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鼻甲息肉样病变

鼻息肉、鼻甲息肉样病变

本病传统名称为鼻痔,又称鼻齆、息肉、鼻中息肉、鼻中肉蝼蛄、瘜肉、鼻中肉赘、齆瘜、鼻疮、鼻中赘疣、鼻中痔痈、息肉痔、鼻中肉块、鼻茸、鼻蕈、鼻菌、鼻梃等。

《说文系传》:“息者,身外生之也。”文是作者徐锴根据《史记·孟尝君列传》的“贷钱多者,不能与其息”的“息”字含义而引申出来的。所谓息,是先有本金,然后产生子息,俗称利息。现把人喻之为本金,在人体上多余出来的组织,当然喻为子息了,所以人体上赘余的组织,名之曰息。因属于疾病,故有人写作“瘜”。

鼻息肉是鼻腔中多余的赘生物,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寄肉也”。

鼻甲息肉样病变,简称息变,乃人身素有的鼻甲特别是中鼻甲,由正常的组织蜕变为息肉样物,故称为息变,总之前者(息肉)是无中生有,后者(息变)是机体的正常组织蜕变而来。所以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中医则视为同一病变。

《洞天奥旨》的解释是:“鼻息者,生于鼻孔之内,其形塞满窍门而艰于取息(一呼一吸谓之息),故名鼻息”,那又是一个定义了,但也十分恰当。

鼻息肉、息变,虽然貌似肿瘤,但不是肿瘤,因为它是由于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极度水肿而形成的。它是一团慢性水肿的鼻腔或鼻窦的黏膜,连着一段小蒂,具有特殊外形。正因为它的形态特殊,所以就产生了许多名称。

鼻息肉一名,《内经》中早就出现,但到明代有了鼻痔一名之后,即以鼻痔作为正式病名而沿用到现在。很可能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也用鼻痔之名,有极大的关系。但也有人把鼻痔与鼻息肉作为同病异型而论者,如《洞天奥旨》“鼻痔,亦生鼻内,略小于鼻息”。

本病在秦汉以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了,如《内经》就有讨论,但还是十分模糊。到《诸病源候论》而逐渐清楚起来。治疗方面,在唐代就已初具规模,如采用轻微的腐蚀法,《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用藜芦、矾石等来腐蚀,此方此法,虽然疗效极微,但一直沿用到现在。

此外,也采用药物与手术疗法,如唐代《酉阳杂俎》载:“永贞中(公元805年左右),东市百姓王布,有女十四五,鼻两孔各垂息肉如皂夹子,基根如麻线,长寸许。一日,有梵僧以药吹鼻中。少顷,摘去之。”根据这样的描写,显然是使用麻醉药后而手术摘除的。不过该书不是医学著作而未详述。还有《集异记》载:“狄梁公(公元607—700年)性闲医学,尤妙针术。显庆中(公元656—660年)应制入关,路由华州。有富室儿,年可十四五,卧碑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公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出针而疣赘应手而落。”到了17世纪初,开始取用圈套器来摘除鼻息肉,见《外科正宗·鼻痔》(原版编次为“第五十二”,在卷四。许氏校订版编次为“第五十九”,在卷十),谓:“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连吹二次。用细铜筷(原文用筯,为古体筷字)二根,筷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筷相离五分许(2厘米左右)。以二筷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筷线绞紧,向下一拨,其痔自然拨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热灰,同象牙屑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回香草散……回香草、高良姜,晒干,等分为末。用此先吹鼻痔上,二次。时许随后行取法,其痔自然易脱。”与《外科正宗》同一时代的另一部文学著作《玉芝堂谈荟》中也有同样记载,可知明代的鼻息肉摘除手术已十分普遍了。

此病发病率男多于女,小儿则很少见。它的发生多为双侧性及多发性,单侧性的仅仅占总数的1/4左右。

【临床表现】

以渐进性鼻塞为主,随息肉的渐渐长大和数目增多,呼吸即发生障碍,常用口腔呼吸。由于肺气不宣,即有喷嚏及分泌物增多、嗅觉异常或减退。过大息肉,也能从前鼻孔突出,一如《疡科心集·辨鼻渊鼻痔鼻衄论》所谓“结如榴子,渐大下垂。或时缩进,或时垂出,闭塞孔窍,使气不宣通”。多发性双侧息肉过大时,外鼻可以发生畸形,鼻梁宽阔膨大,形成“蛙鼻”。

