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三国(公元前221—280年)
2025年08月10日
三、秦汉至三国(公元前221—280年)
执政仅仅15年(公元前221—前206年)的秦王朝,在医学方面无事可记。如其一定要写的话,也只能感谢秦始皇在秦戊子年(公元前213年),焚书坑儒,把所有书籍付之一炬,唯独将医药、种树之书保存下来,总算中医幸甚。
西汉(公元前206—24年)元帝光永元年,政府以“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个条件来考核“从官”。医师就是皇帝从官之一。
东汉(24—220年)光武帝建武元年,置太医令。
当时治疗咽喉病,已有简单的手术。且读《淮南子·纪论训》的“目中有疵,无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就足以证明。非但那时已有手术,而且对适应证的选择也十分审慎。
《古事比·身体》:“桓帝时,侍中刁存,口臭。”这是最早的关于口臭病的记载。
《汉书·东方朔传》:“龃(jǔ)者,齿不正也……唇腐齿落。”这是关于坏疽性龈口炎的最早记载。
《后汉书·昌邑哀贺传》:“我嗌痛,不能哭。”这里可以证实在东汉时期我们就已知道声带休息对喉病的重要意义。
《后汉书·华佗本传》:“佗(约141—208年)常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当自去。”这里最早记录了对喉科病的具体治疗方法。但也有人因下文接下去还有“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一语而认为是寄生虫病而不是喉病。
张仲景(约145—208年)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记载有:咽中干、咽喉干燥、口干咽烂、咽痛、咽中伤生疮、咽中痛、其喉为痹、阳毒、阴毒、咽喉不利、如有炙脔、蚀于喉为惑、喉中水鸡声、声喝、口不能言、口燥、坏齿等数症,是直接涉及喉科的,而且数十首经方,至今还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如果《医籍考·方论》中记载的张仲景还写有《口齿论》之说是可靠的话,那么在3世纪初中医已有了咽喉科专业文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