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脱性唇炎
剥脱性唇炎,传统名称为茧唇风。另外亦有紧唇、沈唇、唇疮、唇裂沈紧、口吻疮、紧唇疮、茧唇、唇风、唇、唇紧、驴嘴风等名称。
本病主要发生部位为下唇的唇红区,病程较长,黏膜被剥脱后,下唇肉芽上分泌出黏液性的分泌物,积累在唇上,由薄薄的“翳”样物逐渐增厚,由无色转成灰黑色皮痂。因其紧紧附丽于唇上,就以唇部作模型,形成半圆形的厚壳,一如半片蚕茧,故称茧唇。厚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自形脱落,暴露出新的肉芽,再逐渐分泌黏液,堆积加厚而脱落。如其循环不已,经年累月无法告愈。
常因损害过久而可以转化为唇癌,但为数不多。现在很多人就把此病作为唇癌,殊感不妥。其实这二者的鉴别十分明显。鉴别之一,本病自始至终无疼感,初期感染虽也有些,但很轻微;癌则初期无痛,后期作痛。之二,本病的蚕壳样皮痂脱去时可以完完整整地全块脱尽,暴露出的新鲜肉芽,光滑无损;癌则无完整的蚕壳样皮痂,肉芽上也有损害。之三,本病自始至终虽然病程极长,但没有血迹;而癌则易于出血。之四,本病病变局限于唇红一个范围内;而癌则可以无规则地向周围扩展。之五,本病肉芽触诊柔软;癌则有坚硬的结节硬块。
【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专发生在下唇。在三型(脱屑型、糜烂型、腺型)唇炎中属于糜烂型。有原发和继发二者,但其病机、症状、处理则完全相同。
原发者,在下唇开始时很不受人注意,产生轻微的灼热及瘙痒,揉擦以后即舒服。继之即渗溢出黄色黏液性分泌物。继发者,都是在下唇燥裂、角化、黏膜脱落的基础上开始渗液的。二者都感到局部有干燥不适感,都在不知不觉中用舌头去舐润它,故民间称之为舐唇疳,所渗出的黏液性分泌物都为黏性很重的黄色胶水样物,但很澄清。不断渗出,都附丽于整个唇红位置上,由薄薄一层“翳”样物逐渐加厚到1~2毫米,到无法再负担时,即毫无感觉地自行脱落,脱落物一如半片茧壳,痂壳脱落之后,即暴露出下唇唇红部新鲜肉芽,在很短时间里,娇嫩的肉芽突然失去了保护而或可有些干燥、疼痛,但不久在第二次渗液、增厚、茧壳型皮痂形成时,又无异常的感觉。这样经过渗液、堆积、形成茧壳型皮痂直至脱落,如此周而复始进行,成为一个慢性病。每一周期为2周左右。始终不会出现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
风热:《圣济总录》论述“风热所客,则为紧唇之病”。
风邪寒湿:《诸病源候论·紧唇候》论述“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
胃经风火:《外科真诠》论述“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
脾胃有热:《外台秘要·紧唇方一十三首》论述“脾胃有热,气发于唇”。
脾胃受风:《疡医大全》论述“脾胃受风”。
胃火挟痰:《外科大成·茧唇》论述“胃中积热,火痰留注所致”。
膏粱厚味:《外科医案汇编》论述“膏粱厚味,热遏阳明”。
脾胃火毒:《洞天奥旨》论述“此皆脾胃之火毒也”。
脾经血燥:《外科证治全书》论述“脾经血燥”。
燥、热、风、寒:《疡科心得集·辨唇疔茧唇唇疳论》论述“故燥则干,热则裂,风则,寒则揭”。
阴血衰少:《疡科心得集》论述“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
七情火动伤血:《外科证治全书》论述“皆七情火动伤血”。
痰随火行:《外科正宗·茧唇第六十三》论述“过餐煿炙,又兼思虑暴结,痰随火行”。
