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原理
多普勒原理由奥地利物理学家Christian Doppler于1842年首先描述:当声源与接收体之间的位置恒定不变时,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相等;当两者之间的位置变化发生相对运动时,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将不再相等。两者之间相向运动,接收频率增加;两者之间相离运动,接收频率减少。这种声源与接收体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频率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在心血管系统,运动目标为红细胞。超声探头以发射频率(fo)发射至心脏和大血管时,运动中的红细胞反射声束,如红细胞运动朝向声源,接收声束频率(fr)增加;反之,如红细胞运动远离声源,接收声束频率减少;接收频率和发射频率的差别即为多普勒频移(Δf=fr-fo)。多普勒频移(图3-1)依赖于发射频率,血流速度(×v)以及声束方向和血流方向的角度(θ),多普勒频移公式:
其中,C为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速度(1 540m/s,约为1.5mm/μs)。当多普勒入射角(θ)恒定时,从多普勒频移公式可推知,Δf取决于fo;对某一定的Δf,fo越小则可测定的血流速度×v就越大。因此如果想测定高速血流,就应选择较低频率的探头。当血流速度保持恒定时,影响Δf的参数只有cosθ;当θ=0°时,cosθ=1,即血流方向与声束平行;当θ=90°时,cosθ=0,即血流方向与声束垂直,Δf=0,而检测不出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通常位于可听区域(100~15 000Hz),因此测定血流速度时,多普勒信号既可听到又可显示。例如:应用2.5MHz探头,3.3kHz的多普勒频移相对应于血流速度为1.0m/s,6.6kHz的多普勒频移相对应于血流速度为2.0m/s,以此类推。
图3-1 多普勒频移公式
探头以固定发射频率发射声束,运动的红细胞接受后反射回探头接收,接收频率和发射频率的差即为多普勒频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