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健康教育

九、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健康教育

(一)心导管检查术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向患者解释心导管检查及造影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消除疑虑。

(2)手术适应能力训练:训练患者有效的进行咳嗽、吸气、呼气和闭气动作,以便术中良好的配合。

(3)术前准备指导: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做静脉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备皮,禁食,禁水4小时。

2.术后宣教

(1)体位与活动指导:嘱患者平卧12~24小时,患侧肢体制动。卧床期间注意活动脚趾,做足背操(具体方法是脚尖向前绷紧活动6~8次,脚跟向前绷紧6~8次,下肢被动屈伸4~8次)2~3次/天,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2)穿刺部位指导:穿刺处加压包扎6~24小时,穿刺动脉处加压包扎12~24小时,并加压1kg左右的沙袋6~12小时。指导患者及家属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的温度、颜色、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肿胀。

(3)用药指导:嘱患者继续服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1~3个月,以防止血管穿刺部位形成血栓。告诉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不可自行减量和停药。

(4)对全麻的患儿术后要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和误吸,患儿完全清醒后方可进食水。

(5)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二)冠状动脉造影术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大部分患者对手术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术前应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精神愉快,讲解有关手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知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病情。

(2)饮食指导:经股动脉介入者术前避免进食易产气的食物,如豆制品、牛奶、糖类等,以防平卧时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

(3)术前准备指导:告知患者术前需做碘过敏试验,如无口麻头痛,面色无潮红,无荨麻疹等症状,即为阴性。术前需准备1000~2000ml水,术后饮水以利造影剂排除做准备,以防造影剂对肾脏等脏器的损伤。

2.术后宣教

(1)穿刺部位指导

①经股动脉穿刺:腹股沟穿刺处应加压包扎,砂袋压迫6~8小时,患肢制动24小时;指导患者健侧肢体可做轻微活动,患侧肢体末端趾关节可做轻微活动以避免血栓的形成;如砂袋滑脱,应立即自行安放回穿刺处,由于长时间制动平卧可能会带来腰背部酸痛、腹胀等不适,可指导家属适当在不适部位轻柔按摩予以缓解,不适症状会在解除制动后自行消失;如需咳嗽或排便,应压紧穿刺处。

②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处施加压止血装置包扎,一般术后2~3小时后医生开始逐渐对充气止血装置进行放气减压,如无异常,视情况于术后6~12小时撤除加压止血装置;嘱患者穿刺侧肢体手腕勿弯曲,勿施力,勿提重物,加压止血装置撤除后三日内穿刺处勿沾水;如穿刺处感觉严重肿胀、热痛、出血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如发生出血,医生会重新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指导患者患肢末端手指做轻微活动,以避免血栓的形成。

(2)饮水指导告知患者术后多饮水,加速造影剂的排出,以防造影剂对肾脏等脏器的损伤。一般情况下,当排尿达800ml后可停止饮水。

3.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指导

(1)心肌梗死指导:如发生胸闷、胸痛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术后需持续24小时心电血压监测并测量生命体征,以用于观察病情。

(2)皮下血肿的护理指导:穿刺处血肿多见于肥胖、高血压、术后压迫时间过短、砂袋移位或过早移动肢体等。对产生局部血肿及淤血者,可施理疗或用50%硫酸镁溶液每天三次湿热敷,以利消肿。

(3)排尿的观察指导:由于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患者可能因不适应床上排尿而产生尿潴留。如床上排尿困难可通过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等方法诱导排尿。仍不能自行排尿者.需实施导尿术导出尿液。

(三)心导管射频消融术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向患者解释射频消融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消除疑虑,讲解术中如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时不要惊慌,及时示意医务人员。

(2)术前准备指导:向患者说明术前3~5天要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目的是避免药物影响手术中结果判断和诱发心律失常。口服胺碘酮者,需要停药1个月后药物才能完全排出体外。术前备皮,禁食、禁水6小时。

2.术后宣教

(1)同“心导管检查术l~4”。

(2)指导并教会患者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向患者解释PTCA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消除疑虑。

(2)手术适应能力训练训练患者床上排便,以免术后发生尿潴留。

(3)术前准备指导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做静脉碘过敏试验。备皮,禁食、禁水4小时。

2.术后宣教

(1)用药指导:PTCA术后常规给予肝素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2)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伤口渗血、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

