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专业书
《口齿类要》不分卷
薛己(1487—1559年)著,明代嘉靖甲寅年(1554年)梓行。这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口腔咽喉专业书,治法独崇内治。共搜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痛、诸骨稻谷发鲠、误吞水蛭、诸虫入耳九个病种。此书被《医籍考》所搜集。
《咽喉论》不分卷
逯南轩(?)著,清代乾隆乙巳年(1737年)梓行。根据扉页汪序,得悉作者为济南人,是一个职业医生,精于喉科。全书除“咽喉论”“内外方治总旨”两章为理论阐述,“看法”“论死症诀”两章为诊断,“因症立名立方十四段”“分症用药”两章为辨证论治之外,其余的都是方药,重点在于外用药。全书无空言泛语,颇合临床实用,惜乎流传不广。
《喉科指掌》6卷
作者张宗良,上海市松江人,出生时代无考。成书于清代乾隆丁丑年(1757年)。本书也被《医籍考》所收入,与《口齿类要》两部书入选。本书共有咽喉病50种、口腔病33种。其实其中许多不是“病”而是“型”,所以真正属于病种的并不多。本书中的六味汤,的确为一首有效名方,现在临床取用,疗效满意而稳定。熊大经的校注本,对旧版的错误纠正很多,19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尤氏喉科》不分卷
旧题作者为尤乘,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也作尤乘,是错误的。其实真正的定稿人为尤存隐。约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前才向外传出。本书为无锡尤氏喉科的家传秘方,所以没有什么理论性的内容。考明代御史周清,为一宦官平反冤狱,该宦官为了酬答厚恩,即将十七首喉科外用方以赠周。周死后,为外甥尤某即尤存隐之祖先所得。尤氏凭此秘方为喉科医,从此代出名医不绝。传至尤存隐,无子,赘一婿,不肖,难传植业。婿又为瘾君子,在穷极无聊之际,将此秘本出卖于人,根据可靠资料,有许多人买到,其中有两人为医界中有名人物,一为《沈氏尊生书》作者沈金鳌(1717—1776年),一为《疫痧草》作者陈耕道的父亲石泉。这秘本一经出卖,抄者很多,在再转传抄中,错误百出,甚至把尤存隐误为尤乘。后经干祖望考证,于1983年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干校尤氏喉科》。
《重楼玉钥》2卷
郑宏纲(1727—1787年)撰,成书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但作者生前没有梓印,直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才由苏州人孙学诗为之刊行问世。郑氏字纪原,又名梅涧,安徽歙县郑村人,人称“南园喉科”。全书上下两卷,上卷为咽喉病总论,有论八篇,分别论述36种包括口腔在内的咽喉病。其内容包括名称、症状、治法、方药。下卷为喉风针诀、行针手法、常用经穴等。本书写作水平,在喉科书中堪称上乘,故而在喉科界流传较广。后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翻印之后,以后又印过几版,影响更大,几乎成了喉科必读之书。
《时疫咽喉经验良方》不分卷
刘仙舟著,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梓行。
《咽喉经验秘传》不分卷
作者无考,清代程永培校刊,乾隆年间(1795年前)梓行。本书首列咽喉总论,次论病症,再次论治法,并详议处方和制药秘法。书末有喉证歌24首,又附10个证型的主药。这是程氏集前人有关喉科证治的经验校刊而成喉科专业书。本书几乎已经失传,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均无此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老中医王玉振先生献出孤本,由商务印书馆在1957年发行。程永培,字瘦樵,清乾隆时苏州人,是一位知医爱书的学者。
《证治图注喉科》不分卷
作者无考,成书于清代乾隆丁巳年(1797年)。
《张氏咽喉总论问卷》4卷
作者无考,梓印于清代乾隆丁巳年(1797年)。本书内容与张宗良的《喉科指掌》颇为类似。
《喉风要略》2卷
许嗣山辑,清代嘉庆甲子年(1804年)梓行。
《喉风论》2卷
方补德撰,清代嘉庆甲子年(1804年)梓行。
《重楼玉钥续编》1卷
郑若溪著,清代嘉庆九年(1804年)梓行。考郑若溪(1746—1813年),名承翰,别字枢扶。为郑梅涧子。本书为《重楼玉钥》的补充本。曾收入于《三三丛书》第三集中。
《咽喉辨证》不分卷
