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单纯性鼻炎
本病男性多发于女性,11~20岁为最多,老年人比较少见。有人统计,小儿患者多于成人。
有些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及更年期,鼻黏膜经常发生充血与肿胀。
【临床表现】
鼻塞:这是最主要的症状,长期鼻堵不通,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往往两侧交替而作。每在运动之后或温暖环境中可以减轻,故《儒门事亲》也观察到“唯坐暖处少通”。在夜间、静坐过久、疲劳、干冷污浊环境中加重。在平卧时,下侧的鼻腔阻塞加重,上侧相应减轻甚至通畅,转身而睡,很快就左右倒置过来,故《奇效良方·鼻门》解释为“阳气盛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上述情况,多在冬季加重而在夏季减轻或消失。
涕多:也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一般呈稠厚半透明黏液状,间或伴有少许脓液,常悬流到鼻咽部而再下注到口咽,患者经常感到鼻咽部分泌物黏糊而不舒服,必须咯出或擤出才爽快。这种情况《诸病源候论·鼻涕候》称为“津液涕唾……不能自收”。同时也正因鼻涕量多与潴积,使已经堵塞不通的鼻腔,更加严重。
嗅觉减退:表现为嗅觉不敏,甚至嗅觉全部丧失不等。这种情况《诸病源候论·鼻齆候》认为是“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
此外,也可常见由于慢性鼻炎导致的头痛、头晕、阻塞性鼻音、耳朵憋气等。
检查所见,鼻黏膜肿胀,鼻甲肥大,鼻下甲常与鼻中隔相接触,甚至紧紧相依,不留细缝。有时充血,色泽常偏晦紫(风寒的为淡白),平滑湿润。但在贫血、衰弱、年老患者,则仅呈浅红色。鼻道、底部可见黏液潴积,鼻甲与鼻中隔间亦附有丝状黏液。若以探针轻触下鼻甲表面,可以出现凹陷,但移去压迫后片刻即平复。若用1%麻黄碱溶液喷入或棉片覆盖,黏膜很快收缩到正常状态,即所谓“收缩敏感”或“收缩良好”。
【病因病机】
风寒学说:如《诸病源候论·鼻塞候》论述“诸阳之气,上荣头面,其气不和,受风冷,风冷邪气入于脑,停滞鼻间,即气不宣和,结聚不通,故鼻塞也。”又如《儒门事亲·因风鼻塞四》:“炎暑时风快处,披露肌肤以求爽,为风所贼,三日鼻窒。”持有这种观点者认为肺为娇脏,本性恶寒,五行属金恶冷,所以一接风寒、冷气,当然阻塞难通。这由人们一受寒冷而即鼻塞可证。
主张为热者:《齐氏医案》论述“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热便发也。治法宜以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这种属寒属热之争,固然有客观的见证、舌脉可凭,但张介宾的一句隽言最有一言破的之妙,他在《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谓:“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
宗气虚者:所谓气虚,也包括阳气不足,清阳难举在内。《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气虚则鼻塞不利。”《奇效良方》做了一个补充,谓“妄以鼻塞为寒者,误也。盖阳气甚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鼻塞者”。这是鼻塞由于气虚,清阳不升的见解。此外,《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认为:“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这是指第二个特征——多涕也有气虚清阳不举的见解。《济生方》:“鼻者肺之候,职欲常和,和则吸引香臭矣。”这是指第三个特征——嗅觉减退,由于肺职不和而清道蒙垢蔽塞。以鼻甲的充血、郁血而论,是因为气帅血,血以气行。气机一虚,帅血失权,血当然或充或郁而滞瘀了。
局部因素:指鼻腔黏膜由于各种因素而长期发生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例如《灵枢·忧恚无言论》指局部的“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素问·气厥论》指全身性的“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以及《素问·金匮真言论》指环境而言的“春善病鼽衄”。
临床可见以下几个因素。
局部因素:为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慢性鼻窦炎的脓涕长期刺激,鼻中隔弯曲影响通气引流,邻近病灶对鼻黏膜的长期刺激或长期用药不当等所造成。
全身性因素: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急性传染病后以及肝、肾、心的慢性病和习惯性便秘等,皆可导致鼻黏膜的充血或郁血。此外,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亦可造成。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煤、煤气、石膏、石灰、水泥、烟草、棉花、皮毛、铅、铁、锰等或其他刺激性化学气体。此外,如温度高达36℃以上或温度降低到零下2~4℃时,气温骤热骤冷亦会导致本病发作。
