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炎
鼻前庭炎为鼻前庭区的皮肤炎症,别名为鼻匿虫、鼻疮及匿虫鼻、赤鼻、疳鼻、鼻中生疮、疳虫蚀鼻、鼻疮、鼻疳、鼻孔疳疮、疳疮蚀鼻、鼻匿虫疮等。
第一个谈到本病者,为《诸病源候论》。《外科大成》把本病称为鼻匿虫疮,编排在面部疮疡中,又把它称为鼻疮,编排在鼻部疮疡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也完全宗此承袭。《外科证治全书·鼻部证治》认为是“鼻疮,生鼻窍内”。由鼻前庭蔓延波及鼻外,是“鼻匿虫疮,多生小儿鼻翅两旁”。
匿虫作何讲?《疡医大全·鼻疳门主论》解释为“鼻下一道赤者,名曰匿虫”。根据《类编》释注,是虫蛀之意。
【临床表现】
本病以儿童较多,故《外科大成》强调“生小儿鼻下两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也称“多生小儿”。也能作之于成人,男女发病率均等。
本病分急性与慢性两期。
急性期,前庭皮肤发红,微肿,有触痛。表皮发生糜烂,渗溢黏液,伴以痒感,故《外科真诠》描写为“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疮似火烧”。在这种情况下,皮损已伸展到鼻外的鼻翼及其四周了。在鼻腔内,脓痂不断地堆积增厚,可以妨碍呼吸,所以《洞天奥旨·鼻疳》谓之“鼻内生疮,痒时难忍……言语糊涂,声音闭塞”。在鼻外者,严重者或发生感染,则糜烂渗液更为严重,故《疡医大全·鼻疳门主论》谓之“汁所流处,即成烂疮”。
慢性期,皮肤增厚、皲裂,肉芽上盖以鳞屑或痂皮。发痒和发热有时更加剧烈,故《洞天奥旨》谓其“痒时难忍”。患者常常将痂皮揭剥及揉擦以求止痒,在颏下、颌下常可以扪到颈淋巴结,严重者有压痛。鼻前庭外侧,皮肤红肿,覆有干痂。慢性者有时可发现小裂口,触之甚痛,有时可以延及鼻外的鼻翼及其两侧,也可延至上唇皮肤。
【病因病机】
风热客肺:《外科大成·鼻部》论述“由风热客于肺也。”
肺经伏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论述“此肺经雍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外科真诠·鼻匿虫》论述“由风热客于肺经所致。”
湿热上蒸:《洞天奥旨·鼻疳》论述“以热兼湿也。”《外科医案汇编·鼻疡·江案后注》论述“湿伤脾,脾经蕴热。”这种学说的来源,都是受了《儒门事亲》卷三“虫匿虫之生,湿热为主”的影响。
醇酒厚味:《疡医大全·鼻疮门》论述“或醇酒炙煿,胃热熏蒸。”
急性期大多为肺经积热,热毒上侵肺窍。亚急性期为脾经湿浊,久郁不化,氤氲上犯鼻窍。慢性期久病耗津燥血,致血燥生风。
【辨证论治】
鼻为肺窍,肺经积热,上犯时必然循其本经,故瘙痒、疼痛、红肿甚至灼热者,都属热属火。故而舌苔多薄黄,而脉象反映无多大参考价值。
脾为土脏,在气为湿,鼻居中央土位,所以湿浊之蒸,尽管头面诸窍都可蒙害,而一般则鼻得病机会最多。所以在急性期,痛、痒、烧灼等症状缓解之后,糜烂而分泌物特多,浸淫扩展,皮损区越来越大。舌苔滑腻,脉象多濡数或滑数。
病程一久,必然津伤血耗,其中以津伤最为明显,是分泌物长期大量渗出之故。津血既然同源,同荣必然同枯,因此主症以干燥为多。痛多为皲裂性的干燥型。痒则再度加重,因为血虚生燥,燥盛生风,风能致痒,这型的痒又区别于前一阶段之痒。舌苔少,舌质露有红意,脉多细小。
·内治·
急性期:当以清肺凉血为法,常用代表方有黄芩汤之类。常用药:黄芩、桑白皮、生地黄、山栀子、赤芍、连翘、牡丹皮等。
亚急性期:当以清热利湿为法,常用代表方有除湿胃苓散之类,但肉桂、厚朴必须除去,其余可斟酌加减。常用药:苍术、黄芩、白术、陈皮、甘草、茯苓、薏苡仁、泽泻等。
如其肺热与湿浊兼而有之者,则需清泄肺火与利湿,常用代表方有甘露饮之类。常用药:生地黄、麦冬、黄芩、甘草、枇杷叶、茵陈、枳壳、桑白皮等。
慢性期:治当养血息风。代表方为地黄饮子。常用药: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地骨皮、白芍、紫草、桑叶等。
·外治·
可用内服药煎过的药渣,再加水煎,进行局部洗涤清洁。
黄连膏涂擦,痒甚者用加味黄连膏,也就是枯矾10g,青黛1g,研成极细尘粉,调在黄连膏50g中即成。