(3)股动脉内留置鞘管部位的指导:撤出鞘管前,指导患者该侧肢体平伸,防止折断鞘管。撤出鞘管后,压迫穿刺部位,止血后加压包扎,局部压沙袋12小时,此时指导患者将肢体平伸,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

3.出院健康指导

(1)休息与运动指导告知患者可进行日常活动,但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从轻工作逐步过渡到较重工作,最大工作量不超过术前的70%~80%。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感染。

(2)饮食指导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合理饮食,可进食优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告知患者不可暴饮暴食或进食过量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强调术后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诱发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3)用药指导坚持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测定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及白细胞与血小板等。并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避免拔牙、外伤和手术,女性患者注意观察经期流血量,用软毛牙刷刷牙。

(4)按时复查:告知患者门诊随诊时间分别为术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4~6个月和1年,之后每半年复诊一次。心前区如果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五)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健康教育指导术前、后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内容同“PTCA”。

(六)冠状动脉内旋切术及旋磨术健康教育指导术前、后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内容同“PTCA”。

(七)经皮肺动脉瓣球囊形成术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同“心导管检查术”。

2.术后宣教同“PBMV”。

3.出院健康指导同“PTCA”。

(八)先天性心血管病心导管介入治疗健康教育指导

1.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同“心导管检查术”。

(2)术后宣教

①同“心导管检查术”。

②告知患者术后按医嘱服用抗凝药。

③告知术后第二天拍胸片、查心电图及彩色超声心动图的目的,观察关闭器位置及有无残余分流。

(3)出院健康指导同“PTCA”。

2.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同“心导管检查术”。

(2)术后宣教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3)出院健康指导同“PTCA”。

(九)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同“心导管检查术”。

2.术后宣教告知患者绝对卧床24小时,定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血管穿刺处有无出血、血肿。

3.出院健康指导同“PTCA”。

(十)外周血管溶栓术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同“心导管检查术”。

2.术后宣教

(1)告知患者绝对卧床24小时,定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血管穿刺处有无出血、血肿。

(2)用微量泵将溶栓药物匀速注入体内,告知患者不要随意调动微量泵。

(3)告知患者定时检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意义,避免出血倾向。

3.出院健康指导同“PTCA”

(十一)心脏起搏器介入健康教育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目的及临床意义,养护常识,解除患者顾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饮食指导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量多餐,手术当天一般不需禁食。

(3)术前准备指导对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术前3~5天要停药,以免出血。指导患者床上练习排便。

2.术后宣教

(1)体位与活动指导:向患者说明手术后卧床休息是预防电极脱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后绝对卧床24小时,24~48小时可在床上翻身,48~72小时可在床上坐起活动。卧床期间双下肢及健侧上肢可不限制活动,术侧上肢手术后当天即可做握拳活动,第二天可做外展及轻度抬高,活动量每日逐渐递增,1周后可做触摸对侧耳垂活动。下床活动时嘱咐要有家人搀扶,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引起摔伤。

(2)饮食指导:术后食用易消化、不产气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减少腹胀,预防便秘。三腔起搏器置入者,告知适当饮水、排尿,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避免便秘,以免造成电极脱落及原有心脏病加重。

(3)穿刺点护理指导:向患者讲解穿刺点压迫沙袋的意义,指导观察术区是否有出血、血肿及感染迹象,告知敷料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禁止使用活血化瘀药物。

3.出院健康指导

(1)休息与运动指导:告知患者从事日常活动,1~3个月后可做一些较缓和的体育运动,如散步、钓鱼、打保龄球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术侧手臂不要拎重物。对患者说明洗澡、桑拿对起搏器没有影响,但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出院后可乘汽车、火车和飞机,但对机场等处的金属探测装置可能会有反应。

(2)告知患者在家庭、工作和医疗设施场所中不能靠近有电磁场的仪器设备。告知患者不同型号起搏器电寿命和更换时间,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3)告知患者每日自测脉搏,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心率的变化,判断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如脉搏频率和节律有异常,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4)复诊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到医院复查1次,1年后每年复查1次。电池寿命的最后1年应经常复查,每月随访1次。出院后出现气急、头晕、疲乏、晕厥、胸痛等,及时到医院就诊,并随身携带心脏起搏器卡。

(曹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