不论以上哪种原因,中医认为都是与五脏失调、气血不和及六淫七情等有关,诚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鼻病证治》所谓:“肺为五脏华盖,夫百脉取气于肺,鼻为肺之开合,吸引五臭,卫养五脏,升降阴阳,故鼻为清净气道。或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逸,致清浊不分,随气壅塞,遂为清气鼻洞,浊脓脑丝衄血悬内,久而为鼻痈(痈,繁体为癰,与齆通用)。”
以证来辨,现在临床上常可见的,大体上不出风寒、郁热、气虚与瘀滞四者:
瘀滞鼻甲,可以说是风寒、郁热、气虚三者的最终产物。
考鼻甲贮血最多,但循环流畅,来去平衡。如果因种种原因,使血行失畅,潴积集滞则鼻甲肥大塞满鼻腔。鼻甲内的瘀滞,必然从气滞开始,诚如《医林绳墨·血证》中谓:“血离其气,则血瘀积而不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第三十篇中谓:“鼻塞者,肺也,何以治心?心主臭,如此推法,皆从受气为治。”刘完素的所谓治心,就是指不论行血的、化瘀的甚至攻积的都是入心经的药,这点在《本草分经审治》中论之最详。所以古人纵然没有明确指出“瘀滞鼻甲”,但它的精神则十分明确。
最后可以这样说,风寒、郁热、气虚经常存在于初期或急性发作期。一到后期,则为血瘀。说得更客观而完整一些,即尽管后期为血瘀,但有时风寒、郁热、气虚还是可产生及发挥其作用。
【辨证论治】
风寒、郁热,大多在前期或急性发作期,可参阅上节急性鼻炎。
气虚:《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认为“脏腑肢体,皆禀气于脾胃,饥饱劳役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禀气而皆病矣,阳气下陷则阴火上乘。”《成方切用·补中益气汤》也谓:“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慢性鼻炎,主要因气虚而清阳不举所致,诚如《齐氏医案》所谓“饥饱劳损所伤,脾胃发生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难闻其臭。此则宜养脾胃,使阳气上升,鼻自通矣”。本病常有头重眩晕,胸闷腹满,食欲衰退,倦怠无神,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舌质嫩而胖,甚至齿痕如锯,脉来细软无力,或濡缓者,都是清阳不升,中气不足的表现,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即患者平时很容易感冒,有时彼愈此起,甚至连免疫期都没有而一直困顿于感冒之中,这也是中气极衰,卫气因之而难以自固之征。
血瘀:微循失畅,瘀滞鼻甲,所以主要依据就是鼻甲水肿肥大。因为是单纯性发作,所以对收缩剂较为敏感,用后收缩正常。血瘀一型,有虚实之分,必须根据鼻黏膜苍白与暗红,以及全身症状和脉舌来正确鉴别。
·内治·
风寒、郁热:参阅上节急性鼻炎。
气虚:宜益气升阳,健脾培土为法,常用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之类。常用药:柴胡、升麻、党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甘草等。有时也可以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升麻、柴胡、葛根之类。
瘀滞:一般取活血化瘀法,常用代表方有通窍活血汤。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香附、当归尾等。气虚者加四君子汤。
虽然是瘀滞,但风寒、郁热、气虚还在起作用与影响者,则在治瘀法中斟酌兼顾治疗风寒、郁热、气虚方法。
按语:临床上,对于肺气虚寒之候,干祖望常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温补肺气,防风、桂枝、细辛温肺祛寒,辅以桔梗、路路通、石菖蒲宣通鼻窍,气虚明显者则加紫河车温肺益气。脾虚湿困者,干祖望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以山药、白扁豆、陈皮、半夏益气化痰,藿香、石菖蒲醒脾通窍,若中虚多寒,则投荜茇温中祛寒,组方中常辅以桔梗,助诸药之性上行抵鼻。清阳不升,浊积鼻窍者,干祖望常以升麻、葛根升举清阳之气,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助运,藿香、佩兰、辛夷、苍耳子等芳香化浊,鸭跖草清化湿浊。瘀血阻滞,鼻窍不利者,干祖望常以桃仁、红花、当归尾、益母草、乳香活血化瘀,辛夷、白芷、石菖蒲、路路通、桔梗祛邪通塞,乌药、陈皮顺气破滞。而肺气壅滞者,干祖望常以桑叶、桑白皮、黄芩、马兜铃宣泄壅塞之肺气,山栀子、天竺黄、鱼腥草、桔梗、芦根清肺排涕,辛夷、路路通以通鼻窍。【参考文献:徐轩,陈国丰.干祖望教授治疗慢性鼻炎经验[J].中医函授通信,1993(02):27-28.】
·外治·
针刺疗法:取迎香、上星、合谷。
药物蒸汽吸入法:取苍术10g,白芷10g,石榴皮10g,煎沸。用牛皮纸做漏斗,大的一面覆盖在盛药器皿上,小的一面扣在鼻孔,努力吸入蒸汽。每天两次,每次10分钟左右。此药可以再三煎用,能连用6~8次(应根据季节来决定)。如鼻塞不通而无法吸气者,可用1%麻黄碱溶液预先滴鼻,使通气后再吸蒸汽。
超声雾化吸入法:仍用苍术、白芷、石榴皮等分,预先制成浓缩剂,再用超声雾化法,借超声雾化器发出超声波的声能,将药液化为雾状,通过玻璃管而吸入鼻腔。
导引与按摩:参阅慢性肥大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