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又称耳疖,也称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常见的耳科病。一般生于外耳道外1/3的软骨部。它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危险症候之一。中医称耳疔、耳疖。古代尚有黑丁、耳疮、耳内生疮、耳痛生疮、黑疔、黑靥疔、耳茸疔、耳痈疔、耳门疔、耳涌疔、耳疔、耳定等病名记载。

《华佗中藏经》中“五丁”之一的黑丁,是有关外耳道疖肿最早的记述。

“丁”为疔、钉的古体字。因为疖肿中心坏死组织很坚韧,不易溶解,形成麦粒大小的硬物来作为中心,其名曰脓栓,其形似铁钉,所以称钉,也就是疔。黑未必名副其实的是黑色,因为肾开窍于耳,肾在色为黑,发于肾窍的疔,称之为黑疔。诚如《马培之外科医案》所谓:“疔疮名目甚繁,先贤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分别五脏之疔,已尽之矣。”至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的黑靥疔,其实也就是由黑疔一名演化而来。

疖者,节也,是形容它如结节的小疮。此名初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备急千金要方·丁肿痈疽》予以解释为:“凡肿,根广一寸已(以)下名疖,一寸已(以)上名小痈”,可证明疖是专指小而凶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而言。

至于《中藏经·论五丁状候》所说的“黑丁者……使人牙关急……祸必至矣,不可治也”,其实这是中医称为疔疮走黄的并发败血症,并非一般所有外耳道疖肿的常见症状与预后。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分,常为单发,也有此起彼伏地连续发生几个者,但不会几个同时存在。

疼痛为主要症状,有时很剧烈,常为跳跃性痛,在张口、咀嚼、打哈欠时尤为严重。所以《外科大成·耳部》特别指出:“黑疔生于耳内,一点,疼如锥刺。”因之常使患者彻夜不寐。伴有肿胀可使外耳道狭窄甚至闭塞,影响听力,同时还可由外耳道向外扩展。一般生于耳前壁者,于耳屏及其附近出现肿胀。发于耳下壁者,肿胀可波及耳下。发生于耳上壁者,颧骨突起肿胀,更可累及乳突。

婴孩儿童因不能言语,则出现不明原因的啼哭不安。

全身症状有发热、头痛、便秘。舌苔黄,脉象实、大、数、弦等。

疖肿顶部可有黄脓点。破裂后,即有脓液淌出。脓栓与脓液大多在起病后5~7天形成,所以《疡科心得集》称之为“一候”。位置较深者,则化脓也较晚一些。当栓脱脓出,剧痛即随之缓解,终至消失,红、肿、热也相应同步减退。

有时可引起耳前、耳后或耳下的淋巴结肿胀、压痛。往往也随疖肿的形成、发展而明显,随疖肿的消退而吸收。

虽然它与化脓性中耳炎的剧痛很难鉴别,但当扯动病耳耳郭时,如是中耳炎则并无牵引而痛,而疖肿则剧痛陡然加剧。中期,在外耳道检查,如是中耳炎则无病变,如是疖肿则可见到肿物。泄脓之后,中耳炎的脓液是稠黏而牵丝如线,疖肿则不然。

【病因病机】

肾虚加风热:《诸病源候论·耳疮候》论述“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生疮”。

丹石热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论述“有因服丹石热药,积毒而成者”。

肾经火毒:《增订治疔汇要·耳疔》论述“由肾经火毒而成者”。

肝火湿热:《中医外科临床手册》论述“肝火湿热,上蒙清窍,血凝毒滞而成”。

实际上本病无虚证,《诸病源候论》的“虚”,并非虚实之虚,乃空隙之意。

总之,本病不外乎热毒,唯开始时有风邪之诱。因耳朵位居少阳,属肝胆之域,所以肝经有郁火者,则更加严重。

【辨证论治】

头为诸阳之会,风为轻飘之邪,所以风邪最易侵犯头面,而且耳位于少阳经,肝胆伏热借机助桀。

·内治·

初期,风重于热时,宜疏风清热,常用代表方有七星剑汤。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菊花、苍耳子、豨莶草等。

中期,热重于风时,当重剂清热解毒,常用代表方有黄连解毒汤之类。常用药:黄连、黄芩、山栀子、连翘、赤芍、牡丹皮、夏枯草等。

肝胆火旺者,常用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之类。常用药:龙胆草、黄芩、生地黄、牡丹皮、山栀子、赤芍、车前子、泽泻等。

恢复期或热毒轻微者,宜甘寒解毒,代表方以五味消毒饮最为常用。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生甘草等。

干祖望亦认为,不论轻证、重证,都可用黄连解毒汤来清热解毒。凡头面实证的热毒,在高峰严重之际更可取用泻下手法,代表方有大承气汤,但除去厚朴。也可在所用汤剂中加入大黄、玄明粉。玄明粉为精制的芒硝,易溶于水,故而不必煎煮,以药汤冲之自溶。大热大毒之证,经此一泻,即可清解,中医名为“釜底抽薪”法,外科经常取用。当然,虚弱老人慎用。如有变症(证),大多为败血症或颅内感染,详见“鼻疖肿”。

·外治·

初期,用玉枢丹或梅花点舌丹,醋磨,直接涂擦于红肿隆起区。每天涂3~4次。亦可在外耳道滴黄连液,每天1~3次,冬天注意药水温度,必须接近人身体温。因寒温在片刻间相差太大,必然引起疼痛或眩晕。如其肿胀外溢到外耳道口外,或耳郭、耳周者,取如意金黄散,以饴糖(即麦芽糖)稀释作赋形剂,调成糊状,在肿处敷涂,日换1~2次。 

已溃者,用七三丹掺于创口,促使腐败物容易排出,中医称之“拔毒”。外塞黄连膏纱布,轻松堵塞。每天油纱条及七三丹换2次。

后期,改用生肌散,促使加速愈合,中医称“长肉生皮”,外塞黄连膏纱布。每天1~2次。创口愈合后,用干纱条再堵塞1~2天。

而对颈部淋巴结肿,不必处理,待疖肿痊愈后可自行吸收。

·外治·

针刺:百劳、肩井、合谷(同侧)。

【预防与护理】

1.平时禁止掏挖耳朵。

2.患病后,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松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则易腐、易排毒,而且也易于愈合。

3.外耳道要保持干燥洁净。擦去污秽时,切忌粗暴或反复重擦。

4.在病起初期或疖肿未成熟之际,可于耳外部热敷。每天3~4次。

5.睡眠时,病耳宜在下侧,但要注意不要让其受到压迫。

6.疼痛较重难忍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穴以镇痛。

7.在愈合之初,必然产生轻微瘙痒感,切勿狂搔乱掐。

8.注意处理全身性诱发病因。

9.对疖肿不能挤、压、刺、抓等,以防破坏“护场”,使得“疔疮走黄”。

10.忌食物中的发物,即指牛羊肉、海味、水族、飞禽类、酒、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