绿袍散软膏(绿袍散20%,黄连膏80%)涂擦。
严重的用石珍散,加麻油赋形,每天擦2~3次。
【预防与护理】
1.禁止挖鼻,成人禁拔鼻毛。
2.多涕儿童及鼻炎患者,要注意经常擤尽鼻涕,使鼻腔保持干净及通畅。
3.积极治疗一切鼻腔病。
4.及时服药及更换外用药。
5.不可乱用外用药,并注意其用药后的反应。对药物性皮炎者,禁用有致敏性的药物。
6.婴幼儿涂药,用药宜少宜薄不能多而厚,以防药物堵塞鼻腔,有碍呼吸。
7.禁止用肥皂水洗患处。
8.哺乳儿,注意勿使奶汁侵入皮损区。
9.禁食刺激性辣味食品,如大葱、大蒜、雪里蕻、榨菜、芥菜、胡椒、辣椒、韭菜、咖喱、大量的姜,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
10.保持大便通畅。
11.剧痒者,可给予针灸或穴位按摩。取穴为神门、曲池、合谷。
12.如屡治不愈者,应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医案】
·案一·
张某,男,11岁。初诊1996年8月2日。
鼻子作痒已两年。痒而不嚏,涕屎呈痂皮样,曾做过敏性鼻炎治疗,无效。有时痂皮中有血迹。问诊所得,鼻痒阵作,严重时疼痛。鼻腔外口结痂,痂多即通气不好。
检查:两侧鼻前庭被大量痂皮覆盖,清除后,见皮肤粗糙角化,部分新鲜肉芽充血。两下甲瘦削,鼻道(-)。两颌下扪到3~4颗淋巴结肿。不粘连,无压痛。舌苔薄,脉未诊。
医案:童年血气方刚,则其气必盛。气盛有余则肺经积热,循经上犯,鼻腔道当其冲,前庭之炎,亦当然应运而生矣。儿童纯阳之体,清肺泄热治之。
处方:
桑白皮10g 黄芩3g 马兜铃5g
金银花10g 牡丹皮6g 赤芍6g
豨莶草6g 白鲜皮10g 7剂煎服
加味黄连膏1盒,外擦,每天2~3次。
二诊1996年8月18日。药后痒息、痛止,分泌物减少。
检查:创面充血消失、干净(因用油膏而致)。颌下淋巴结同上诊。舌苔薄,脉未诊。
医案:常见病常规方,有所好转,事属必然。仍取原旨,唯苦寒品向甘寒品倾转。
处方:
桑白皮10g 黄芩3g 金银花10g
牡丹皮6g 赤芍6g 豨莶草6g
白鲜皮10g 绿豆衣10g
用维持量(隔1天进1剂)。
加味黄连膏,续用。
三诊1996年9月20日。已不痒不痛,痂皮已无,但有些灼热感。
检查:肉芽已为新生皮肤覆盖,基本上已接近正常。舌苔薄,脉未诊。
医案:单纯小病,一药而愈。扫尾求其巩固,再进几剂足矣。
处方:
桑白皮10g 黄芩3g 金银花10g
连翘6g 绿豆衣10g 白鲜皮10g
7剂煎服,用维持量。
按语:本案患儿年方十一,苦于罹患此病,终日以鼻为苦,鼻腔被大量痂皮覆盖,瘙痒难当,喷嚏时作,通气欠佳,且易出血,是典型的鼻前庭炎。干祖望舌脉未参,即辨为肺热炽盛,一是凭借他的临床经验,二是认为儿童乃纯阳之体,阳气旺盛,气有余便是火,而鼻为肺窍,火邪循经上犯,熏蒸鼻腔,烤炙前庭,故拟定清金泻白为大法,方中桑白皮、黄芩、马兜铃清泻肺热,马兜铃同时能清肠,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可清肠腑而泻肺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因其痂皮剥脱易出血,故加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又用豨莶草疏风止痒,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干祖望治疗此病还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喜用黄连膏外涂患处,黄连膏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且外敷患处更可以直达病所。病属常见,方亦常规,故获效不在意料之外。二诊时痒息痛止,分泌物减少,创面充血消失等俱是佳兆,原方去马兜铃,加绿豆衣,由苦寒向甘寒过渡,绿豆衣能清热利湿解毒,是湿热瘀毒证的佳品。三诊时患儿已经病瘥,只求扫尾,故干祖望只开了六味药,而且嘱其隔日服,以期祛邪而不伤正。
·案二·
孙某,男,35岁。初诊1984年5月26日。
鼻前庭破溃糜烂8个月,前庭破碎结痂,有自发性疼痛,有些血丝,通气正常,近日新添头痛,两鬓经脉努张感。