旧题郑若溪著。此书未见流传,也可能为《重楼玉钥续编》的另一名称。
《咽喉证治》4卷
戴培椿著,成书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
《喉科杓指》4卷
包永泰著,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梓行。本书内容,全部以《喉科指掌》作蓝本,唯把6卷改编为4卷。其中总论、次序、图画、款式,两书完全相同。即第一方剂《喉科指掌》的六味汤,在这里加入前胡、枳壳,称为清咽散。最大的差别是本书在前加入针灸穴位,在末加入牙齿疾病。
《咽喉脉证通论》不分卷
作者无考,许连重订,清代道光辛丑年(1841年)梓行。根据重订者许连考证,认为“宋僧原本,亦疑以传疑意尔”“苟非宋,亦不出元明间一巨手耳”。干祖望认为绝非宋作,其理由如下:一,“烂头癣第十”载:“此证因棉花疮毒。”考棉花即梅毒,明代(也谓元代)始在我国发现,宋时无此一病。二,“乳蛾第四”,乳蛾一名,初次见于《儒门事亲》,宋代也无此一名。三,“总论”载:“自来业喉科者,全不讲脉,所以治之鲜效。”考宋仁宗嘉祐五年,政府规定太医局学生各数,分九科,内有口齿兼咽喉科。至元代分为十三科,第七位口齿科、第八位喉科。因之这里称“业喉科者”,显然不是宋人口气。再则宋有太医局,元亦承袭此制,所以不论口齿科或咽喉科医生,都要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舌诊、脉诊是中医最基础的必具技术。直到明末清初之后,才以外用药作为主要手段而置内服药于可有可无的地步,即使是目不识丁者,也可为喉科医生。所以这里谓医生“全不讲脉”,以理推测,执笔者定然是明末清初时人,绝非在宋代。四,“总论”的“弱证喉癣”也大有旁证价值。写成于明代的《红炉点雪》称结核为“疫火”,故称喉结核为“火病失音”。至于“弱证喉癣”的称呼,在清代《咽喉脉证通论》中方才出现。因之其可作为此书绝非宋代产物又一个铁证。五,“通治用药”中谓:“夫喉证向有三十六法。”所谓“三十六法”事实上即“三十六证”。考金代张子和首先在《儒门事亲》中提出“喉科八种”。元代《世医得效方》增为“一十八种喉风。”清代《重楼玉钥》才提出“喉风二十六症名目”。所以在宋代而有“三十六法”,是不可能的。六,《医籍考·卷六十九》中,从汉至清,未见《咽喉脉证通论》一书,而《医籍考》对宋代文献搜集得最多最详,此书如确是宋代作品,《医籍考》决不会遗漏。《医籍考》搜集书目,最后到1804年(清代仁宗嘉庆九年),所以此书不但不是宋代作品,而且还是1804年之后的作品。本书虽非宋物,但因原作基础较佳,再加许连的文学水平较高,故而堪称喉科书中的可读之品。本书共论疾病18种,其中咽喉病12种,口腔病6种,方药治法颇具内科风格。考许连,为清代道光间进士,官江苏粮储道,为一位饱学之士。他文学水平虽高,但毕竟不明中医及医史,所以也盲从而认为本书是宋代之作。
《叶氏喉科经验秘方》1卷
赵逸亭集注,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梓行。
《喉科秘旨》2卷
海山仙馆辑,清代道光丙午年(1846年)梓行。本书又名《咽喉秘集》,除巴蜀傅氏重刻的版本外,也为附刊于《鲍氏验方新编》之后。本书完全剽窃《喉科指掌》,而且文笔庸俗,内容粗糙,品属下等。
《喉科秘旨》2卷
潘仕成撰,清代道光丁未年(1847年)梓行。
《喉科心法》2卷
沈善谦撰,清代道光丁未年(1847年)梓行。
《咽喉秘集》不分卷
署名吴氏、张氏,清道光庚戌年(1850年)版。此书又名《喉科秘旨》、又名《喉科要旨》、又名《急救喉症全书》。显然为书贾们抄袭、拼凑而成。为了销售,即屡易其名以欺世欺人。
《华佗师喉科灰余集》不分卷
华文棫撰,清道光庚戌年(1850年)梓行。本书显然为伪书。假托民间传说华佗狱中焚毁自己所写的医书,由狱吏在火中抢出一部分残稿的传说而捏造的,而且内容也十分庸俗。
《喉科秘书补要续集》不分卷
华文柱撰,清代道光庚戌年(1850年)梓行。
《治喉指掌》4卷
赵溥泉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成书。事实上也是抄袭《喉科指掌》而成。无新意,无特色。
《喉症要旨》不分卷
陈根儒撰,清咸丰丁巳年(1857年)成书。作者陈根儒,浙江肖山人,非职业医生,乃学者而精通医者。此书篇不多,仅有“原病”“治要”“辨药”三篇组成,但理论精湛。不过在用药方面,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同时书中对西医的白喉血清,推崇备至。
《喉科紫珍集》2卷
黄梅溪秘藏,朱翔宇增补,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梓版。除《喉科指掌》《重楼玉钥》之外,此书也是一部名著。上卷搜集窦太师(默)、窦萝麟、孙真人(思邈)、朱丹溪、云州、陈若虚(实功)等先贤的讨论咽喉病的片段论说。并有“咽喉临治十要歌”“治喉秘传备要”“临床二十要诀”。附有插图72幅,介绍各种喉科病。下卷介绍外用药及内服药。最后附有“咽喉结毒方论”。
