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是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病变常同时侵及黏膜下层及骨膜。

卫生习惯不好、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感冒伤风等,对本病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病又是急性传染病表现之一,因此多在感染急性传染病时发生,诚如《温热经纬·疫病条辨·二十四》所谓:“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责)是故也”。

患者以儿童为多,其原因为他(她)们的御邪能力较弱,故《古今医统》认为“禀气虚髓不充,六淫之气易来攻”。再则儿童耳咽管短、平、直、宽,易为外邪或呕吐物侵入。

【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为初、中、后三期。

1.初期 为发轫期。也就是发生发展期。临床表现如下。

(1)体温升高,起病后迅速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小儿有时体温可以达40℃以上,尤其是未满周岁的婴儿特别显著,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如在麻疹恢复期间而体温再度上升,兼有耳痛、头痛者,必须考虑继发本病。这种表现,《外科正宗·耳病》概括地谓之“寒热交作,疼痛无时”。

(2)耳内疼痛,主要为患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疼痛为搏动性、撕裂样、烧灼性的剧烈疼痛,并向患侧颞部广泛放射。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耳部》称为“痛如锥刺,引及腮脑”。咳嗽或吞咽食物时加剧。夜甚于昼,影响睡眠。待鼓膜穿孔脓泄之后,痛才缓解消失。

(3)听力减退,一般呈传导性聋,故《外科正宗》又谓“或兼重听”。常伴耳鸣,闭塞憋气和自声增强。

(4)乳突触痛,这是邪毒走窜,侵及完骨而致。

(5)严重者可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

(6)脉象舌苔,舌苔薄黄,脉弦、大、数。

(7)检查所见:鼓膜锤骨后缘及鼓膜周围血管扩张,鼓膜标志可见。之后,鼓膜充血区逐渐扩大,以致增厚混浊,骨柄及光锥消失,鼓膜也膨出或部分乳头样外凸。其中心可见小黄点。

2.中期 为高峰期,也即鼓膜待穿期。临床表现如下。

(1)全身症状,已达高峰。

(2)疼痛更加激烈,有时非乞灵于止痛药或扎针不可。此时正是《普济方·耳门》所谓“聤耳、底耳、耳内脓出”的阶段。

(3)鼓膜膨出或部分乳头样外凸的中心处小黄点,由不明显而明显起来,不久即自行溃破出针尖大小的小洞,渗出物从此细小的穿孔中涌出。因其穿孔太小,妨碍畅通排脓,于是出现有节奏的搏动闪烁的分泌物,先为血清样,渐为黏液性,最后为纯脓性。

(4)穿孔脓泄以后,不论发热或剧痛,都得以迅速衰退。故《疡科心得集》谓之“脓泻邪彻,自然热退痛止。”

3.后期 为向愈期,也即恢复期。

此阶段,不论自溃或手术切开而鼓膜穿孔,脓液畅泄之后,全身、局部症状很快消失。但过小的婴幼儿,症状消失远不如成人那样迅速,常可迁延两三天。

最后脓液由少而干涸,穿孔愈合,听力恢复,所以《疡科心得集》认为“其脓不能即干,必须十日半月收功”,但也有转成慢性者。

临床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机体的反应、正气的虚实、局部病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治疗的迟早得失都有关系,不同的经过,就有不同的结局。

临床上也有在鼓膜穿孔泄脓后,体温依然不能下降,情况未见好转,甚至再度出现耳痛的情况,这可能由于穿孔过小或所穿之孔被稠脓淤塞闭锁造成,也有因高位穿孔而脓泄不畅所致。《医门补要》称为兜脓,外科常用术语为袋脓。如果已经穿孔和外耳道排脓无受阻现象,反而脓量增多,有灯塔征、乳突压痛者,则必须考虑并发急性乳突炎。

穿孔也常可自行修补愈合,通过适当治疗,症状消失,听力多可逐渐恢复正常。但经过2~3个月而仍然不愈者,则说明治疗失时或不当而已转为慢性中耳炎,听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如《诸病源候论·耳候》所谓“聤耳,久不瘥,即变成聋也”。如果邪毒深入内陷,病及内耳,更可导致乳突炎等颅外并发症或颅内并发症。

【病因病机】

历来中医对中耳炎的讨论,往往不分急性慢性,而以慢性为主,所以传统学说暂付阙如。但临床实况有以下方面。

风热上扰:一般初期,大多都是风热上扰。

余邪移祸:也是在初期主要的病因,都是在患感冒、咳嗽、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病时的并发本病,尤其是在后期。属于以上诸病残邪余毒,循经上犯笼葱所致。诚如王孟英所谓“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是故也”(见《温热经纬·疫证条辨》)。

