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郭血肿
耳郭血肿乃耳郭软骨及软骨膜间,由血液及浆液的潴积而成。《圣济总录·耳门》的耳肿,谓“有黄汁出而为暴聋之病”的描述,没有突出耳郭,所以很难认为是耳郭血肿。
《本草纲目·柳蠹虫》附方:“耳肿风毒”,似为本病,但耳血管神经性水肿也是这样。
中医理论中离经之血外溢而又不泄出于体外者,证属于瘀,故《正体类要》的“青肿不溃”,倒确实属于本病。
【临床表现】
血肿大多发生于耳郭外侧面上部,也可能在耳甲腔,形成一个紫色或青红色圆形或卵圆形橡皮样肿物,压痛不明显。发生后短期略有疼痛或胀感。所以《正体类要》描述为“青肿不溃,焮肿胀痛”。透光检测,呈晦浊不清而境界清楚,这是与浆液性耳郭软骨膜炎相区别的主要鉴别根据。
【病因病机】
外伤:《伤科汇纂·损伤总论》论述“压挤伤,意外所迫致也”。
瘀血流注:《正体类要·扑伤之症治验》论述“瘀血流注”“瘀血攻注”。
气聚不散:《圣济总录·耳肿》论述“其经为风热所客,随脉而上,至于耳中。气聚不散,邪热攻冲,结瘀为肿”。
以上古人学说中以瘀积为最多的理论。临床常见有如下分型:
瘀血瘀滞:大多为外伤之后,致血离经外溢,停滞脉络之中,成“死血”之血,气失运行,凝成血块而固定青肿。
正气不充,无权帅血:血随气行,气以帅血。一旦正气一虚,也能使气血双凝。《伤科汇纂》认为“气主嘘之,血主濡之。若伤损壅肿不退,色黯不消,元气虚也”。有时即使外伤致瘀,机体可以利用气行血流而自行吸收。所以胡廷光又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则着而为病”。
【辨证论治】
耳郭肥肿结实,肌肤色滞暗紫,有胀感或钝痛轻痛,加以揉按或压迫,即产生疼痛。更有诊断价值者为全身表现,凡脉舌正常,健康状况良好者,大多属于瘀阻腠理,血潴成肿。
凡耳郭厚肿,较柔软松弛,色呈苍白,并无或似有痛胀感觉,加以揉按或压迫反而舒服一些。脉舌及全身表现有虚象者,诚如《伤科汇纂·青肿》所谓“此元气怯弱也,怯弱所以不能运散瘀滞也”,属正气不足。
·内治·
凡实证,宜化瘀活血法,常用代表方有复元活血汤之类。常用药:柴胡、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全瓜蒌、甘草、大黄等。
凡正气不足者,应气血双补,常用代表方有八珍汤。为散血化瘀,更可与逍遥散同进。干祖望认为十全大补汤比八珍汤更妙,因为内含肉桂,具有温阳消阴的作用,更利于气血的运行。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等。
另外,《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不论虚实,俱可取用。
·外治·
初期:可采用热敷法。
外用药切忌苦寒阴凉,因为寒凉直折,更使“血遇寒而泣”,难以吸收,永留僵肿。故宜用冲和膏,植物油赋形涂敷。此外可用紫金锭外敷。以上二者,均8~12小时换药一次。
必要时可穿刺,吸出内容物。
【预防与护理】
注意局部保暖,尤其是在冬季。
本身病变,虽非严重,但也应防止感染而转化成化脓性耳软骨膜炎,若处理不妥,易引起纤维性变,则耳郭将有永久性肥厚或畸形,如耳道边缘凹凸不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