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治诸法
耳鼻咽喉科的外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药物外治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干祖望在临床上虽以内服药治疗为主,但也常常以外用药配合治疗。他认为,五官病大多在黏膜,外用药在局部比较容易吸收而起作用。
干祖望在临床应用的药物外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十三种。
1.吹 吹药是耳鼻咽喉口腔科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外治法,也是其他一些剂型的基础。由于用药时将药粉置于吹药器内,然后把药粉以气体吹到患处,故称为吹药。干祖望在临床常用的成药有红棉散、绿袍散、通用消肿散、养阴生肌散、冰硼散等。有时成药不够用,则自己配制,如聪听散、祛腐散等。他在配制吹药方面有一套成熟的经验。首先,选用的药物须经挑选,要讲究药物的品种和质量。然后进行切碎、研细等机器加工的工序。用80~90目筛筛过以后,再配方并且手工磨制。
磨药时,除了掌握药的分量以外,还要注意磨药次序。一般而言,先磨质硬而干燥的矿物类药,其次加入介壳类,再次加入植物的根、茎、叶类,其后加入动物类药,至于冰片之类树脂性药物,因其有黏性,故宜另研细粉,最后加入药方中同研。磨制是越细越好,不但要达到“无声为度”,而且磨制的成品最好能经过120目以上的筛子。这样,药物就容易为人体所吸收。
2.吸 由鼻吸入药物的方法,如治疗鼻窦炎的辛夷鼻散等。
3.塞 把药粉或药丸塞入腔道窝洞,如治疗龋齿牙痛的“一笑散”等。
4.含漱 药液漱洗口腔、咽部之后吐去。如治疗咽炎、扁桃体炎、牙周炎的“漱口方”等。
5.噙化 药物或药丸含口中,津液徐徐咽下。药物如官桂,噙含可治疗口疮属虚火上炎者;药丸如治疗咽喉急性炎症的牛黄噙化丸。
6.滴灌 药液滴入耳、鼻道中。如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虎耳草汁;治疗外耳及中耳炎的黄柏滴耳液等。
7.敷 药粉用麻油、蜂蜜之类赋形剂调成糊状,敷于皮肤。如治疗疔疮的青敷散等。
8.涂 药膏涂于黏膜。如治疗鼻中隔糜烂、溃疡、燥裂出血等症的黄连膏。
9.贴 膏药贴于皮肤,或者药膜、药物贴在黏膜。如治疗口疮可以用养阴生肌膜或者荷花瓣等。
10.罨包 常用湿罨包,即药液浸湿纱布,覆于患处,用以治疗外耳、鼻部皮肤及牙周(覆在口外)的化脓性炎症。药液可用内服药之剩余者,亦可另配。
11.蒸气吸入 药物煎汤时乘热,以罩状物收集蒸气吸入口、鼻,以治疗鼻、咽、喉、气管疾病。也可以用超声雾化器直接使药液形成雾状而吸入。
12.烟熏 以药物或浸过药的绵纸点燃后产生药烟,熏患者的鼻孔,达到开窍、化痰的目的。如巴豆油捻子等。
13.贴穴 药物贴于人体某些穴位起治疗作用。如将大蒜头捣烂后贴于涌泉穴治疗鼻衄;吴茱萸粉醋调后贴于涌泉穴治疗口疮虚火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