现在临床上实际情况是:前期,大多为脾经湿热,心经伏火上犯,但有时湿重于火,有时火重于湿;中期,大多脾虚土衰,暗生内湿;后期,则久病伤营,血虚而生风。
只要认真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为时过久之病,往往可使下唇永久性肥厚。在理论上有人认为其中的少数可转变成唇癌,但在临床上很少见。
【辨证论治】
脾湿心火上犯者:局部可有些炎症表现,常有痒、痛、烧灼等不适感觉。火重者多痒多痛,湿重者渗出物比较多。脉濡数,舌多腻苔。
脾虚土衰者:为时必久,茧样皮痂的脱落、再生周期较长,全身症状大多有精神疲倦不振、大便偏稀。舌质胖、淡、嫩,甚至边有齿印,脉软乏力。
血虚生风者:局部分泌物较少,每当茧状皮痂脱落后,肉芽特红而干,最严重的可有抽搐感,所以又称“唇”。全身症状为颧红掌灼,口渴,便秘等。舌少苔,质红而干,脉细数。
·内治·
脾湿心火上犯者,当渗湿清火,常用代表方有五苓散、胃苓散、导赤散之类。常用药:苍术、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白茅根、竹叶等。
脾虚者,当健脾制湿法,常用代表方有参苓白术散之类。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陈皮、山药、薏苡仁、桔梗等。
血虚生风者,既可取用猪苓散的重用阿胶养血,更可养血息风,常用代表方有四物汤加蝉蜕、菊花、白蒺藜、钩藤等息风之品。为了加重养血的分量,可加阿胶。
·外治·
最好的办法是在痂脱之后,不使其再生。方法为长期贴用黄连油膏纱布,把油纱布剪成比下唇肉芽暴露面稍稍大一些,牢牢紧贴。每次进食或自行脱落后,马上再贴新的。每天至少贴5次。
如进入慢性阶段,则黄连膏中再掺入10%~15%的八宝眼药粉,调匀待用。用法如前。也可取用乌金纸(包冰片的衬纸)随手贴上,把整个暴露的肉芽全部覆盖。但现在乌金纸已很难觅得。
民间丹方,用薄荷全草,稍稍使潮,点火燃烧,有烟上升时,上面覆以大瓷碗,其烟熏在碗上,轻轻掸下,用麻油调匀,涂在唇上。
以上三法,唯黄连油膏纱布,最方便而实用。
【预防与护理】
1.切忌用舌尖去舐润。
2.忌进食过热、过冷的食物及饮料(冷饮)。
3.禁烟、酒、辛辣食物。
4.唇红部新的黏膜再生之初,还要注意保护一段时间。
【医案】
·案一·
李某,男,15岁。2005年5月21日初诊。
1999年开始无明显诱因无定时出现上唇为主的漫肿,伴麻木、轻度瘙痒,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上唇肿胀、麻木无定时、无明显诱因发作,过去曾有半年未作。上齿龈常有溃疡,并有口臭(客观性)。刻下:上唇肿胀,轻度麻木、瘙痒,口腔破溃,时有心烦自恼。
检查:上唇漫肿,唇周数条小裂口。人中偏左数枚小丘疹。上唇齿龈皱褶间溃疡1个,呈无规则形,无明显充血。舌体红,苔薄白,弦脉。
医案:先治其标,再图其本。惜乎路途遥远,首诊主方,标本并取。药后复诊,可作定夺。清热泻火息风。
处方(先方):
生石膏30g 知母10g 荆芥炭6g
金银花10g 连翘6g 白茅根10g
芦根30g 桑叶6g 防风6g
14剂煎服
处方(后方):
荆芥炭6g 羌活3g 独活3g
防风6g 当归10g 干地龙10g
蝉蜕3g 乌蛸蛇10g 豨莶草6g
7剂煎服
嘱其:忌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2005年6月11日。药进后痒止,麻木消失,漫肿退而未尽,溃疡愈合。但鼻腔干燥灼热,咽干喜饮,水温求冷,大便干结难解。
检查:舌体红,苔薄白。脉细。
医案:风证久病,燥何能润?仍拟清热润燥。
处方:
荆芥炭6g 豨莶草6g 绿豆衣10g