鼻后孔息肉,大多发源于上颌窦,以长蒂通过窦口经中鼻道向后悬垂于鼻后孔,甚至从鼻咽腔下挂,与《疡医大全·喉瘤》的“生于喉间,形如圆眼(即桂圆或称龙眼)大,血丝相裹如瘤”如出一辙。如其并发鼻窦炎者,分泌物为脓样,症状也更为严重。并发咽喉方面的疾病,也比较常见。

本病经常可以出现头痛、记忆力衰退,或思想不易集中。言语常呈现阻塞性鼻音。

检查可见,这种肿物具有特殊的外形,颇似剥去外皮的白色葡萄或像新鲜荔枝肉,光滑、淡红或灰白色或带紫青蓝色。表面显示出水汪汪的光亮滋润。不出血,触之呈柔软感,可以拨动。

分泌物涂片,可看到较多嗜酸性多核细胞。

息变和息肉很相似,在诊断上经常可以误诊。但息变是中甲的变质,并非像息肉那样全为水肿的黏膜形成,所以触诊有硬韧的感觉。

已经形成溃疡的恶性肿瘤,可以和发炎了的息肉相像,尤其是息变。不过肿瘤有触痛感,容易出血,即使极轻一触,也能出血不止。同时肿瘤还散发尸臭样的臭气。为明确诊断,可做活组织病理检查。

【病因病机】

冷搏气血:《诸病源候论·鼻息肉候》论述“冷搏于血气,停结鼻内,故变生息肉。”

肺气盛:《医学正传·病病》论述“齆鼻瘜肉,乃肺气盛。”

肺气热:《医学入门·鼻》论述“鼻痔,肺气热极,日久凝浊,结成息肉。”

肺气不清,风湿郁滞:《外科正宗·鼻痔》论述“鼻痔者,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

肺经毒气:《洞天奥旨·鼻瘜鼻痔》论述“鼻瘜,鼻痔……皆肺经受毒气,不能消。湿热壅滞,而生此二病也。”

血热:《张氏医通·鼻息肉》论述“息肉,此血热胜也。”

上焦积热:《医学准绳六要》论述“瘜肉必由上焦积热,郁塞已久而生,然有诸中,然后形诸外。”

三焦之火上炎:《疡医大全·鼻痔》论述“湿热之气,外郁皮毛,内应太阴,故三焦之火,得以上炎,为鼻生敖,如灶火上炎而成煤也。”

厚味:《医林正印·鼻症》论述“鼻痔,厚味拥湿热,蒸于肺门,日久结成瘜肉。”

热痰流注:《丹溪心法·鼻病》论述“鼻中息肉,胃中有食积,热痰流注。”

热伏于脑,外寒侵袭:《疡医大全·鼻痔》论述“亦有热伏于脑,外寒侵袭。”

湿热:《张氏医通》论述“鼻痔,乃湿热胜也。”

浊气:《医学入门万病衡要·鼻病》论述“浊气凝结,而生息肉。”

六气七情:《疮疡经验全书·鼻痔》论述“鼻孔中息肉,名曰鼻痔。皆由六气七情所感而生……窒塞不通,当戒酒节欲,除烦恼,戒忧愁。”

一般说来,本病大多为清阳不升,浊阴上潜,致清窍蒙垢,而赘生物即自然滋生。所谓浊阴者,不外乎湿热与湿浊两种。前者湿邪而又夹热邪,后者系单纯湿邪,湿郁久则有类于“酵解”样的氤氲上蒸,于是上熏清窍,诚如《韩氏医通·悬壶医案章·贵人》第七则:“湿热熏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也”。

但在辨证上,必须明辨湿是否夹热。如纯湿证的话,是实证的湿浊还是脾运失健而导致的内湿。所以本病的本为清阳不升,标是湿热、湿浊及脾虚生湿三者。

【辨证论治】

辨证重点在于三种湿证的鉴别。清阳不升,浊阴上潜乃是共性,不论哪一证都具备了这个因素。

湿热证:湿邪与热邪结合在一起而致病。表现于局部者,息肉或息变呈水泡样饱满,分泌物色黄质稠,很难擤出,严重的甚至带有血迹。全身症状,头痛比较严重,口渴,小便多黄而浊。脉实或数或弦,总之有力而劲,舌苔黄腻。

