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口糜
【临床表现】
好发于1岁以下的婴儿,肥胖或营养不良者更易发生此病。一般发生于口腔的两颊、上腭、口底及舌体上。初期为小的散布于各处的小白点,稍高出于黏膜,边缘不清,四周无炎性症状。不久即融合成片。容易拭去,但很快又可再度出现。
本病虽然疼痛轻微,但能造成小儿吮乳困难,使其啼哭不安。如其白色假膜扩展,则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
只需符合以上各个特点,诊断并不困难。
【病因病机】
胎中禀受:《圣济总录》论述“此由胎中禀受谷气偏多,既生之后,心脾气热,上熏于口,致成斯疾”。
脾胃郁热:《医门补要·鹅口疮》论述“脾胃郁热上蒸”。
肺热:《幼幼集成·口病证治》论述“此肺热”。
热积心脾:《幼科金针》论述“热积心脾”。
临床上主要为先天胎毒,蕴积心脾或口腔不洁,局部感染所致。尤其是有些婴儿把最后一口乳汁含在口中而不咽下,更容易患本病。
【辨证论治】
口腔属脾,舌属心,病在心脾两经,已确认无疑。
绝大多数为脾胃湿浊,上蒸清道。局部的白色假膜,如同棉絮的堆积蔓延,口中发出抹布味。流涎拒食,小溲黄赤。
少数为心火偏旺。局部白色假膜薄而少,间歇期黏膜充血。烦躁不安,多啼哭。大便秘结难解。舌尖红赤,苔黄。
也有由胎毒所导致的。中医认为胎在母腹中,常可接受母亲疾病之邪而移祸于胎儿,称为胎毒。
·内治·
在理论上,脾胃湿浊者,当醒脾理湿化浊。常用代表方有胃苓散加减,重用藿香、佩兰。心火偏旺者,当清心泻火。常用代表方有导赤散之类,也应重用藿香、佩兰。但是请问如此多的一剂药味,质小之体能承受吗?因之最理想的处方,轻症取白茅根、焦苡仁、藿香、佩兰四味。
胎毒,在母体中就已产生。治疗最佳方法为犀黄(即西黄),研成粉尘样细粉。每天服0.1g,30天为1个疗程,共计3g。服后唯一不良反应为大便稀薄,但也不足为病。
·外治·
用5%硼砂溶液浸湿消毒纱布,轻轻拭去假膜,再上珠黄散。每天1~3次。但切忌拭时粗暴用力。
还有民间土法,十分有效而科学。取用靛青大粗布,俗称青大布,浸湿,抹擦。靛青大粗布为靛青染成,已有青黛的药力作用。大粗布粗糙,容易去垢。可惜现在已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