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炎
根尖炎,传统名称为牙疔,还有、牙痈、齿龈肿痛、附牙痈、黑疔、牙痈风、牙蜞风等名称。
中医认为病变范围小的为牙疔,病变范围大的为牙痈。其中包括牙齿髓腔的感染、牙尖周围的感染,甚至牙根周围的感染。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患牙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觉牙齿有上浮感觉。之后,疼痛更剧,同时伴以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如体温增高、凛寒、头痛、全身不适、大便秘结、食欲明显减退等。
局部检查,患齿有叩击痛。随病情的发展,肿胀逐渐明显,最后在龈乳头间出现半球形肿物,由绿豆大(疔)到半片莲子大(痈),触诊有波动感。严重的,同侧颊部也肿胀。同侧颏下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病因病机】
风邪:《太平圣惠方》论述“头面有风,风气流入于阳明之脉,与龈间血气相搏,故成肿也”。
风热:《外科医案汇编》论述“风热发为牙痈”。
温邪:《谦益斋外科医案》论述“产后营枯络空,温邪外袭”。
胃热胃火:《外科真诠》论述“属阳明胃火所致”。《焦氏喉科枕秘》:“此症胃火上冲,发于牙龈。”
胃经湿热火毒:《喉证明辨》论述“皆由阳明胃经,湿热火毒上攻”。
肾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论述“牙疔……即黑疔也,属肾火毒”。
厚味及触毒:《喉科紫珍集》论述“此症因食臭恶自死禽兽,或餐煿炙厚味,或受恶秽之气”。
总之急性发作者,多为龋齿或牙周病的继续,由于胃火上凌而致。如为热毒火旺者,一切症状更严重。慢性的,为急性的转归而致,大多由于气血双亏,也有阴虚火旺所致者。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治疗失时或失当,则延迟时日,常常可以继发齿槽脓肿或骨髓炎。最常见的是,时日一久,造成瘘管,中医称为“牙漏”。
【辨证论治】
初起阶段,全身症状明显。局部肿胀,疼痛,脉来浮数,舌苔薄黄者,属风热。
局部疼痛剧烈,甚至呈跳痛,舌苔黄腻,脉弦、数者,为热毒炽盛证。
虽然局部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脓性分泌物,伴以全身虚怯、神疲乏力,舌苔薄,质淡而嫩,脉细者,为气血双亏证。
久溃不愈,口干,伴以颧红掌灼,心烦善怒,脉细数,舌苔干而质红者,为阴虚火旺证。
·内治·
风热证,当取疏风清热法,常用方有桑菊饮或银翘解毒散。常用药: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芦根、防风、竹叶、牛蒡子等。
热毒炽盛者,重剂清热解毒,常用代表方有黄连解毒汤。大便闭结,酌加大承气汤。常用药: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枳实、牡丹皮等。
气血双虚者,益气补血,常用代表方有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常用药: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白术、茯苓、肉桂、党参等。
阴虚火旺者,养阴清火,常用代表方有玉女煎。常用药:知母、黄柏、熟地黄、生地黄、生石膏、牛膝、牡丹皮等。
·外治·
初起,可用通用消肿散。成脓后,切开。溃破后,用冰硼散最佳。为引流通畅计,可插捻子。参阅“咽喉病”第十五节“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外治方法。后期,用珠黄散。
如其面颊部肿胀严重,可敷如意金黄散,用饴糖赋形,每日换1~2次,如无饴糖,改用蜂蜜。
【预防与护理】
参阅“牙周炎”的有关内容。
【医案】
