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郭丹毒
丹毒是指感染引起的真皮及皮下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中医对此认识得很早,称为火丹,《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熛疮疡”的丹熛,即丹毒。《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解释为“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疮疡经验全书·赤游丹》上承《诸病源候论》而衍化为飞灶、吉灶等诸种丹毒,其中一定有耳郭丹毒在内。
丹毒者,一为原发性,常由于皮肤表面的创伤,如烧伤、烫伤及挖耳引起抓伤等情况下外伤感染所致,有时外耳皱襞和手术切口也可成为受邪的门户;二为继发性,较为多见的是头面丹毒蔓延扩展所致。
发病前常有几小时乃1~3天的潜伏期。
耳郭丹毒与所有发生在人身各处的丹毒相同,不过损害区仅仅局限于耳及耳的周围而已。中医的丹毒与火丹是一个同义词,故《疡科心得集·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的抱头火丹,肯定也包括耳郭丹毒在内。
【临床表现】
发病前数小时或1~2天,先感全身不适、口渴、头痛、寒战、发热,关节酸痛,体温可高达39~41℃,小儿甚至可出现抽痉,苔黄,脉数。血检则白细胞数增多。
局部病变:耳郭上部及外耳道口,甚至整个耳郭出现略高于皮面的水肿性红色大片损害,边缘明显,表面光红发亮,触之坚实有灼热感。按之即褪色,但去压后很快恢复红色。有自发性疼痛及烧灼感,压痛不明显。有时出现浆液性或脓液性的水疱。病变区可扩大到整个耳郭。此时耳郭红赤肿胀,外耳道口肿胀狭窄,甚至影响听力。严重的病变还可向耳后头皮及耳前面部蔓延,即成中医的抱头火毒。颈部亦有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开始时比较严重,之后逐渐减轻。少数病例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经治疗后可逐渐减轻,直至恢复。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初期多数、浮、洪;病情达高峰时脉大、数;恢复期为平脉。
如其体弱高龄或治疗失误,不幸的也可并发败血症或颅内感染,甚至死亡。所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特别提醒人们:“此虽小疾(指皮肤病而言),能令人死!”
【病因病机】
风热毒:《疡医准绳·丹毒》上禀《诸病源候论》的学说,认为“皆风热恶毒所为”。
火心:《外科正宗·火丹》论述“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
心肝两火:《外科真诠·丹毒》论述“赤游丹,属心肝之火”。
膀胱风热:《外科启玄·吉灶丹》论述“是足太阳膀胱风热”。
肠胃风热:《外科启玄·鬼火丹》论述“是手足阳明经内风热”。
脾肺湿热:《外科真诠·丹毒》论述“水丹,又名风丹,属脾肺湿热”。
天行热毒:《疡科心得集·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论述“中于天行热毒而发”。
胃气虚衰:《外科真诠·丹毒》论述“有由胃气虚极,致令虚火游行于外而发者,治宜补以降之”。
以上诸学说,有些已不符于现代临床,尤其是“脾肺湿热、胃气虚衰”。
本病病因临床实况较单纯。不外乎肝胆经风热为患,不过风重于热者,大多在前期。热重于风者,大多在后期。
此外如耳郭外伤、耳郭湿疹皮炎及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长期侵犯,也为常见的诱因。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本病继发性感染有造成化脓性耳软骨膜炎的可能。
【辨证论治】
本症主要是先辨病后辨证。
风热上扰者,风性轻扬走窜,故以痒为主。红赤灼痛,以热为主。口苦咽干,脉弦、数,舌质红,舌苔黄腻。
热毒为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四症严重,体温升高。脉数、大、劲,舌红苔黄腻。
毒邪内攻者,虽然十分少见,但热毒过于严重,治疗失时或失策,或过早外用收敛药,使毒邪欲泄无路,困兽内攻,此时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头痛,泛恶呕吐,便闭溲赤,舌红绛苔黄,也有出现黑苔,脉洪、数,甚至不驯。
·内治·
疏风清热法:常用代表方有普济消毒饮、化斑解毒汤之类。尤以化斑解毒汤精简有力。常用药: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牡丹皮、赤芍、板蓝根、牛蒡子、薄荷等。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红、肿、热、痛四症严重的,常用方有黄连解毒汤之类。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生地黄、赤芍、金银花、连翘等。
清营解毒法:凡毒邪内陷者,需犀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散之类。考这两方,后者是前者的加味而成,所以更适用于临床,常用药:生石膏、生地黄、犀角(水牛角代)、赤芍、知母、玄参、连翘、牡丹皮、黄连、山栀子等。如出现神志昏迷者,加清心开窍的安宫牛黄丸,服法每次一粒,开水化服。或泻热安神的紫雪丹,服法每天两次,每次1.5g,开水送服。
·外治·
一般可用碧玉散干扑,不限次数,粉落即扑。
严重者,用金黄散或青敷药,赋形剂可用开水或30%蜂蜜溶液,每天敷2~3次。
干祖望喜用玄明粉溶液湿敷。其法取玄明粉不拘多少,用温开水溶化,接近于饱和点。待凉后,用4~6层纱布蘸透,湿敷患处,随干随即加湿。此方疗效较好。
【预防与护理】
1.局部注意洁净、干燥。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
2.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