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心法,独具一格
1.独创的“辨证公式” 干祖望认为,运用《内经》的理论,就是要善于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正确地辨证施治。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个“辨证施治公式”,以“逐项分析、综合取舍”的方法,求得辨证施治的正确结果。
其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在脑子里拟出一份表格:
(2)把望、闻、问、切、查诊所得结果一一填入“临床表现”的各栏中。
(3)考虑选择适当的中医理论,对这些临床表现作出解释,以求得其原因。这里,特别强调“选择”二字,因为同样一个临床表现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例如腹痛,《素问·举痛论》中谓“寒气客于小肠,故后泄腹痛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谓“火郁之发,民病腹中暴痛”。所以,必须联系其他临床表现,选择合适者。
(4)根据各项“理论依据”,对各个临床表现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5)把各个单独的“印象”汇合,并且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辨证。
(6)最后,作出判断,是什么“证”。
例如,急性咽鼓管阻塞的辨证过程是这样的:
干祖望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把复杂的辨证过程用直观的表格展示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运用熟练以后,并不需要刻意引经据典来解释各种症状,可以在头脑中迅速地做出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辨证结果来。
2.黏膜病证“十辨” 干祖望说,全身皮肤由肺所主,因为“肺合皮毛”,黏膜则不全属于肺,而是根据所在器官的位置,分别属于不同的脏腑。黏膜病变的辨证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恰好就是耳鼻咽喉口腔科辨证的主要特点,因为耳鼻咽喉口腔疾病,首先就是发生在黏膜的病变。归纳起来有十个主要方面。
(1)辨色泽。正常的黏膜色红而润泽。深红而鲜艳,是属热证;色淡无华,属寒属虚;暗红、紫红,属于血瘀之证。辨颜色要注意光线,日光和灯光不同,强光和弱光也有差异。如果经验不足,可以观察黏膜颜色时与其嘴唇相比较,一般患者无重病时,嘴唇的颜色能反映其黏膜的正常颜色,因此可以用来比色。
(2)辨疼痛。疼痛重者,实证为多;疼痛轻者,虚实夹杂。耳中疼痛,多属肝火;齿根疼痛,得温热(如热敷、红外线照射等)而减轻者属寒,疼痛伴烧灼感者属热。
(3)辨肿胀。肿胀有虚实,实证肿胀为局限性,病程短;虚证肿胀呈弥漫性,病程较长。肿胀兼见疼痛者,多属实证。肿处按之无痛,是属虚证。
(4)辨肿块。肿块是指黏膜内或黏膜下有可以触及的包块。肿块之辨,关键在于其软硬及出血与否。良性肿块大多较软,触之不易出血,例如痰包(囊肿)之类。恶性肿块大多较硬,触之易于出血,且伴有疼痛、溃疡、张口困难、口眼歪斜等症状。另有《口齿类要》所述“茧唇”一证:“唇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即慢性剥脱性唇炎。此形似下唇肿块,实则不然,是属痂块,由风邪入络,气血不行,久而成瘀致病。
(5)辨斑点。斑点在黏膜,大多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口腔黏膜。白斑、红斑均易发生恶性变。白斑患处红白相兼,而红色区深于他处者,属热;白斑局部兼以糜烂,多因湿浊上蒸;线条状的斑点出现在颊部等处,亦多属于湿热。白斑处黏膜角化,甚则有韧硬感者,属瘀血之证。
(6)辨溃烂。辨黏膜溃烂,要注意发病部位、病程及黏膜的颜色。①部位:溃烂在舌,以心火上炎或心脾积热为主,有时尚须细分舌上部位。如:唇、颊、腭、龈,新病多属胃火,久病则多脾虚。溃烂在喉部及鼻咽部,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因此两处是癌性溃疡好发部位。②病程:新病溃烂,多属火热之证;久病溃烂,多属脾虚而湿浊、湿热上蒸。溃烂日久不愈,应注意是否为恶性肿瘤。③颜色:溃烂色黄属热;色白或灰属虚、属寒。溃处周围充血,属热;溃处周围色淡,属寒。
(7)辨假膜。假膜是指黏膜溃烂处上覆白腐物,形如白膜者而言,又称伪膜、义膜。对此,首先要辨清楚是否为假膜。若以棉球、棉签轻拭即去,黏膜无出血,拭去以后亦不再复生者,则为浮腐物而非假膜。假膜一般色白,高出黏膜,轻拭不易除去,重拭后方能拭下,暴露一出血面,但不久又能再生。假膜常见于白喉与口糜(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前者假膜坚韧,不易捣碎,更难拭除,部位以咽喉为主,有时蔓延到口腔或气管,其病因属外感疫毒;后者假膜质松而厚,似凝乳、雪片,部位在口唇、腭、颊,或在口底,多见于小儿,其病因以湿热上蒸为主。此外,有少数咽喉、口唇的疾患亦可出现黄色或灰白色假膜,应与其他症状、体征综合辨证。
(8)辨痒。黏膜病证常常出现痒的症状,尤其是鼻腔和咽喉最为多见。从病因分,初病多属风邪,久痒则多因于相火;从部位分,在鼻腔或齿龈作痒多因于风邪,在咽喉作痒,则风邪与相火两种病因均较常见。
(9)辨脓血。一般而言,脓液之生成,为邪正交争产物。无邪不作脓,正虚亦不能成脓,故化脓性病变多为实证。但亦有邪毒未去、正气已虚之证,即所谓“散固不能,成亦不易”之境,则须扶正托毒。辨脓方法:脓黄而稠,速成速溃,是为实证,多因阳明热盛,兼染火毒而致;脓白而稀,难成难愈是为虚实夹杂,多因肺胃不足,虚火上炎而致。黏膜出血,鼻腔最多,齿龈次之。辨出血要辨色、质、量,其中量之多寡最有意义。虽言色红质稠为实,色淡质稀为虚,但血色总是红赤,混夹涕水唾液则又难分其稀稠。唯出血量可以明辨,量多势急或夹杂脓血,是因胃火燔灼,血热妄行之故;出血量少势缓,点滴而渗,是属虚火上炎或气不摄血之证。病程较长者,要注意有可能兼夹瘀血。
(10)辨气味。人之口中,均有一定的气味。正常情况下,自己不能闻到,亦不为他人所感觉。口鼻咽喉病变,或是有全身性的疾病,常使气味加重,人称“口臭”。对于气味,详审细辨,又可分为数种。气味呈枯焦臭者,为肝火内炽或心脾积热;如臭鸭蛋气味者,多属胃热;似鱼腥臭者,为血虚或血虚有热;类同肮脏抹桌布气味者,属脾虚湿浊相兼;近于尸体腐烂气味者,多见于恶性、坏死性病变,例如走马牙疳(坏死性龈口炎)、鼻咽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