风邪化热:不管直接受的风邪还是邪毒转化的风邪,经过一个短暂的阶段即化热为患,出现这个情况,都是在初期进入中期一个阶段。

热毒为患:化热之后,出现的一般炎症,大多在中期或后期的前半阶段。

肝胆热毒:在中期的高峰阶段。它是热毒之邪由非肝胆族而转入肝胆族,所以它的炎症十分严重。血检总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湿热上蒸:大多在中期,但也可在初期之末、后期之初。

其他:如游泳、理发等水渍的入侵,虽然也是原因,但没有“内因”的存在,这种诱因作用不大。

【辨证论治】

急性中又有原发与继发两型,发病比例,各参其半。

风热上扰:除局部疼痛及检查可以见到的病变之外,必然伴以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

余邪移祸:必然先有原发性的疾病,然后耳痛出现。

风邪化热:全身及局部,俱有炎性症状出现。发病过程,也可作依据分析。

热毒为患:局部疼痛,全身症状明显。

肝胆热毒:全身局部诸症,比较严重,往往疼痛激烈,口干而苦,大便秘结,小溲红赤。脉数、弦、大。舌有黄苔。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湿热上蒸:主要表现,除全身症状的舌苔白腻、脉濡之外,局部的分泌物较多。

·内治·

风热上扰者,宜疏风散邪清热,常用代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常用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竹叶、薄荷、芦根、夏枯草等。属风寒者,用荆防败毒散之类。常用药:荆芥、防风、桔梗、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陈皮等。

余邪移祸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适当地参用清热解毒剂,如甘寒的五味消毒饮。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菊花、蒲公英、生甘草、绿豆衣等。苦寒的黄连解毒汤之类。

热毒为患者,常用代表方有黄连解毒汤之类。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赤芍等。

肝胆热毒者,常用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之类。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生地黄、牡丹皮、连翘、车前子、茯苓、绿豆衣、山栀子等。

湿浊上蒸者,常用代表方有四妙丸之类。也可五味消毒饮与五苓散综合取用。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连翘、六一散等。

此外,干祖望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之炎热症状消失而脓性分泌物仍多者,常采用五苓散治疗,该方具有利湿下行的作用,能促使分泌物减少以至消失。

·外治·

初期,尚未穿孔者,可滴黄柏液,也可将盐卤高压消毒后,冷却。滴耳中,每天3~4次。或用鲜虎耳草,洗净,打烂取汁。滴耳,每天3~4次。或取活田螺一个,轻轻撬开靥盖,纳入少量冰片,静置瓷碗内,即有大量黏液分泌出。用黏液滴耳中,用法同前。如无大田螺,小的可多取几个。

如疼痛剧烈和发热经4~5天后仍不减退者,必然中耳内积脓过多。当予以切开。切开时,切口必须选择紧张部的最低处,利于泄脓通畅。

切开或自溃后,外耳道内脓液必须用吸引器或消毒棉花拭子清除,滴上黄连液,再用纱布条松松放于外耳道口,纱布内端应接触到鼓膜的切口,可利用纱布的虹吸作用而加强脓液的排出,每日更换3~4次。也可用黄柏液作冲洗清洁剂,每天冲洗1次。

《疡科心得集·辨耳痈耳菌虚实论》:“耳内有脓时,不可用末药掺之。盖耳窍止(只)有开而无合,将药纳入,塞阻孔窍,脓不外泄。”高秉钧之说,确是经验的总结,干祖望也一贯反对耳中取用粉药的。

【预防与护理】

1.初期高热时,多饮开水。考开水古称百沸汤或太和汤,《本草述》认为能“主治助阳气,行经络”。

2.保持外耳道干净,但不能重拭重擦。

3.睡眠时患耳应在下侧,同时注意不能受到压迫。

4.如为小儿,在哺乳时,要采取适当的体位,即应竖抱而不能横抱。

5.按时服药及换外用药。换药器具注意严密消毒。

6.换药时应嘱患者侧卧或将头倾向一侧肩部,并牵引耳郭,成人的耳郭可向后上方牵引,儿童则向后下,然后滴入或纳入药物。

7.忌进辛辣发物及酒类。病儿的乳母,也应忌以上诸物。

8.冬天滴用的水剂,应加温一些,温度需与体温相接近。简便法:在滴药前10分钟,将药藏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

【医案】

·案一·

赵某,男,4岁。1999年5月15日初诊。南京市三中。

感冒第四天,发热已退,但右耳深部疼痛。翌日更痛而难以承受,身体也同时出现疼痛,今天高热,耳内疼痛如雀啄,日夜难眠。大便两日未解,拒食狂饮,馊赤。

检查:右耳鼓膜窥测不清楚,深部已有黄色稠浓积潴,擦净后可见鼓膜充血,中央部已有细小溃孔,脓从内部排出,呈灯塔征,鼓沟及其附近,也呈充血状态。右颈颌下可扪到淋巴结肿,无粘连,无压痛。体温38.5℃,舌红,黄腻苔,脉数(102次/分)。

