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灰
在历代传统喉科专业书中,很多外用药处方中用钞灰。钞灰是何物?现代人对此不太了解,考《金史·食货志》:“贞元间(1153—1155年),即行钞引法,遂设印造钞引库及交钞库……”可知“钞引”为古代的纸币,是钞票的前身。所以钞灰也者,就是钞引烧成的灰。事实上取用的是纸灰,因为钞引流通很广,可经过成千上万的人手拿过,可能就是利用这一点而不用白纸只取用钞引。
现在如需用钞引,当然不可能去烧钞票而取得,应用土纸(土产的各类纸张)亦可。
【品质】
土产纸。
【炮制】
(1)每100张纸,用10张,置水中浸湿(十张中只浸一张,不能多张共浸)。
(2)每九张纸中,夹入湿纸一张。
(3)约逾半小时,将此一叠纸张,置入小铁锅内,上面覆盖同样大小的小铁锅。
(4)下用旺火燃烧,使铁锅发红。再烧一个适当时间。
(5)然后撤火,冷却。
(6)揭开上面铁锅,即可得黑色的纸灰。上面无盖,即成白色,不能用。
(7)不必研磨,在取用时直接用它。
(备注:也可取用元丹的制法)
【贮藏】
不忌光,不忌泄气,最怕走潮,故宜放于干燥处。
【要求】
色黑者佳,深灰者可用,白色不用。
历来喉科专业医生的守秘是有名的,世代相承。传嫡不传庶,传媳不传女,不肯透泄一点秘诀于外界,于是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内科中医是从来不守秘密的,因为公开的处方无法守秘,但也不必守秘。因为你要成为一个名医,非用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勤读钻研不可。而名喉科医生则不然,几首秘方,谁今天得到,谁明天就成为名医。名医的秘方一公开,明天就无谋生之道。当然,除了秘方外用药之外,更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精于辨证论治者,不在此例。
要炮制好得心应手的外用方药,有四个关键,即:①方剂;②考究而特殊的炮制;③配合时,掌握先后下药的顺序;④“炙存性”的掌握。“方剂”可在秘方之祖《尤氏喉科》中抄得。考究而特殊的炮制见上述。
这里谈一下掌握先后下药顺序的问题。专业喉科医生的外用药,很少是事前预制的,都是各式各样的药,分装贮藏。临床取用之际,便临时配合,再加以研磨一番求其均匀。因为熟能生巧,在配合时,不必认真注意分量,这个瓶中取一点,那个瓶中取一点,放在一起,一研即得。在这个十分寻常的过程中却有两个关键问题,往往是旁观者所无法注意的。其一,他的取药也是根据病情来支配,也是“辨证论治”,即使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的“见症发药”也是绝不可少的。例如风热充血的用薄荷,浮腐(即义膜的轻者)用硼砂,顽腐(即义膜的重者)用枯矾,溃疡难以愈合者用龙骨等。其二,是下药的先后顺序。某一药第一个放进研钵中,研一下再放另一药,再研一下又下另一药,某一药最后下。真正的最后一药,是冰片。他用上十次百次甚至千次,其顺序如出一辙,从不颠倒。这也是秘诀,当然不肯轻易外泄,除非是他的继承者。其实这个先后下药的次序,自有其规律的,毫不神秘。是这样的(以先后顺序为次):
贝类药→矿物药→制过的植物药→制过的动物药→未制过的植物药→未制过的动物药→树脂类药→冰片。
如人中白属制过的矿物药,百草霜属制过的植物药,其余类推。
炮制学中的“炙存性”,最难掌握,所以过去都要从师实习,观察一久,才能心领神会。所谓“只能亲身体会而无法口授”,其实也很容易。且看任何一种吸水的东西,从潮湿到干燥,甚至烧焦它,自有其一定的进程。它是:
水淋淋→水汪汪→湿→潮→润→干→燥→枯→焦→炭→灰→烬。
所谓“炙存性”的程度,当在“枯”与“焦”之间的一个档次。我们只要把守好这个档次,掌握“炙存性”并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