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异物

鼻腔异物

鼻腔异物传统名称为某物入鼻,常见于小孩。其发病率基本和外耳道异物相等,但外耳道异物在中医古籍中记载较多,鼻腔异物几乎没有。除《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食诸物误落鼻内候》的“颃颡之间,通于鼻道,气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语或因嚏咳而气则逆,故食物因气逆者,误落鼻内”之外,在宋代以前未有其他记载。《鲍氏验方新编》载:“小儿无知,误将豆粒塞入鼻孔,用手自挖,进入关内,豆因鼻涕放大,肿胀痛甚,百方不能取。”这一例较为典型。

异物绝大多数是由鼻孔进入,少数也有因呕吐、狂咳、进食讲话或软腭麻痹,从鼻咽部侵入。例如《古今医统》的“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的一例,可能即指此而言,还有因外伤穿入鼻腔者。

最常见的为小孩,尤以三岁左右的更多。他们在玩耍的时候,喜将异物塞纳鼻中。精神病患者,有时也会塞进东西。正常成人中,异物常为治疗时遗下的棉花块,或由于医护人员不小心而把残断的机械留在里面。子弹、木片、铁皮及玻璃片等,有时因战祸、地震等意外嵌入鼻内。总之,可以进入或侵入鼻腔的东西都是异物。

鼻腔异物,可分为有生命的(指动物)及无生命的(包括植物、矿物及塑料制品)两类。其中以无生命异物为多见,如树叶、果皮、果核、豆粒、花生、纸卷、棉花、纱布、小石子、玻璃球、铁钉、软木塞、纽扣及小玩具等。有生命异物,蝇、蚊、昆虫等等为多见,甚至蚂蟥之类。

【临床表现】

症状因异物的性质、大小、形态和有生命或无生命而定。小的金属或矿物性异物,可在鼻内存留很长时间而不会发生明显症状。植物类异物因为容易吸收水分而膨胀、腐败,故很快就产生症状。一般来说,任何异物进入鼻腔,迟早总会引起黏膜的炎症及糜烂,产生臭气。

主要症状为一侧性鼻阻塞,流出鼻涕带有脓性分泌物,也有出血者,有时可产生胀痛。故小孩及精神病患者,有一侧鼻腔很臭或带血性分泌物者,应该首先考虑本病。

检查时,用麻醉药及黏膜收缩剂后,再用探针或吸引器检查鼻腔内部。血块和红色肉芽有时会将异物遮住而像一个肿瘤,但用探针可触到那个异物,大多数的异物都在下鼻道。

【辨证论治】

·内治·

内服药无效,有了并发症,才需用内治。

·外治·

如为儿童,可将患者两耳塞紧,两目及嘴巴紧闭,在没有异物的鼻腔内喷以开关散,取嚏。这样是借喷嚏的爆炸性动力来促使异物向外排出。也可取用鸡毛、小纸捻子来刺激没有异物的鼻腔来取嚏。

对质地柔软的异物,如卷纸或棉花、纱条之类。可用镊子或鼻异物钳挟取。但对质地坚硬的并不相宜,因为硬质异物不能挟持,反而易把异物推向深处,所以改用异物钩钩取,较为合适。如无专用鼻腔异物钩者,可用耵聍钩代替。必要时可用回形针拉开一端(外圈),将内圈捏合,手持拉开的外圈,以内圈深入鼻腔,钩取异物。钩取时可沿鼻中隔向上从鼻顶部越过异物,钩住异物的后部,向前下方徐徐拖出,动作要轻巧而迅速,只要钩出鼻前庭阈即告手术成功。注意异物钩必须着力于异物中心,否则易于滑脱。

若为植物类异物如花生、豆类等已变软时,可将异物钩直接刺入异物体内,再向外拉出。

对于已经腐化的植物或呛入鼻腔的食物残渣,则钳取不易,亦不能用钩,可改用吸引器吸出,也可采用鼻腔冲洗法洗出。

异物停留于鼻腔深部,不易从前鼻孔取出时,亦可将异物推向后面,因为解剖上后鼻孔比前鼻孔大一倍左右,再经咽部吐出。但对小儿患者,应在仰卧垂头位姿势下进行,以防吸入呼吸道。

对于生物类异物,可表面麻醉数分钟后,用鼻镊取出。

【预防与护理】

1.培养儿童养成不把小东西向耳朵、鼻子、口腔里乱塞的习惯。

2.进食时,不谈笑讲话。

3.如有飞蚊、飞蝇吸入鼻中,切勿乱挖,只能用擤涕的方式擤出。把鼻翼捏紧,把蚊、蝇挤死,然后再与鼻涕同时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