医案:感冒时邪,不泄横蹿,化热生脓,犯及听宫,中医所谓聤耳,正指此而名。脓初溃溢,适在高峰之顶巅。急于清热解毒,用于挫其锋而杀其威。黄连解毒汤主之。

处方:

川黄连2g  黄芩2g  黄柏2g

甘草3g  金银花6g  苍术3g

大贝母6g 3剂煎服

黄柏水3支滴耳。

二诊1999年5月19日。脓泄很多,质稠而厚,昨天起转为稀而色白。寒热退,食欲来,平静能眠,大便已解。

检查:外耳道脓液潴积,清除后可见鼓膜中央性穿孔,旁及鼓沟的充血消失,已还其正常状态。体温36.8℃,舌薄苔,脉平。

医案:大脓一泄,邪毒排空,但仍宜重视与治疗,诚恐转为慢性,则后患无穷矣。用药则宗惯例,“高峰苦寒以挫其锋,溃后甘寒以理其后”,改取五味消毒饮。

处方:

金银花6g  菊花6g  地丁6g

重楼6g  半枝莲6g  白芷3g

大贝母6g  桔梗4g  甘草3g

5剂煎服

三诊1999年5月25日。脓液日渐减少,一切进入正常状态。嬉戏而食欲旺盛。

检查:外耳道干净干燥,鼓膜溃孔残痕已模糊难见。舌薄苔,脉平。

医案:为虺之摧已摧,慢性之虑可免。再予解毒,作扫尾之用。

丁半合剂2瓶,每日两次,各50毫升,开水兑服。

按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有耳痛、耳鸣及听力减退、流脓、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倦怠、纳差等),可为原发,也可由隐蔽性中耳炎加重而来。干祖望将本病分为三期五型。三期即发轫期(发生发展期)、高峰期(鼓膜穿孔化脓期)、向愈期(恢复期)。发轫期可见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耳痛、听力减退、乳突触痛,重者可有眩晕及眼球震颤。脉多洪大弦数,舌苔薄白或薄黄。检查见鼓膜锤骨后缘及周围血管扩张,之后,充血区扩大并增厚混浊,锤骨柄及光锥消失,鼓膜膨出,小黄点出现。高峰期可见全身症状到高峰,疼痛激烈,可为搏动性、锐痛型、锥刺样、烧灼感,并向周围颞部广泛性放射,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部》云:痛如锥刺,引及腮脑。疼痛在咳嗽或吞咽时加重,夜间甚于白天,穿孔脓泄后消退。检查见小黄点逐渐明显,鼓膜自行破溃出针尖大小孔,由于脓多孔小,鼓膜上出现有节奏的搏动闪烁,即“灯塔征”。向愈期可见脓消孔愈,症状消失,也有转为慢性者,亦可伴发乳突炎。五型为风热上扰、余邪遗祸、热毒为患、肝胆热甚、湿浊上蒸。风热上扰者治宜疏风散邪清热,多用桑菊饮及银翘散之类,若由风寒入里化热而来,用荆防败毒散;余邪遗祸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酌加清热解毒,如五味消毒饮,干祖望还喜用绿豆衣解毒;热毒为患宜清热解毒,方选黄连解毒汤;肝胆热甚宜清泄肝胆,取龙胆泻肝汤;湿浊上蒸多用燥湿利湿渗湿之剂,常用“四五六方”(四妙丸、五苓散、六一散)。

本病多发于小儿,例如本案患儿年仅四岁,因感冒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从其症状及检查结果来看,就诊时已是高峰期,宜一鼓作气将其拿下,挫其锋而杀其威,干祖望认为是感冒时邪,不泄横蹿,化热生脓,犯及听宫,选用苦寒清泄之黄连解毒汤。方中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苍术清热燥湿,解毒排脓,贝母清热化痰,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并结合外治,以黄柏滴耳液滴耳,使药直达病所。虽仅服三剂,然而获效满意,脓液转为稀而色白,寒热退,食欲来,平静能眠,大便已解。检查见旁及鼓沟的充血消失,已还其正常状态。体温36.8℃,舌薄苔,脉平。这些资料和数据比之初诊是变化明显的。稚嫩之体,三日苦寒,诚恐不胜药力,干祖望“高峰苦寒以挫其锋,溃后甘寒以理其后”,改取五味消毒饮,并加用白芷、桔梗助其排脓。五剂之后已基本正常,以成药丁半合剂扫尾。丁半合剂是干祖望为江苏省中医院拟定的协定处方之一,成分有紫花地丁、半枝莲、金银花等,临床应用三十年,有较好的效果,深为患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