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鼻窦炎

一、急性鼻窦炎

【临床表现】

疼痛与头痛:患者常感头部沉重、闷痛,在低头、用力、跳跃、擤涕及咳嗽时其痛倍增。同时尚有放射性疼痛,可使周围部位也产生疼痛,而且这种疼痛为持续性的。

涕量特多:鼻涕奇多是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所以鼻渊之名也因之而得。渊者,水多的意思,《庄子·天道》中“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可证。有大量黏液性或脓液性鼻涕,一般以急性发作的高峰期为更多。且不易擤尽,或向后流灌于鼻咽腔而到咽部。所以患者常主诉为痰多。有时混有血迹或腥臭气味。

鼻阻塞:鼻腔阻塞,也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因清阳不举,空窍难以空清之故。有时也以稠涕潴积而阻滞不通。前者即使排尽涕液,仍然不通。后者在排尽涕液之后,在一个短暂期内,可以通畅一些,但不久又阻塞起来。阻塞常可呈交替性。

嗅觉障碍:本病患者往往嗅觉减退,或甚至消失。一般为暂时性,但少数亦可呈永久性的,这是肺气不和之故,诚如《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其表现于全身性的症状、体征如下。

发热:如继发于上感或急性鼻炎之后者,常使原发病的发热加重或延长。至于真正由于急性鼻窦炎而引起的发热,并不严重。

其他:食欲不振,周身不适,甚至烦躁。这种情况,以急性额窦炎及牙源性上额窦炎比较严重。

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鼻道有潴积性脓性分泌物。如其未见者,不妨再做一次垂位测验。

急性鼻窦炎时,邻近部位皮肤及软组织可能出现红肿,例如额窦炎者在额部及眼睑,上颌窦炎者在颊部或下眼睑,筛窦炎在内眦的上内部分。

局部窦区的压痛,有时很明显,尤其是在急性期。

此外,还有透照观察、血象检查、穿刺及摄片检查等,这都是在中医四诊之外的现代化检查,对辨证、辨病有很大的帮助。

舌诊、脉诊,完全符合急性炎症的表现。

【病因病机】

本病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或伤风感冒之后,也有急性传染病并发者,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原因所导致者。

风寒:《诸病源候论·鼻涕候》论述“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外科正宗·脑漏》论述“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

实热:《素问·气厥论》论述“胆移热于脑”。《冯氏锦囊秘录》论述“若流黄臭水而痛者为热,久而不愈”。

外寒束内热:《医学准绳六要》论述“风邪从面而来,则入阳明,脉道怫郁,气不通畅,故清涕时出,久变为浊,所谓外寒束内热……”

风热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太阳督脉之火:《景岳全书·杂证谟·鼻证》论述“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脑漏。”

清阳不升:《灵枢·忧恚无言》论述“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医彻》更做如此解释:“鼻,上通脑户……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以下四者。

只要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好。如果治疗失时、不当则可转为慢性。

【辨证论治】

残邪袭肺: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的病程经过,如这个病应该恢复而没有恢复,甚至高峰再起,应考虑因此而起的继发性某病的来临。继发的急性鼻窦炎,当然是残邪未彻使然。但这种残邪仍然徘徊于风寒、风热和清阳不升三者的范畴内。

风寒:全身症状有恶寒感,少汗,头痛,喜饮热开水。局部则鼻塞严重,呈阻塞性鼻音。涕多清稀,滂沱难以控制,嗅觉暂时消失。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分泌增多,透照有阴影。脉浮紧为多见。舌苔薄白。

风热:也可作为实热,寒少热多,有汗头痛,口干喜求冷饮,大便干结。鼻塞不太严重,涕多较为稠厚而发黄。检查,黏膜充血或潮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可增高。舌苔薄微黄,舌质可能有红意。脉浮数或大。

清阳不升:一般出现于起病7~10天之后,涕多不敛,鼻塞严重,头脑钝痛,同时或可伴以头脑昏沉,视物模糊,耳中憋气,口中黏腻等。局部检查,与风寒型无多大区别。舌苔薄腻,质可嫩、胖。脉濡或软。

·内治·

风寒:当从辛温解表入手,常用代表方有荆防败毒散与苍耳子散同用。常用药: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白芷、苍耳子、桔梗、辛夷等。

风(实)热:轻者取甘寒清热解毒法,常用方为银翘散与五味消毒饮。重者取苦寒泻火法,常用代表方有黄连解毒汤或龙胆泻肝汤。不过苍耳子散必须参酌在内。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蒲公英、鱼腥草、黄芩、芦根、桔梗、苍耳子、白芷。

清阳不升:取升清化浊手法,常用方有藿香正气散与苍耳子散同用,再加升麻、柴胡、葛根、蔓荆子等升提药品。

残邪袭肺:根据其证而参酌以上三者。

·外治·

常用朱氏天罗散鼻。方法是把药粉用单层纱布包裹,如花生米大小,塞入鼻孔内。病在右塞右,在左塞左,左右俱病左右俱塞,20~30分钟后取去,每天2~3次。

必要时做穿刺、冲洗,每周2次。

如为牙源性者,同时治疗牙病。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杂证·脑漏》有:“用芝麻炒熟,舂散,乘热将好烧酒入瓷器中,重烫热,入芝麻,扎紧,只用一葱管(笔者注:现可用塑料管)插入瓷瓶口内,引鼻吸其气。左则熏左,右亦如之。虚寒用烧酒,虚热用米醋。”已有人试过,疗效虽不稳定,但也有有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