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上等香茗 听有益音乐
世界上三大饮料中,中国的茶独占鳌头而永领风骚。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自序》称茶为“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宋氏对茶的赞美,集所有辞典、字典上所有最好的字眼,也难以超越此言。
茶的确是有益饮食之物,它能清热降火、消食健脾、止泻利水、醒脑除烦、振精神、除疲倦。因为好的茶叶中含有多酚类、糖类、果酸、氨基酸等,与口腔中唾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使口腔得以滋润、清爽,产生清凉感。所以它的止渴作用,为任何饮料所无法代替。根据论证,茶还能减轻杀伤性很强的放射线的危害。美国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已证实绿茶可以预防皮肤癌。纽约瓦尔哈拉的美国保健基金会副主任钟峰尤称,绿茶可以防肺癌。
古人对茶文化的高深研究和讲究,也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宋代在福建省泉州造洛阳桥的蔡襄喝茶,在茶的色、香、味、贮藏、开水等,各方面很有讲究(见《茶录》)。同一时代的赵如砺对制茶的采、焙、拣、蒸、柞、研、过黄……更有一套特殊方式方法(见《北苑别录》)。明代许然明对沏茶用水,也有一番研究,如择、贮、盃、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等,直到饮啜的次序都有一定的要求(见《茶疏》)。可惜的是,这种“道”在发祥地的中国已近乎失传,幸而日本还保留了这些遗风。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如此地规规矩矩仿古操作,只需茶杯干净卫生,茶叶高级一些,用水滚开三者不马虎就够了。但茶叶强调要高档的,的确如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所谓:“久食益意志”(见《茶经》)。清代养生家曹庭栋(1700—1785年)也称:“苦茶久食,益意志”(见《老老恒言》)。正因为它清淡宜人,长饮有益,故清代无名氏《词林典腋》称嗜茶者为“佳人”。
不过低档劣质茶叶及贮藏周年以上者,苦涩而无香无味,而且反会助湿碍胃,伤脾伐气,绝对不能饮用。俗谓“隔夜茶,不能喝”,所谓“隔夜”,并非3号沏茶到4号就是隔夜,应该是超过24小时称隔夜。例如中午12点沏的,到明天10点仍然可喝,因为并未隔夜,下午当然不能喝。唯天气过热,则应把24小时再缩短到20或16小时。
泡茶浓度,当适当为宜,过淡则饮之无味,无口感可言,过浓也有流弊,因茶叶内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对老年人特别明显,常可导致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使心脏增加额外负担。老年人血管硬化而血压偏高,喝过浓茶之后,肌肉紧张、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迅速增高。老年人胃液分泌功能降低,茶叶内的鞣酸使食物蛋白沉淀,并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但话又说回来,此人一向茶瘾很大,那么也可习惯成为自然,即使再浓,对他也无多大影响,仍然可以浓些,这也是“任真”。
我们喝茶,不必一定十分讲究,唯茶叶与水,必须高档茶和滚开过的水。此外饮具,当以陶器为最理想。瓷器次之,玻璃、搪瓷又次之,塑料杯走味严重,弗用。至于保温杯则不能用,因超长期间把高温保持下来,可使茶叶色香味损失过多而失真。
好的音乐与歌曲,真是美的享受,但必须选择健康的、文静的。现在许多地方正在兴起“音乐治病”研究,看来是大有可为的。理论是它能放松心身、振作精神、涤烦去躁、散郁消愁、诱发睡眠、增进食欲等,从而调整机体的各方平衡。在生理上可引起呼吸、血压、心脏搏动、血液流速、排泄功能等产生有益的良性变化。甚至有些专家还认为,某些音乐还能刺激体内释放一种内啡肽,可以达到松弛身心和舒缓疼痛的效果。音乐对治疗老年人病症更有独到之处,尤其是治疗早期老年痴呆症,疗效更为突出。
同样的声音,对人所引起的反应却不一样。晋代壮士祖逖,中夜闻到荒鸡高啼,立即起来舞剑,这就是“闻鸡起舞”的故事。因为凌晨划破长空的一声鸡鸣,悲歌雄壮,激起人们的振奋,毋怪乎使他无法继续在被衾中安静,而起来“白虹紫电、掩日流星”地把宝剑出鞘起舞一番。相反,宋代欧阳修(1007—1072年)夜读,闻到窗外秋声,伴以虫声唧唧,这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引《前游赤壁赋》文)抑郁不快之声,大使庐陵太守悲从中来,长叹“噫嘻悲哉”而“助之以叹息”,在惆怅中写下了《秋声赋》。
这种撩拨叩动音弦的音乐歌曲,并非知识分子的专利独享,即使文盲智障者照样有相同的感受。有这一回事,一位水平极低的歌星,开独唱会。一待歌唇乍启,座中听众即陆续流亡,不出20分钟,早已“座皆虚席”了。但仅存一位老太听得入神,而且始作暗泣,继之抽泣,终致大哭。终场后歌星喜得知音客,特地拜访她,并问:“你对我的歌感动得如此深?”答:“我老伴生前是收破烂的,他的吆喝声我听了几十年,现在他死了,再也没法听到。今天又听到了,哪有不伤心之理。”
笔者喜听的音乐,有江南丝竹、潮州音乐之类,戏曲则有昆剧、京剧、苏州弹词之类。当然,各有所嗜,绝对不是我所喜者强加于旁人,又是一个“任真”。至于一如大炮爆炸样的山崩地裂声,与狗叫狼嚎的喊救命样歌声,根本就远之如避洪水猛虎。但不是说高分贝的不要听,另如义勇军进行曲、京剧场面的急急风和西皮倒板、《四郎探母》中出调的“番”字等慷慨激昂、高腔高调,倒也十分欢迎,因为它有韵味,不失一个“美”字。以歌曲来说,不论他们用的是本嗓或假嗓,都是苦练出来的真功夫,绝非从不苦训久练,骗骗人的癞皮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