实证湿浊:习惯上也称外湿,是指受外界湿邪或饮食所伤而言。《古今医鉴·鼻病》的“此厚味拥湿”之说,的确是它的间接祸首。湿为黏腻之邪,属邪之阴者,难清难彻,而且还能阻碍气机,所以不论鼻息肉或息变,都是病程漫长,旋摘而旋生。局部症状最突出的特点是分泌物奇多而色白不稠,即使有些黄色,也很轻微。全身症状,头脑钝痛沉重如裹,终日混沌不舒,食欲不振,胸闷失畅,甚至腹胀便溏,四肢怠惰。舌苔白腻,舌质谈胖,脉来濡、缓等。

虚证湿浊:这是指体内水湿自生而言,也可称为内湿。大都由于脾肾阳虚,运化水湿功能障碍所致。局部症状,无特殊的诊断依据,主要在于全身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偏稀偏溏,腹胀在得食后更甚,面色苍白不华,精神倦怠,四肢无力,严重的可以出现下肢浮肿。舌质淡白,肥胖而嫩,脉濡缓或沉细无力。

·内治·

湿热:当取清热利湿法,常用方取黄芩汤、五苓散、苍耳子散三方综合取舍。如其偏于肝胆者(胆移热于脑),黄芩汤改用龙胆泻肝汤,同时注意升清。常用药:黄芩、山栀子、滑石、茯苓、泽泻、苍耳子、辛夷、白芷、石菖蒲、柴胡等。

湿浊之实证:常用方有平胃散、五苓散,并参以升清药物。常用药:陈皮、茯苓、泽泻、半夏、六一散、柴胡、石菖蒲、苍术、白术等。

湿浊之虚证:当健脾制湿,常用方有六君子汤、异功散之类,也可取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之类。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柴胡、升麻、路路通、石菖蒲等。

不论哪一型,升清一法,在所必用。但对高血压病患者,务须慎用。

·外治·

习惯上用局部外用药物来腐蚀,但很不理想。因为用药轻而平稳的,难消赘物。用药重而峻猛者,息肉未去而周围健康组织反而损害,得不偿失。虽然自唐代以来外用药一直不断改进,但至今仍未达到理想境界。唐《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用藜芦、矾石,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又增添了朱砂、雄黄、猪牙皂、巴豆等,明初《普济方》又增添了全蝎、白丁香等。清《外科辑要》广泛地使用硇砂、轻粉。

历来取用的所谓硇砂散、鼻息散等,处方基本上相仿。手订的“消息散”处方为:淡硵砂10g,轻粉3g,雄黄5g,月石30g,铜绿5g,枯矾30g,冰片酌量。制法:共研极细末,瓷瓶贮藏。用法:用玻璃眼药棒,蘸药,涂在息肉表面。息变不适用。尽管以上用药,效果不理想,但至今还没有更为有效的方药来代替。手术摘除,最为理想。

息肉摘除后,还容易再度产生,甚至旋摘而旋生,临床上不乏每隔1~2年,做一次摘除手术者。因此应该在摘除之后,配合中药内治。手术可去其赘物,中药内治可控制其复发。创制了药物蒸汽吸入法。所用药物:苍术10g,白芷10g,石榴皮10g。如息肉过大或息变,加乌梅10g。如清涕奇多、黏膜苍白者,加细辛3g。如鼻塞与失嗅严重者,加皂角刺3g。其中细辛、皂角刺用量不宜过多,否则即产生刺痛。每剂冬天可用三天,夏天仅用一天。

用法:先将诸药浓煎,再取厚纸做成漏斗,大口扣盖于贮药皿上,小口扣住鼻孔,缓缓吸入。至蒸汽消失时为止。每次熏吸5~10分钟。每天两次,时间不规定。熏吸之后,不能马上呼吸寒凉空气,冬天要注意。如其鼻塞不通,难以吸气者,则可事前滴以麻黄碱滴液或滴鼻净之类的黏膜收缩剂。

曾有人试用肛肠科常用的枯痔液,做注射、压瘪、脱落的过程以完成全套顺序,因从未试过,不予推荐,仅供读者参考。

手术摘除之后,在手术创伤完全消失后即进中药,处方为党参、黄芪、防风、白术、辛夷、乌梅、诃子肉、干地龙、蝉蜕等。开始连续服两周。以后每个月进服一周,两年后每两个月进服一周。三年后停药。

笔者外治也有一法,即取苍术、白芷、明矾、藜芦4味药,煎水,置保温杯内,上盖漏斗形牛皮纸制成贮热中转器,大口覆盖保温杯上,小口向上,供患者吸取蒸汽进入鼻腔之用。每天1~3次,每次约5分钟。此法对息肉样变及大小不超过绿豆大的息肉,效果满意。