盐水黄柏3g 白芍6g 知母10g
生石膏先煎20g 当归10g 鸡血藤12g
7剂煎服
按语:唇炎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唇部炎症性疾病的总称。根据其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两大类。急性唇炎一般发病急,主要可见唇部急性肿胀、充血、水疱、渗出、糜烂、破溃等,甚则出现浅表性溃疡,且感疼痛、刺痒、灼热。慢性唇炎一般病程较长,嘴唇干燥、脱屑、皲裂,反复产生痂壳,唇部皱褶明显,有的可见唇部组织增厚、肿硬、失去弹性,唇色异常。
近年来,随着唇部化妆品的增多、药物性牙膏的出现,以及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唇炎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不仅直接影响进食和语言交流,又有损于形象美观,人们求治心情十分迫切。西医在该病的治疗上尚无特效手段。
干祖望认为,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唇风之证,责之脾胃蕴热,宜健脾清热、活血祛风,常能获效。
本案例干祖望主要抓住两点:一是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唇风多为脾胃湿热,治以清脾胃湿热,用石膏、知母、芦根等;二是风,治以祛风,药用荆芥、防风、桑叶。这里值得取经学习的有两点:其一,祛风为何用荆芥炭?干祖望认为荆芥祛风力量太强,易耗伤阴液,故用炭使祛风力量小一点,不至于耗伤阴血,更重要的是荆芥炭入血分,可从血分中将风邪祛出;其二,二诊时用白芍、当归、鸡血藤,其奥妙是风邪易伤阴血,祛风胜湿之品亦易伤阴血,故本病后期应养阴养血,且养阴血也可达到息风之功,起到善后调理和巩固治疗之效。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被干祖望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临床处方用药中。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干祖望总结出治疗唇炎的三型三治法:脾湿心火上犯,当渗湿清火;脾虚湿重,当健脾燥湿;血虚生风,当养血息风。至于外用药,初期用黄连膏纱布盖贴,后期用黄连膏中加10%~15%八宝眼药,调匀盖贴,具有很好的疗效。
·案二·
别某,女,30岁。1992年5月12日初诊。大厂区。
咽病2年,唇病1年。主症始以多稠痰而咳。经治后咳止而稠痰减少,有时胸膺痞塞。环唇龟裂,之后以感冒之扰而上下唇俱肿胀。继之环唇及口腔出现糜烂,言语、进食障碍,伴以疼痛而且较剧,口水奇多,外溢难止。干则结痂,烧灼感。因患有红斑性狼疮。现服激素、雷公藤片、六味地黄丸。
检查:口腔硬腭有2块严重充血斑。未见溃疡,环唇糜烂,下唇水肿,两口角为重点,舌严重脑纹样,深达0.3厘米,纵行十数条。少苔而瘦,脉细。
医案:貌似茧唇(剥脱性唇炎)而实难列入茧唇行列。舌背脑纹,深而且多,纵然有阴虚之感,但脾经之湿浊未除,总难单纯以养阴,暂取醒脾化浊,同时亦难取香燥。
处方:
茵陈10g 车前子包10g 太子参10g
茯苓10g 山楂10g 碧玉散包15g
土茯苓10g 藿香10g 佩兰10g
六曲10g 7剂煎服
外用:黄芩膏、养阴生肌散调和,涂唇部。
二诊1992年5月19日。自感好些,咽痛接近消失,干燥略润,浓痰依然很多,胸膺痞塞仅在晨时有些,环唇燥裂明显改善,烧灼感减轻,燥裂以涂擦油膏而没有。颌下、颏下的结节似乎在发展。