检查:前庭浮痛糜烂,鼻咽顶部有粗糙感,舌苔薄,脉平。
医案:肺经郁火上蒸,脾经湿热蕴蒸,内治取清火化浊,外治用止痒润肤。
处方:
黄芩3g 山栀子10g 苍耳子1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豨莶草6g
金银花10g 桑白皮10g 重楼10g
碧玉散包10g 5剂煎服
加味黄连膏10g外用。
二诊1984年6月1日。用了加味黄连膏,疼痛更加严重,其他无变化,吃药后出现失眠两晚。
检查:前庭糜烂已重,出现充血,舌苔薄,脉实。
医案:加味黄连膏致疼痛,药于止痒太过,药后失眠,事也巧遇,仍应清火化浊,非法之误而鲜效,实水蕴过久而成。
处方:
黄芩3g 山栀子10g 牡丹皮10g
荆芥炭6g 地肤子10g 晚蚕沙10g
桑白皮10g 重楼10g 豨莶草10g
5剂煎服
三诊1984年6月8日。鼻前庭疼痛已息,局部小丘疹及痛痒仍有,痂皮已不结,头脑钝痛,两鬓紧张,二者俱已告失,大便干结。
检查:鼻前庭皮肤充血潮红,碎破,左颌下淋巴结1个,指头大,舌苔薄,脉实。
医案:纵然诸恙式微,而炎炎光大依然有不可响迩之态。两投清剂,不敢言轻,但获效未惬人意者,良以尚有湿邪助耳。仍取原方,佐以淡渗。
处方:
黄芩3g 山栀子10g 泽泻6g
薏苡仁10g 地肤子10g 白鲜皮10g
夏枯草10g 桑白皮10g 六一散包10g
豨莶草10g 5剂煎服
四诊1984年6月22日。疼痛已缓解,小管丘疹及瘙痒已轻,大便仍干。
检查:前庭充血,破碎较前轻些,左颌淋巴结肿已小,舌苔薄,脉平。
医案:病情好转,鸭步畅行,慢性鼻前庭炎本色如此,无事奢求。
处方:
黄芩5g 黄柏5g 薏苡仁10g
苍术6g 山栀子10g 白鲜皮10g
地肤子10g 夏枯草10g 桑白皮10g
豨莶草10g 5剂煎服
外用黄连膏10g。
五诊1984年6月30日。鼻前庭已不痛不痒,脓痂亦无,但见多发性毛囊炎,已于右颧、右前额、两腋窝出现。
检查:前庭炎症已消,皮肤稍感粗糙,几处小疔正在欣发中,舌苔薄黄,脉实。
医案:治案清化,盖病因两宗,源出于一,黄连解毒汤主之,盖亦千金主也。
处方:
黄连10g 黄柏5g 山栀子10g
黄芩5g 牡丹皮6g 赤芍6g
桑白皮10g 薏苡仁10g 碧玉散包15g
紫花地丁10g 5剂煎服
外用黄连膏5g。
六诊1984年7月5日。前庭疼痛,瘙痒很轻,还有些零星的丘疹出现,遍体多发性毛囊炎仍在发出中。
检查:前庭充血,丘疹已消失,左腋窝亦红肿,舌苔薄,脉实。
医案:多发性疔肿,幸而前庭炎退,以暴易暴也。清解为不二法门。
处方:
金银花10g 连翘10g 黄芩6g
山栀子10g 桑白皮10g 紫花地丁10g
半枝莲10g 车前子包10g 重楼10g
六一散包10g
5剂煎服。外用药续用。
按语:本案患者病程较长,是典型的慢性鼻前庭炎。慢性鼻前庭炎虽无全身症状,但病程漫长,患者殊感痛苦。患者一诊鼻前庭破溃糜烂已8个月,近日新添头痛、两鬓经脉努张感,检查:前庭浮痛糜烂,此乃湿热循经上犯,热扰鼻窍所致;《素问·刺热》云:“脾热病者,鼻先赤”;鼻为肺窍,肺经有热可见鼻部病变,故干祖望在脏腑上从肺脾求治,在病性上从湿热论治,且认为热重于湿,治取清热化浊,方中黄芩、山栀子清热燥湿,金银花、重楼清热解毒,桑白皮清肺泻热,痒甚,加予白鲜皮、地肤子、豨莶草、碧玉散清热利湿止痒,碧玉散为滑石、青黛、甘草三药组成,苍耳子为鼻部常用引经药。仍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加味黄连膏外涂患处,药物直达病所。二诊时症状有加重趋势,考虑加味黄连膏局部反应重,暂停用,内服药加强凉血化浊之力,予晚蚕沙燥湿化浊,牡丹皮、荆芥炭祛风凉血。三诊时症状明显好转,但鼻前庭仍瘙痒充血,干祖望转变思路,考虑病程缠绵,湿浊较重,用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豨莶草祛风胜湿,六一散清热化浊,加用夏枯草清热消肿,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四诊症状进一步改善,继续清热祛湿,去泽泻、六一散,以黄柏、苍术、薏苡仁三妙清热燥湿。五诊时患者鼻前庭炎已经痊愈,后两诊,巩固的基础上求治全身多发性毛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