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耳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本病是耳咽管失去了正常静态时的闭合功能,管腔及开口持续性开放,由此鼓室气压随呼吸气流升降,使鼓膜如活塞样的内外煽闪,产生如击拍声或风吹声的“呼呼”声。故中医称此病为耳鸣。

《角山楼增补类腋·心惊蚁牛斗》记载:“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百病辨证录·耳痛门》记载:“人有平居无事,忽然耳闻风雨之声,如鼓角之响。”以上二者,虽无理由武断地认为它是耳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但它的症状则完全相符。同时也可以体会出,它是“病虚悸”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难以处理。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随呼吸节奏的耳鸣,伴以自声增强,因为在讲话时声音直接由开放的耳咽管进入耳中以及呼吸时的气流冲击,所以患者感到耳内有很强的自声与呼吸声,有时还可听到鼓膜的煽动声。在平卧或弯腰低头时或在感冒期间上述症状可以暂时减轻或缓解。

此外,耳中还有胀满的感觉,如将鼻孔或耳道堵塞时,就可以减轻症状。

当用力擤涕时,可感到耳中作痛。当吸到凉气时,可以产生眩晕。

这种类似于“折磨”的疾病,使患者十分痛苦,所以多数患者,常伴有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心悸等一系列全身症状。男性则遗精早泄,女性则月经失调。脉细、弱、软、芤。舌少苔,舌质淡嫩,甚至边有齿痕。

检查所见,鼓膜完整,少数有菲薄感。观察时可看到鼓膜随着呼吸的节奏而同步一凸一凹的煽动。如令患者堵塞一侧鼻孔,并闭嘴急促呼吸,则煽动格外明显。

用听诊器(橡皮管或塑料管也可)一端插入患者耳中,另一端插入检查者耳中,检查者也能听到与患者同样的声音。

鼻咽镜检查,耳咽管开口成三角形,隆凸及前后组织可呈萎缩状态。如系瘢痕导致的,更可见到瘢痕组织及其失去正常的形态。

【病因病机】

气血两亏,无以营养组织。脾衰土怯,肌肉当然痩削而萎缩。

【辨证论治】

脾主肌肉,所以肌肉的营养是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一般而言,脾气健旺,营养即充,则肌肉丰盈,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脾主肌肉”的说法,如其脾土一衰,则肌肉失去营养而萎缩,耳咽管周围组织一经萎缩,则紧张力减退,终使耳咽管无力完成完全关闭的功能。同时腭和耳咽管各种肌肉张力减弱,肌肉收缩力不良,耳咽鼓管开口处洞开难闭。于是每逢呼吸大气的出入而呼呼有声。

中气,通常是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而言。中气一衰,也能使神经麻痹,导致腭帆提肌麻痹或该肌的张力缺乏。《医方集解·益气聪明汤》项下论述:“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汤头歌诀·益气聪明汤》把这个理论,更提纲挈领地总结为“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耳目不聪明”。因之可以说,本病除了该处及其周围组织为瘢痕收缩之外,全属虚证。

·内治·

本病不尚外治,仅有内治。有人主张采用手术,于耳咽管咽端切除部分黏膜及软骨,然后再行缝合,使它恢复原状。但据一般实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患有此病的人,多数体质虚弱,脉细乏力,甚至舌边有很深的齿印。治法当以扶正为主,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外,以天真丸最为合适。常用药:党参、黄芪、肉苁蓉、白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茯苓、陈皮等。

由于瘢痕收缩者,有人采用活血化瘀法,依据是瘢痕组织之所以硬化,是由于成纤维细胞高度增殖,胶原纤维异常增生,胶原纤维间隙增殖的缘故,在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下即可受到抑制。中医传统理论是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只要气血一行,则阻者可畅而凝者可疏。常用代表方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为了加强药力,常加三棱、莪术。

【预防与护理】

平时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