【预防与护理】

1.本病大多为各种鼻病的继发症或并发症,故要积极治疗各种原发鼻病。

2.工作生活环境应保持空气新鲜。

3.平时在鼻腔少用薄荷、冰片制剂。

4.忌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品。

5.蒸汽吸入疗法。

6.手术后的护理:取半坐位;术后少量出血者,可冷敷额前。滴麻油(经过高压消毒者)于纱布上,轻轻塞在鼻腔内,每天换3~4次,这样可以减少出血。将脱离创面的血凝块,逐日清除,直到痊愈。但需注意,尚未剥离者,切忌暴力剥去。

【医案】

·案一·

张某,女,66岁,住小市街127号。1984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鼻塞不畅,涕多,色在不黄不白之间,失嗅,头痛域于右侧,咳嗽有白痰,但都因咽头作痒而致,口干求饮,大便一贯偏干,多食即腹胀。

检查:两中甲肥大,有息变倾向,右侧更甚,嗅裂为之消失,中甲收缩不良,舌苔薄腻白。

医案:清窍长期受湿浊之蒸熏,鼻甲奚能不至病变,湿从何来,土脾衰弱耳,治当健脾以化湿,湿浊一清湿即无蹂踊之虞矣。

处方:

太子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六曲10g  山楂10g

白扁豆10g  藿香10g  佩兰10g

石菖蒲3g 5剂煎服

二诊1984年7月6日。通气改善一些,涕仍多。嗅力仍然消失,左孔有些疼痛。

检查:现在息肉左大右小(与上诊相反),舌苔薄黄厚腻,脉平有濡意。故以升清化浊为方。

处方:

升麻3g  葛根6g  白术6g

茯苓10g  太子参10g  陈皮10g

六曲10g  藿香10g  石菖蒲3g

六一散12g 5剂煎服

外用方:

苍术10g  石榴皮10g  明矾10g

三诊1984年7月13日。右鼻通气已改善,左侧依然,涕亦左多右少,左鼻疼痛已无。

检查:两鼻腔所见相同,舌苔薄,脉平。既事升清,既有初效,当然理无更方。

处方:

升麻3g  葛根6g  太子参10g

白术6g  茯苓10g  陈皮6g

薏苡仁10g  辛夷6g  石菖蒲3g

藿香10g 5剂煎服

外用方:

苍术10g  石榴皮10g  明矾10g。

四诊1984年7月24日。疼痛消失,通气改善,右鼻孔有涕难擤,左鼻孔依然涕多,嗅觉仍然没有。经常口腔黏膜破碎。

检查:息肉维持原状,舌苔薄,脉平偏细。药后有效而进步姗姗,诚有缩地无术之计。

处方:

升麻3g  葛根6g  太子参10g

白术6g  黄芩10g  陈皮6g

石菖蒲3g  辛夷6g  苍耳子10g

甘草3g 5剂煎服

外用方:

苍术10g  石榴皮10g  皂角刺10g

明矾10g

按语:鼻息肉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过:“若鼻息肉不通”,原指鼻塞的症状。最早将其列为病名是隋代《诸病源候论》,并对其病因病机做了扼要的论述。它的临床症状,大多以渐进性鼻塞开始,随着鼻息肉的渐进胀大,数目增多,呼吸渐进发生障碍,长用口式呼吸。由于肺气不宣,即有喷嚏及分泌物的增多,嗅觉迟钝减退。过大或颗数很多的息肉,也能从前鼻孔突出,一如高锦庭《疡科心得集·辨鼻渊鼻痔鼻衄论》中所谓:“结如瘤子,渐大下垂。或时缩进,或时垂出,闭塞孔窍,气不宣通。”多年性双侧息肉过大过多时,外鼻可以发生畸形,鼻梁宽阔膨大。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干祖望认为是脾虚湿运,湿浊内停,阻遏中阳,使清阳不升,浊阴上扰,鼻窍蒙垢,滋生赘物。《外科大成》谓:“鼻痔……由肺经湿热内蒸,如朽木而生芝兰也。”故宜内外兼治,祛湿化浊。然湿多由脾虚水湿不运内停而致,勿忘健脾化湿,湿去则息肉渐消。