翟某,男,28岁,1997年9月16日初诊。淮安。
今年1月患龋齿引起的根尖周围脓肿,在前庭经医生切开排脓,但后又在舌面自溃一孔出脓。经过治疗,前庭溃孔愈合。而舌面一孔一直存在不愈合。现在如用力一吸,在溃孔里就可吸出牙膏似的一根小条子,有臭气。在身体不舒服时,即有脓水溢出,但不臭。
检查:在齿间,有一瘘管,周围无炎症。无叩击痛。舌薄苔,质淡白无华,脉细无力。
医案:证属瘘管,且很单纯。良以患者营养不良,神形衰羸,正气不充,实无力以荣肌养肉而获得收口。治宗外科“溃疡首重脾胃”论点裁方。不过气亏及血,酌加四物。
处方:
党参10g 黄芪10g 白术6g
茯苓10g 山药10g 当归10g
丹参10g 何首乌10g
阿胶另烊冲兑10g 甘草3g
7剂煎服
二诊1997年10月6日。口中咸味已没有(即渗出物减少或没有)。孔洞仍然存在,但吸出的牙膏样物质已减少,如其吸得次数多了,即没有。
检查:同初诊。舌薄苔,质淡,脉细。
医案:渗出物明显减少者,正以正气渐充而足以抑止其产生矣。瘘口不闭,良以病灶涉及槽骨而有所影响耳。方已对症,毋事更张。
原方除何首乌,加熟地黄10g。
取用维持量(两天进一剂,方法:第一天煎出第一汁,冷藏明日服,再煎第二、第三汁,当天服完,第二天把昨天药汁加温进服),坚持1个月。
三诊1997年11月21日。分泌物已没有。食欲已增,精神亦旺。
检查:窦道口在细心中仍能找到。舌薄苔,脉细。
医案:愈合之期待临,荏弱之身渐充尔,诚所谓“土肥而苗壮”。再以成药扫尾。
四仪膏500g,每服取一汤匙,开水烊化成饮料,晨晚各一次饮服。
按语:牙髓炎发展到最后,牙髓组织全部坏死,感染自根尖管下移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根尖周炎,因而,在发现牙髓炎后应该尽早治疗。
急性期可见病牙周围红、肿、热、痛,此属阳明热甚,法取清热解毒法,重者用黄连解毒汤,轻者用五味消毒饮,干祖望主张此时可加用凉胃药,如生石膏、山栀子、芦根、白茅根等,对于病情严重者,可加用调胃承气汤以达到釜底抽薪之效,外治法可选用冰硼散、西瓜霜、如意金黄散等敷于患处。
若已成脓,可待脓蒸成熟,触之有波动感,方可自溃或者切开排脓,切忌切开过早,伤正恋邪,患牙处形成瘘口,反复溢脓,疮口难收,转为慢性。如若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可用托法托毒外出,正气尚充者法用透托法,方如透脓散,正气不足者法用补托法,方如神功内托散、托里消毒散。
本案患者属龋齿引发牙髓炎,感染自根尖管下移引起根尖周化脓性炎症。前庭切开排脓治疗不利,切开过早,未能将脓液全部排出,转为慢性,脓水色淡,瘘管周围无炎症,舌薄苔,质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可见证属正虚邪恋。又以患者营养不良,神形衰羸,干祖望认为此乃脾气虚弱,无以化生血肉,无法生肌敛疮,疮口久久不得愈合。正所谓“脾主肉”“脾主四肢”。方中选用黄芪,既可生肌敛疮,又可托毒外出,可谓一举两得;“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可引起血虚,干祖望在补益脾气的同时,不忘加以四物汤养血;养血又不忘活血,选用了既能补血又不滞血的当归,同时又在方中加用了丹参活血。
二诊时,患者正气渐充,邪气渐去,脓水形成减少,疮口转为干燥,有利于瘘口的愈合;但此时瘘口仍未闭,干祖望认为此乃病灶已涉及槽骨,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去何首乌,改用了熟地黄,主要是考虑到熟地黄可以补肝肾、益精髓、强筋骨,加快瘘口的收敛愈合。
三诊时,患者病已好大半,分泌物已没有,窦道口在细心中仍能找到,可见邪气已去,唯留有气血亏虚,此时选用四仪膏,不但药力可以单枪直入,而且携带服用均方便,干祖望尤其喜用。
尽管如此,为求万全,干祖望嘱咐患者,待正气恢复后,酌情行补牙术,对于已经丧失咀嚼功能的牙齿(残冠、残根)可予以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