《喉科秘旨》不分卷
屠爕臣著,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梓行。
《咽喉脉证通论》不分卷
题费伯雄校订,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梓行。此书即许连校对的那本《咽喉脉证通论》。其不同者,就是把许连本中序文的作者姚衡书改为刘至喜,将许连的自序,改为武进费伯雄。干祖望认为亦是书商为销路而采用的欺骗手法。
《喉证全书》4卷
黄梅溪撰,清代同治乙丑年(1865年)梓行。本书事实上就是朱翔宇增补的《喉科紫珍集》。除了改头换面把两卷分为四卷,摘文中添加了王肯堂以外,完全相同。这也是书商的作伪。
《喉症论治》不分卷
周维墉撰,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梓行。
《喉科秘钥》2卷
郑西园撰,许佐延校,清代同治戊辰年(1868年)梓行。本书又名《喉科枕秘》,上卷有“喉症要说”“喉症歌诀”与“喉症方药”三大章。下卷有“喉症图说”与“喉症补编”两章。“补编”为许氏所撰,专论白喉。看来此书为郑西园遗作,经许佐延增订而成。郑西园与写《重楼玉钥》的郑宏纲为一家人。宏纲居“南园”,人称“南园喉科”。本书作者居“西园”,人称“西园喉科”。故而郑西园并非真名。
《喉科补编》1篇
许佐延撰,实则难以称书,仅仅一篇白喉论文而已。全文除论述之外,又治验四则,内容极少。附刊于《喉科秘钥》之后。考许佐延字乐泉,系安徽省古歙人,为当地名医,专长于眼科、喉科。
《焦氏喉科枕秘》2卷
金德鉴撰,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梓行。本书为金德鉴整理的焦氏遗著。上卷为治法、喉症图形等。下卷为方药及灸刺各法。内容虽无突出优点,但较一般庸俗可憎的喉科书毕竟高出一筹。
《知非斋咽喉集验方》不分卷
周兴南撰,清代同治壬申年(1872年)梓行。
《咽喉经验秘方》
龚桂著,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梓行。以上两书,事实上不过是读书笔记一型的抄本,以外用方药为主。
《喉科大成》
马渭龄著,约在清代光绪年间梓行。
《喉科心法》不分卷
潘诚撰,清代光绪戊寅年(1878年)梓行。此书虽然病种不多,仅22个。但一开始即分为“阴症”与“阳症”,这是所有喉科书所未有的。此外,还附以30种“杂症”,更显示出条分缕析,理论根基深厚,亦为一般喉科书中所罕见。作者潘诚,字保真,很有文学水平,所以中医传统气息很浓郁,在喉科书中,确是难得的上品之作。
《喉科集腋》2卷
名“集腋”者,寓集腋成裘之意,说明是专事搜集古人(或他人)著作而成。辑集者沈青芝,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成书。一直为手抄本,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次梓行付印,但不久即版毁书亡,还是靠手抄来流传。198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予以影印,从此广为流传。书为两卷,卷上为白喉、喉痹、烂喉痧三症;卷下为咽痛、单双喉蛾喉风及咽喉杂症。卷前有针法、刺法图式、用药禁忌;卷后有附录、药方歌诀。
《喉症类集》4卷
迎薰山房编辑,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梓行。
《喉证明辨》4卷
又称《喉症指南》,清代寄湘渔夫辑,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年)梓行。在1924年经吴锡璜加以增订后,改称《增订奇验喉症明辨》,其发行范围比原书更为广泛。书中卷一、卷二为总论,但独详白喉。卷三为咽喉、口腔,旁及耳病、鼻病。卷四为方药。
《集喉症诸方》2卷
黄惺溪集,清代光绪丁亥年(1887年)梓行。
《流犯喉科药方》2卷
郑汝恭编辑,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梓行。据序文知悉,医方由一湖南籍廪生传出。他因犯罪而外出流窜,有人收留他,廪生在感恩之下,即将此方以赠。本书中医基本功十分扎实。所录方药,也比较正统而且有特色,的确是中医喉科专业书中的上品。可惜已散佚。幸甘肃中医学院发现一本孤本,不惜工本,予以影印数十部,线装精致,质量极高。惜乎为数太少,无法广传。
《秘传喉科十八证》不分卷
蔡钧辑,清代光绪戊戌年(1898年)梓行。本书完全是《咽喉脉证通论》的复制品。蔡氏自序中谓“验方新编甫告成而又得秘传喉科十八证”,可知蔡氏是对医书相当不熟悉而又热衷于刻医书的人。
《喉科方论》不分卷
