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与其他
【探吐】
“病在上者,吐之”,所以喉科急症,很多采用此法。当然,此法不能单凭手法,必须辅以药物。喉科传统的“桐油钱”最属典型。但此手法笨拙,用药不卫生,所以现在已少用甚至不用而用催吐剂来代替。
【切开】
此法最多用于扁桃体周围脓肿。但现在大多采取西医的办法,包括干祖望在内。为了了解一些中医传统的方法,在这里作一简单介绍,但并非鼓励临床医生一定要去效法或继承。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切开,有两种常用法。
其一,为笔刀。它是事前取用新毛笔数枝,每枝仅用一次,用后即丢弃。制法,先将毛笔笔锋在温水中软化,待半干之际,饱蘸用好墨磨成的浓墨汁,再阴干,之后此笔锋即硬如针锥,贮以待用。用时用笔尖对准切口处,用力刺入,穿破后脓泄即拔去。它的优点有三。一是病人没有恐惧心理。二是虽然笔锋尖锐不逊于刀刃,但毕竟不是金属,不会损伤周围健康组织,包括血管。因它没有刀刃口,仅仅是尖形的,血管遇到了它自会滑脱避开。三是只用一次,比较卫生,没有交叉感染。
其二,为喉枪。用铜皮或白银制成的空心管状物一根,长15~20厘米,直径0.6~0.8厘米,两端贯通。一如现在吸冷饮的塑料管。在尾部(中1/3与后1/3交接处)开缝一条,长3厘米。另用钢制斜刃尖角小刀一柄,柄把长14~19厘米(比空心管短1厘米),在刀把尾部(中1/3与后1/3交接处)上加焊一隆起物,同步枪上的扳扣一样。将此刀纳入管中,刀刃在前,刀尾在后。隆起物的扳扣凸起恰巧嵌在管上所开的长缝中,由内凸出外面。使用之前将刀柄上的扳扣突起向后移动,使在管内的刀刃全部缩在管内。使用时,把喉枪前端放入病人口内,喉枪头部对准需要切开的位置,轻轻抵住切口处,迅速地把刀柄上的扳扣突起向前用力一推,此时刀刃即脱颖而出,对准切口处刺入。当病人发觉疼痛时,早已脓泄术成。此时再把扳扣突起向后推移,刀刃又缩回管内,乘势取出。《喉科指掌》对它有过一段介绍,谓:“凡喉枪,不可用钢、阔头、长尖者。近来病人都畏用此法,况喉间(事实上是咽峡)地步窄侧(狭窄),如动手之际,病者或摇头退缩,恐伤他处。必要或铜或金银,外打一小筒,中藏利刃,收放在手,捺出则锋露,收之则藏,不伤别处矣。”它的优点有二:一为减少或消除患者的恐惧与紧张,二为较安全。当然也有其缺点,如难以消毒。
【烙】
烙,是烧灼法。我们常用于肉芽增生、乳头状瘤、腭扁桃体肿大等症。虽然鼻腔、外耳道都可取用,但不及口腔、咽喉病用得广泛。扁桃体肿大、慢性咽炎严重的淋巴滤泡增生,甚至癔性咽喉异感症等都可采用,而且疗效也很理想。
它是民间疗法之一,除了少数专业喉科所乐用之外,使用者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已近乎失传。后来,由辽宁中医学院努力发扬,现在又盛行起来。
烙的用具比较简单,主要为金属烙铁。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烙的“头”呈西瓜子样形态,所以习惯上称之为“瓜子烙”。用料最好以紫铜为上乘,次为银质。以前某些医生用赤金者,乃不过炫耀他的讲究而已,毫无实用意义。
大小号以头部的大小来作标准,但无一定规格。干祖望使用的标准如下:
小号比大号厚,有利于保持有效温度的持久性。柄的长度不作规定,但有一点特别指出,就是取材要大块的整料,柄要在整料中剪出来,绝对不允许头与柄二者是焊接的。因为焊接的一经高温,势必熔化脱落,后果不堪设想。
操作步骤:先把烙铁头,在酒精灯上烧热。热的程度,以放在一叠报纸上即刻烧焦4~6层为度。然后立刻将烙铁头置于受烙之处,当时即发出“吱吱”声及冒出青烟及焦味。一有青烟,马上撤去。撤去时注意不要向上提举,而是平行向前后左右移动,以免揭去大块黏膜。第一烙撤去后,急速将第二个加热的烙铁继续进行烙灼,方法同第一烙铁。所以同样的烙铁必须准备多只,以便轮流取用。每处可烙3~5烙。如需再次烙者,每次之间,需隔1~2天。
烙扁桃体法:初次施烙,选择扁桃体最突出的部分。受烙面积不宜过大,以后每次扩大,每次都以第一次施烙之处为中心,然后向四周扩展。必要时,烙前可喷一些麻醉剂溶液进行麻醉。每隔2天,施烙一次,必要时也可增加次数。治疗过程中,如局部出现炎症、出血等情况,可暂停。
烙后扁桃体的烧烙面,形成一片黑褐色的烙痂和焦化的坏死组织,从第二天起开始脱落,随后变为一片白色纤维渗出物。
辅助措施,烙前咽部须漱净。受烙区,薄薄涂一层黄连膏。不过油膏很难涂抹在润滑的黏膜之上,所以可用麻油或菜籽油、花生油涂上。烙后,喷珠黄散。
【擎拿】
擎拿,是中医专门用于抢救急性喉阻塞、喉痉挛的唯一手段。有些文献上称其“治疗咽喉疾病”,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急性喉阻塞与喉痉挛仅仅是许多咽喉病之中的两个少见的疾病。本法是综合了擎举、拿穴、运气三者的一套独特的治病方法。