本案患者鼻塞涕多,色在不黄不白之间,嗅觉减退,头痛,咳嗽有白痰,口干,大便偏干,多食即腹胀。可辨为脾虚湿盛证,湿阻中阳,使清阳不能上升,可见鼻内流涕,脾虚津液不能输布上乘,故见口渴,大便干结。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大法,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四味仿“六君子汤”意,健脾益气,渗湿化浊;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且二味都是脾经药,取其芳香入脾经。六曲、山楂健脾和胃;石菖蒲、白扁豆化湿和中,如此一来,脾运湿化,胀满自除。二诊患者通气改善,涕仍多,检查发现左鼻腔息肉增大,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化浊;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柴胡、升麻升提清阳,此处体现了干祖望的用药特色,为何用升柴二味?一则清升则浊自降矣,再则湿为阴邪,阳光一照,阴霾消散,二则上升之药可以引药上承,直达鼻窍。白芷、苍术、明矾外用,苍术苦辛温,善燥湿导滞,既能燥化浊涕之水湿,又能通导阻滞之败津,明矾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白芷疏风通窍,能改善鼻窍通气状况,使息肉缩小。六一散亦能清热祛湿,缩小息肉。三诊时患者右侧鼻塞明显减轻,左侧依旧,说明之前方法有明显效果,故原方继用,加入辛夷宣通鼻腔。四诊时患者症状减轻,但息肉未见缩小,治疗虽有效,但进展缓慢,方中加入苍耳子,与辛夷联合加强通窍之功,佐以黄芩清热,因困湿一久必生热,外用药加入皂角刺加强脓液的排出。

干祖望认为,本病原是手术的适应证,大可“一割即就”,但它的复发率极高,甚至有些患者年年复发,但唯有重视内治,可以求得根除。由于此患者用药后进展缓慢,大可先行手术治疗,术后以中药调服,方法颇为简单,就以健脾化浊为大法,可佐以清热之剂,因为困湿一久必生热。

·案二·

朱某,女,52岁。1991年10月30日初诊。五金搪瓷厂。

患者鼻病十多年,入冬加重,主为鼻塞,交替发作,如出汗及在太阳下可以缓解,涕多如涌。以黄色为多,头痛。有时嚏多,甚则狂嚏。近以咳嗽痰多,无全身其他症状。

检查:右中鼻甲息变,嗅裂消失。舌苔薄白,脉平。

医案:肺怯本虚,祸延鼻窍,刻下选方,先取苍耳子散,之后随证裁方。

处方:

苍耳子10g  白芷6g  薄荷后下6g

辛夷6g  鱼腥草10g  桔梗6g

升麻3g  石菖蒲3g  路路通10g

桑叶10g 7剂煎服

二诊1991年11月15日。鼻塞较前有所减轻,鼻涕减少,鼻中新增痒感,烧灼感已轻,涕中有血,咳嗽反而加重,善汗。

检查:左中鼻甲典型息变如上诊。又发现后端空旷,舌苔白腻较厚,脉细。

医案:鼻后端空旷如磐,好在年过更年,可以视而不睹,刻下淫汗应敛,咳难制遏。鼻塞多涕,均已好转,裁方可以退居次位。

处方:

绿豆衣10g  浮小麦12g  苦杏仁10g

陈皮6g  干瘪桃10g  天竺黄6g

半夏6g  白芷6g  鱼腥草10g

辛夷6g 7剂煎服

按语:本案患者鼻病多年,入冬后常感受风寒,肺失宣降,水道失司,肺为贮痰之器,且开窍于鼻,因此鼻甲的肿胀可从肺与痰论治,故用鱼腥草清泻肺热;桑叶发散风热,有“火郁发之”之意;桔梗为肺经专药,宣肺祛痰又有引经之功;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取苍耳子散之意,用以除涕止渊;石菖蒲、路路通散邪通窍。升麻升提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

二诊时涕量减少,鼻塞减轻,此是方药对证的表现。但患者鼻中新增痒感,涕中带血,咳嗽加重易出汗。此是阴分亏虚之表现,湿热内蕴,灼伤阴分,故鼻中有灼烧感,甚至作痒,热迫血行则涕中带血,然而仍是以湿邪为主帅,热邪是湿久困厄所致,不过为羽翼,所以干祖望未用重剂清热,而是方中加入绿豆衣滋阴清热以止汗,他常谓“一味绿豆衣,胜过玉屏风”;又用浮小麦、干瘪桃固表止汗;鱼腥草清泻肺热;天竺黄清热化痰;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苦杏仁止咳化痰。全方融化痰、祛湿、敛汗、清热于一炉,药味精简,获效满意。