赵振源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梓行。
《急救喉症要法》1卷
范心田辑,清代光绪己亥年(1899年)梓行。本书自谓:“将杭州周光远所刊名医王士雄先生医案中保痘喉神妙三方并论及治验法者三案,与白喉忌表书中之三方而成。”可知也不过是抄录几首成方而已。水平较低,收入《陈修园医书六十种》中。
《喉科种福》不分卷
方坞樵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梓行。
《囊秘喉书》不分卷
杨龙九撰,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梓行。虽然王景华跋中谓:“其文义舛谬,方名怪特,一似铃医所为。”但笔者认为其内容并不是过分怪癖庸俗。其中有诊法、辨证、类证、治法、药例、医方上、医方下、制药、附录九篇文章,也颇入情合理。
《喉科急症》不分卷
作者无考,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梓行。
《喉科家训》4卷
刁步忠撰,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书。作者,字惠三,江苏崇明人。本书第一卷,内有十章;第二卷,两章;第三卷起,不以常论,有白喉治法。第四卷为杂论,文墨酣畅,理论中肯,亦为喉科书中的上品。此书写成于1908年,但梓行付印在1917年。
《喉科家宝》不分卷
包三鏸述,包蘅村校,清宣统二年(1910年)写成。本书在1958年,由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加以整理,改成五节,为经典注释、咽喉总论、辨证论治、特效方剂和古代咽喉七十二证考,易名为《重纂包氏喉科家宝》,由三鏸侄孙包句香主其事。因以重纂,故与原书大有出入。
《喉科金钥》2卷
袁仁贤撰,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梓行。
《第一喉科》1卷
言隆吉编,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梓印。
《喉科秘诀》1卷
黄真人著,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前梓印。有些版本作“破头黄真人”或“烂头黄真人”。全书无一处像样的理论,第一篇“喉科大要”更是不知所云,文不对题。显然为庸人手笔,不堪卒读。
《咽喉病》1卷
张汝伟编著,1947年由上海大众书局出版。本书为《国医万病自疗丛书》中的一部,是属于科普型读物,故而无高深理论,通俗易懂。惜乎第一章“咽喉总论”中把全套未加消化的西医生理学、解剖学硬塞进去,并附三幅西医的喉部、气管和声门插图,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中医喉科学讲义》
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即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出版。
《中医喉科学讲义》
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即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出版。
《慢性扁桃体炎的中医烙法》
辽宁中医学院附院喉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年出版。
《简明中医喉科学》
广州中医学院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聋哑病的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6部队医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出版。
《嗓音病的中医论治》
蔡福养、王永钦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医喉科学》
干祖望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出版。此书已被光明中医学院作为讲义。
《中医喉科精义》
程爵堂著,学苑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中医喉科集成》
张赞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西医结合嗓音病学》
余养居等主编,(上海)知识出版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