“擎”是举而持之之谓。有些书上作擒拿,是错的。擒拿者,是拳术家借用巧劲以制服敌人的拳法之一,虽然“擎”“擒”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技击家武功之一的点穴法,内中包括点穴、打穴、拿穴等动作,但在习惯上都称点穴。其施法术者先运劲(行语为功)于指端(大多为示中两指),按照对象的人身经穴、子午流注、血行时辰、气行度数,用有功的指尖点着而不触及被点者的身上某一个穴位,当时在被点者身上即刻产生各种反应者,称点穴。用以上同样方法,施术的手指重重触到受点者的身上者,称打穴。如施术者的手指长时间接压不动,并固定而不移走者,即拿穴。擎举、拿穴二者之外,还有运气,三者合一,乃是擎拿法。
《续名医类案·咽喉》:“金陵黄泥庵杨马军,治咽喉拏法,以中指蘸药少许,于喉中用力一捺肿处,出血并痰涎,随即能下汤水,绝妙。”这种方式,很接近擎拿。考擎拿术在正统中医治疗学中一向没有地位,直到清初开始在上海浦南一带逐渐于民间形成,而且在初期并非掌握在医家手中而是掌握在技击家或铃医手中。直到清代中期,喉科专业医生才大多掌握了它,甚至以掌握擎拿水平高低来权衡一个专业医生的技术,这种风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更为突出。其影响所及,由上海浦南而扩大到长江三角洲达钱塘江流域。当时喉科专业医生,为了生存,不能不以一套擎拿术来装点门面。可是这种擎拿,都是保密而不肯外传的,没有几人真正能学到,因之就出现了不少假动作。好在治疗这种病人时,还配合针刺、烟熏(即巴豆油焾子)等综合疗法。获得了效果,一概归功于擎拿。这样,就更抬高了擎拿的身价。
具有神秘色彩的擎拿,它的手法(即操作)有好几路(即套)不同的派别。各色各样的手法尽管不同,但其中“擎”“拿”和“运气”三个关键动作是必不可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许多文献,也都记载了喉科专用的擎拿。如1960年凌云鹏《中医外科概要》、1960年第二版全国统一教材《中医喉科学讲义》、1971年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喉科学》、1973年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五官科学》、1975年第三版全国统一教材《五官科学》、1978年上海中医学院五官科教研组编《临床中医耳鼻喉科学讲义》(油印本)、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简明中医辞典》、1979年《文汇报》6月2日第2版《擒拿术治咽喉疾病有显著疗效》、1979年广州中医学院编《中医耳鼻喉科学讲义》、1980年第四版全国统一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1982年3月版《辽宁中医杂志》干祖望《中医喉科治法之一——擎拿》、1985年第五版全国统一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198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注:此书不称擎拿而称为“宽喉法”)。多种出版物都谈到了它,但手法则殊不一致。
擎拿的路数(套数)很多,各有各的优点。兹将干祖望使用的一路(套),介绍于下。
1.准备 凳子一张,无靠背者。设置在室内中央位置。
患者正坐。不能坐者,别人可予以搀扶一下。
患者两上肢下垂,两手掌心在下、掌背在上,置于自己的两膝盖上。注意要放松。
术者在患者背后,取立位。
2.开始 术者将一足(不拘左右),踏在凳上。足趾恰塞在患者的尾骨凹陷处。
术者把自己的膝盖(髌骨)紧紧抵住患者脊柱上。假定术者与患者身长相仿的话,则膝盖适在患者肝俞、胆俞穴处。其用意是在于固定危坐的患者,使在手法进行中不摇晃。
3.进行 术者将两手置于患者的颈项部两侧。两拇指放于项后,相当于哑门穴的下方。食指、中指放在两侧的天窗、扶突、天鼎穴上。无名、小指,可环曲赋闲。
开始食、中两指固定按住不动,两大拇指由上而下地按摩7下。然后,项后的大拇指固定不动,两侧的食、中指也由上而下的按摩7下。这样三指在两处交替按摩各7次。使项后、颈侧都接受按摩各49下。这个动作,认为是起到顺气、疏痰及开窍的作用。
4.拿穴与擎举 颈项部按摩毕。将两手移置于患者两肩,大拇指在患者肩后,其余四指在前。大拇指按压在患者肩后的肩胛骨下方,相当于秉风、曲垣、天宗三穴之间。四指放在患者锁骨下窝,除无名指、小指闲置之外,食指压捺在气户穴上,中指压捺在云门穴上。