检查:颌下、颏下两区桂圆核大小的淋巴结十数个结实坚韧,无粘连、无压痛。环唇尚滋润(擦油膏)。两口角有糜烂,舌裂均同上诊。少苔,脉细。体温37.1℃(上午)。
医案:蕴结之湿浊渐化,阴虚之象迹更显,治当倾向扶正滋阴。不过颌下痰核磊块,总非一般常见之恙,另当扣外科之扉,深入检查另予治疗。
处方:
川贝母3g 玄参10g 昆布10g
海藻10g 煅牡蛎20g 沙参10g
当归10g 白芍6g 白扁豆10g
生地黄10g 7剂煎服
外用药续用。
三诊1992年8月14日。咽喉脓痰奇多,吞咽稍有痛感。发音失泽,环唇糜烂一度缓解而刻又如前。低度发热,至今未清,喉头异物感严重,常以干燥奇痒而导致频频干咳,头昏沉感。
检查:咽峡充血(红艳型),两侧出现散在性增生溃疡,环口唇红赤糜烂,喉检因不配合而失败。舌红而光无苔、纵行裂痕深而且多。脉细有数意。
医案:虚热日趋严重,津液已至涸境,非玄武南海之水,似乎难制其炎炎之焰。急取大补阴丸合玉女煎。狂澜之挽,事非易易。
处方:
熟地黄10g 知母10g 川黄柏3g
生石膏30g 麦冬10g 石斛10g
乌梅10g 女贞子10g 鳖甲10g
青蒿10g 墨旱莲10g 7剂煎服
外用:珠黄散3支,吹用。
按语:干祖望治唇炎重在治脾,脾主肌肉,其华在唇,脾胃虚弱或为湿浊所困,则唇失所养,乃致发病。病之日久,气血阴阳无生化之源,而致阴虚血虚,血虚则可生风化燥,阴虚则可津液干涸,使本病经久难愈。一方面嘴唇糜烂红肿瘙痒,一方面又干涸枯燥龟裂。
此类患者多为脾虚湿盛,脾虚与湿浊往往互为因果,但临床可分脾虚为主和湿浊为主者。以脾虚为主者,唇肿色淡,干燥而多鳞屑,伴食少、便溏、舌淡胖。治宜健脾化湿,干祖望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如太子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白扁豆、山药、砂仁等。以湿浊为主者,多兼有风热或心火,而成湿热之证。见唇上多滋水黏液,糜烂色红。治宜清热利湿,干祖望常用加味四苓散或四苓散合导赤散。药如茯苓、猪苓、泽泻、生地黄、竹叶、木通、滑石、灯心草等。
本案是一例脾虚湿盛兼阴液亏虚的患者,环唇干燥龟裂而又糜烂结痂、口水奇多,此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芳燥健脾,祛湿化浊,一是养阴固液,益水之源。而芳燥健脾有耗伤阴液之忧,养阴固液有困遏脾阳之弊,如何抉择?干祖望独具匠心,湿浊为标,脾虚为本,脾不生津,而致阴伤,此时急则治其标,先予化浊,而避免过分辛燥之品,予以清利导湿,甘淡化湿,方中茵陈微苦寒,清利湿浊;车前子、土茯苓、碧玉散助其利湿祛浊;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山楂、六曲消食导滞,健运脾气;太子参、茯苓益气健脾以治本。并用黄芩膏外涂患处,黄芩能清热燥湿,且膏剂外涂后,可防止糜烂后嘴唇干燥龟裂。二诊时症状减轻,处方以化痰软坚之品治其颌下结核。三诊时脾虚湿盛治标已去,而阴虚之本逐渐显露,干祖望认为,虚热日趋严重,津液已至涸境,非玄武南海之水,似乎难制其炎炎之焰,急取大补阴丸合玉女煎。
关于本病的外治,干祖望有以下经验。①贴乌金纸。可剪成适当大小,以唾液蘸湿贴之,每日换一张。②撒吹口散。在患处撒吹口散适量,每日3~5次。也可以30%吹口散与70%黄连膏调和后,涂于唇上,每日3次。③用薄荷全草(连根带叶)炙灰,以麻油或菜油调敷于唇。他还每常嘱咐患者,平时唇觉干燥,不宜经常以舌舔唇,因水分在唇上挥发,反而加重干燥。唇上结痂,不可随意剥弄,以免皮破而加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