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至金、元(960—1368年)

五、宋至金、元(960—1368年)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五代(907—960年)、十国(891—979年),在医学史上未留点墨。之后,至宋代,医学又开始大踏步地发展,也就是继唐代第一个高潮之后的第二个高潮,从此一直欣欣向荣到明、清。自951—1368年的417年中,辽、宋、金、元四个王朝并存于华夏这块大地上。至辽,已有二排八孔象牙柄植毛的牙刷,作为清洁口腔之用。

成书于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欧希范五脏图》,根据杨介介绍其内容谓:“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第一张实物描写的咽喉解剖图在11世纪已问世,但十分可惜,画得不对。《苏沈良方·论脏腑》:“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气喉,亦谬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原文多此一真字),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人但有咽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可知在11世纪时,对咽喉的解剖,还是较为了解的。

沈括(1031—1095年)《梦溪笔谈》第十三卷:“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入喉中,吹之能做人言,谓之嗓叫子。尝有病喑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说明在11世纪,中国已有人工喉的记载。

《古事比·身体》:“南郡王义宣,舌短,涩于言论。”在11世纪就已发现了舌系带短而引起言语障碍的口腔病。

隆兴癸未进士楼钥(1137—1213年)在《攻愧集》中已有种牙(镶牙)的记载,谓同时代人陆游(1125—1210年)有“染须种齿笑人痴”的诗句,那么中国的镶牙矫形等手术在那时已开始了。

刘河间(约1120—1200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到的“耳聋治肺,鼻塞治心”,揭开了耳咽管阻塞可以导致暴聋及鼻甲内瘀血可使鼻腔堵塞的奥秘。而且他比国外更早地区分出震动性与非震动性两种不同的耳鸣。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称震动性耳鸣为“耳鸣有声,非妄闻也”。

《历代名医蒙求》(1220年)不但是医史,而且还是咽喉部(内含食管)取出异物及切开咽部脓肿的专业指导文献。其中“银匠下责”“都料取钩”的巧妙取出喉(咽)头异物和“草泽笔头”的咽部脓肿切开手术,都是巧夺天工的手法与技术,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还有其启发和指导作用。

张子和(约1151—1231年)在《儒门事亲》中第一个深入讨论扁桃体病变,“乳蛾”一名也是张子和所题的,并首先提出“喉科八种”说法,以后喉风十六种、喉风十八种、喉风三十六种等,都是在张子和的影响下产生的。他还使用纸卷成筒形,放入口内,再用筷子缚小钩,把误吞的铜钱取出,可说是内镜摄取喉(咽)头异物的创始人。

李杲的《脾胃论》(1249年)又给耳鼻咽喉口腔科的内治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尤其是益气升阳一法,在“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的指导思想下来处理,在临床上确实治愈了过去用传统方药所不能解决的五官科疾病。

《仁斋直指方》(1264年)第一次记载了耳源性眩晕病,谓“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喑,身转耳聋,如舟车之上,起则欲倒”。如其再结合《诸病源候论·风头眩晕候》的“脑转而目系急”的眼球震颤,那么已将本病叙述得比较完整了,较之国外发现此病要早6个世纪。

元朝(1297—1368年)仅统治中原89年,所以医学著作并不太多。

医事方面,元代分为十三科,第七位口齿科,第八位咽喉科。那时的咽喉科方才从口齿科分离出来而独立成科,但习惯上还是常把咽喉与口齿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