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护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近年来我国护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医疗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其中,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近年来我国护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护士依法执业得以规范,护士待遇正在逐步改善。

2.护士队伍数量明显增加,护士人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护士队伍数量的稳定增长,为进一步推进护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数量上的保障。

3.护理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护士队伍职业素质逐步提升,近年来,各地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加强了对护士“三基三严”的训练和毕业后继续学历教育。护士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护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质量上的保障。

4.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国内部分医院在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建立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与分配机制、建立护理专家监督与指导制度、建设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健全了我国护理管理体系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丰富了护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得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国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护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5.护理服务水平不断改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近年来,许多医院在落实临床护理职责、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丰富护理服务内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我国护理工作所取得的现有成绩,不仅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为进一步推进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当前我国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护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护理工作还有许多与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水平不相适应、不能匹配的地方,与发达国家的护理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护理工作模式与服务理念落后,护理职责划分不清。由于没有从实质上认识到整体护理的精髓,加之护士与病床编制配比不足等国情的限制,致使我国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将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医院所实行的仍然是功能制护理模式,护士以“处理医嘱为中心”,较多关注的是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生理反应,对患者的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重视不足。很多医院在功能制护理模式指引下,护理职责划分不明确,护士只从事打针、给药等治疗性工作,患者的其他护理需求常常是由家属自行照顾或花钱自请护工进行护理,造成基础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患者、家属、社会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与此

同时,由于照顾患者的多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家属或者护工,很难及时发现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常导致贻误患者最佳的病情观察与救治时机,致使患者、家属、医生、医院、社会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与服务理念,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护士队伍尚欠稳定,临床护理质量未能全面保证。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是影响医院护理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护士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多,工作量大且相对辛苦,劳动价值体现不足,护士权益维护不力,致使出现医院护士离职离岗现象有增无减。加之,近年来很多医院床位数不断增加,医院管理者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临床一线护士的编制配比不足、分层级管理与使用不当,使本来短缺的护理人力相对更少,因而难以全面保证临床护理的质量。因此,需要改革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以激励广大护士的工作热忱,培养其职业忠诚度,提高专业地位和职业价值感,提升护士的整体素质,从而稳定护士队伍,切实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

3.护理管理体制不健全,机制不顺畅。在医院管理中,医疗、护理、后勤保障三条腿缺一不可。虽然,我国一直承认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护理管理工作并不独立。长期以来,很多医院护士分配到医院各科室后由科主任直接管理,护理管理者不能对护士实行统一调配、统一培训和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以致出现了护理管理不直接、科主任管理不在行、护士工作调配及薪酬分配不公平等现象,影响了护理管理的成效和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护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新的护理管理构架,逐步实施护理三级或二级垂直管理,形成院内护士“一盘棋”的动态管理模式,实现护士的工作标准、工作调配、技术培训、绩效考评、薪酬分配等方面的统一管理,使护理管理更加高效有序,以推动护理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