手指及膝盖位置安放好后,即可“运气”,把劲(即所谓发气或功夫)运到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指端。使手指扣住患者的锁骨和肩胛骨而不致滑脱,然后即用力同时进行擎举(向上)、拉开(向外)、后攀(向后)三个动作。此刻患者因经不起术者的动作,身体向后倾斜,所以预置在患者背后的膝盖就起到了支撑和固定作用。
在擎举、拉开、后攀的过程中,捺压在气户、云门穴上的两个指头虽未加注意,但自然而然起到了拿穴作用。
这一段时间的长或短,不固定,全凭术者的运气功夫、体力、耐力强弱来决定。气力充沛的可以维持1~3分钟,气力差的在感到疲乏而无力坚持时即放手。当然时间愈长效果愈好。
5.术后 通过擎拿之后,病人或多或少立刻可以感到喉部的宽松舒服,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称为“宽喉法”,倒也十分贴切。至于它的疗效大小,则完全依靠术者业务水平的高低、功夫的深浅、气力的强弱来决定。假定术者的水平高、功夫深、气力强,那么效果是使人惊服的。否则见效平平,但也绝不至于一无所获。
6.讨论 擎拿术所以能产生“宽喉”的疗效,是与擎举、拿穴、运气三者密切相关的。首先通过按摩,使经络气血调和,再经过擎举、左右拉开及后攀,使喉部狭窄者可以宽松,当然有其一定的作用。
拿穴,食指取的气户穴,属足阳明胃经,主治哮喘、呃逆、胸痛。中指取的云门穴,属于太阴肺经,主治气喘、胸痛。大拇指取的虽然无明确穴位,但也不能否认它为一个阿是穴。以“肺主喉、胃主咽”的传统理论来说,取用的穴位,堪称是匠心独运了。
再谈谈运气功夫,对它进行研究探讨者很多,这里不作介绍,只谈怎样练擎拿功。最好术者在16岁左右开始,在每晨天方拂晓之际,当时不能进食及不大小便。站立在比较宽敞的院子里(阴雨在室内),两手伸直横向平举,然后下垂,用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撮住事前放置于身边左右的两只绍兴酒瓮(小口大肚的坛子)口沿。三指头分布位置均匀。撮紧之后两臂撑开,渐渐把两只空瓮凌空提起,提到手、臂、肩呈“一”字形水平为度。1~2分钟以后两手即缓缓放下,使瓮底着地后,再缓缓上提。如此者不计其数,直至乏力无法再提时为止。次晨,同样再练,要求不能中断。练至提举轻松不觉费力时,在瓮中各加上一捧沙土,如法再练。以后逐渐增加沙土,加到瓮中沙土达到60%而提举多次仍感轻松者,基本上算成功了,可是这要3~5年的时间才能练成。虽然训练成功,还是要经常锻炼,否则容易“散功”!
最后谈一下它的适应证。本法不是什么咽喉病都能治疗,它的治疗范围很有限,只能适用于中医病名的缠喉风、锁喉风、急喉风、肺绝喉风、走马喉风、喉闭等,相当于急性喉痉挛、喉水肿和喉部急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喉阻塞。用的成功,完全可以代替气管切开。对其他咽喉疾病,则没有作用。
由于擎拿法来之于民间,历史不长,而且不为中医本身所重视,所以还没有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理论。而且现在的气管切开术完全可以代替它,疗效也更稳定和有把握。在这种形势下,它已进入被淘汰的行列,没有必要再去使用与研究了。
【针刺】
针刺一法,在本科中有两个大类:其一是与一般的针灸学一样,取全身穴位来针灸以除去疾病。其二是针刺于疾病所在处。
【砭】
砭,上古时代用石片、石针作针刺、割切之用,相当于现代的放血疗法。现改用三棱针。1979年版《辞源》认为“砭法失传”,其实是砭法的进步。
用于本科的砭法有两种:一为病灶区泄血,一为经穴泄血。前者多用于咽或口腔的黏膜下出血,即刺破黏膜,排出瘀血。后者如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在两手少商、商阳穴,用三棱针深刺出血。
【灸】
灸法,大多用于经络腧穴,不太用于局部。
【导引】
导引,又称道引,义取“道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它是我国古代人民用以强身祛病、益寿延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形式多样的健身操和保健气功,通过运用全身性、节制性、柔软轻盈的俯仰、转动、屈伸手足、按摩拍打等运动,配合呼吸气息的自我调节(如深呼吸、浅呼吸、潜呼吸、内呼吸以及称为“不息”的暂时停止呼吸等)来使气血流畅,机体轻盈康健,对预防病患和治疗疾病有极大的作用。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有其专用的各种方法,如耳科的“鸣天鼓”、鼻科的“灌溉中岳”、咽喉科的“钩攀保津”和口腔科的“叩齿捣龙”等,都是有名的导引术。为了避免重复,可详见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