·案三·

陶某,男,20岁。1991年12月6日初诊。南京。

鼻病六年,诊断为慢性鼻窦炎。1987~1991年做过两次鼻息肉摘除术。现在症状稠涕奇多,色黄难擤。偶然出血,通气在手术后短期内尚可,嗅觉迟钝,头胀昏沉,记忆力日差。

检查:左中道又有小息肉一个,鼻腔分泌物潴积。舌苔薄,脉实。

医案:鼻痔、鼻渊连襟而作,已淹缠六度春秋。良以中州湿浊充斥弥漫,上凌空清之窍而然。欲清突曲之浊,必去灶下之薪。取醒脾制湿一法。鼻痔已两度手术,再生又作,暂可外治。

处方:

升麻3g  葛根6g  陈皮6g

苍耳子10g  半夏6g  茯苓10g

藿香10g  鱼腥草10g  佩兰10g

辛夷6g  白芷6g 7剂煎服

外用:苍术10g,白芷10g,明矾10g。3剂,水煎熏鼻窍。

二诊1992年1月3日。上方内服14剂,外用药也用了14天,通气改善,涕虽减少无多,但已能擤出,头脑昏沉改善,嗅觉依然迟钝。

检查:左侧息肉已有敛意,潴留分泌物很少。舌苔薄,脉平。

医案:药后得能改善,以顽症而言,已感庆幸,再宗原旨踵进。盖治法虽多,恨无选择,所有厚望独寄于中药。

处方:

升麻3g  葛根6g  白术6g

太子参10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6g  辛夷6g  藿香10g

佩兰10g 7剂煎服

外用:苍术10g,白芷10g,明矾10g。3剂,水煎熏鼻窍。

按语:患者患有慢性鼻窦炎六年,曾行两次鼻息肉摘除术,现息肉复发,阻滞鼻窍,鼻中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潴留瘀积,则成败精枯槁,黄浊鼻涕,故见涕浊色黄难擤,偶有出血。慢性鼻窦炎的炎性病灶又不停分泌脓性液体,因此恶性循环,迁延不愈。鼻窍不通,嗅觉消失,头胀昏沉,记忆力日差,都是鼻窦炎和鼻息肉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鼻窦炎和鼻息肉同时发病,迁延不愈的患者,都会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干祖望发现这类患者检查时可见肿物具有特殊的外形,色白而带有极轻度的青紫,光滑柔软,紧张而无皱痕,深刺无丝毫痛感,表面损伤不出血,肿物呈水汪汪的团状,半透明,可以随意拨动,好似一个刚剥好的荔枝肉阻塞鼻道。该患者为一鼻息肉并发慢性鼻窦炎患者,就得对其病因仔细审视,鼻为清阳之窍,水肿为湿浊,湿浊上犯,清阳被遏,故鼻窍不通,故以升麻,葛根升其清阳,鼻窍自通。辛夷、苍耳子、白芷三味取“苍耳子散”意,为肺经药,治鼻渊之主方辛温发散以通鼻窍、除头痛、化浊涕。藿香芳香化湿,通窍除涕。陈皮、茯苓、半夏行气健脾化痰。并以白芷、苍术、明矾外用,苍术苦辛温,善燥湿导滞,既能燥化浊涕之水湿,又能通导阻滞之败津,明矾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白芷疏风通窍,能改善鼻窍通气状况。二诊时患者通气改善,头脑昏沉减轻,涕仍多,但已变稀,嗅觉依然迟钝。患者做了蒸汽吸入治疗,之所以涕量多,变稀薄,是因为蒸汽吸入后通道畅泄,原先淤阻体内的陈腐脓涕此时“一发都绽将出来”,效方不更,所以原方稍做改动,继续予升麻、葛根升清,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陈皮、半夏行气化痰,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化浊。

对于鼻息肉的治疗方案,干祖望推崇内外同治,认为本病是手术的适应证,大可“一割即就”,但是鼻息肉复发率极高,极易反复,所以手术配合内服汤药是最佳疗法,然而中医传统的外科手法有所局限,藜芦膏、鸦胆子油、白降丹腐蚀力过强,易致感染,又易破坏正常组织;枯痔散只苦其枝蒂而不拔其根本;陈实功的铜筷绞线法又随着器械的更新和药物的换代而被现代手术取代。干祖望自己摸索出一个煎水吸蒸汽法,即本案所提及的苍术、白芷、明矾外治法,此法对大小不超过绿豆大的息肉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