茜根散、犀角地黄汤;脾不统血者,用养血归脾汤。轻症用成药十灰丸。其二,化瘀,代表方如通窍活血汤、会厌逐瘀汤、桂枝茯苓丸等。其三,破结,主要用于喉室带长期肥厚,声音嘶哑者。代表方如三甲散、加减三甲散。其四,补血,见补法。

(5)利气散结。代表方如木香流气饮。

(6)酸涩收敛。用于清涕不敛或慢性出血。代表方如乌梅收敛汤。

3.补法

(1)补气血。其一,补血,多用于梅尼埃病、耳鸣、耳聋等。代表方如四物汤。其二,补气,代表方如益气聪明汤。其三,气血双补,代表方如八珍汤。兼阳虚者,用十全大补汤。

(2)补肺。其一,补肺,用于萎缩性的鼻炎、喉炎为多。代表方如补肺阿胶汤。其二,养阴补肺,代表方如养阴清肺汤或增液汤。其三,肺肾双补,代表方如百合固金汤。

(3)补肾。其一,壮肾阳,常用于过敏性鼻炎及某些复发性口疮。代表方如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其二,补肾阳,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其三,滋阴潜阳,代表方如滋肾清肝饮。

(4)补心。其一,益智补心,代表方如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主要用于心气、心阴不足而致耳聋。其二,心肾双补,用于心肾不交证。代表方如心肾交补丸。

(5)补脾。其一,醒脾,代表方如健脾丸。其二,补脾,代表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其三,培土生金,在补脾方中适当加入养肺胃阴津的药物,如麦冬、石斛、玉竹等。

(6)养津。其一,益脾生津,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其二,补肾生津,即补肾阴法,代表方如百合固金汤。

4.抢法 在耳鼻咽喉口腔病的严重阶段,见高热、神昏、呼吸困难等症时,须用抢救法。

(1)劫痰解窒。用于急性喉阻塞,见呼吸困难,痰声如锯,三凹征及其他缺氧表现时。代表方如雄黄解毒丸,同时配合探吐、烟熏、擎拿等方法。

(2)解毒护心。用于鼻疔出现疔疮走黄(并发海绵窦栓塞)、黄耳伤寒(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并发症)等。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

(3)回阳固脱。用于严重的鼻衄或外伤失血过多而虚脱者。代表方如独参汤、参附汤、附子理中汤。其中人参一味,须用一支重量30g以上的优质红参,不可用白糖参,更不可用党参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