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教育技巧
(一)沟通技巧
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特别是评估教育需求和实施、评价教育计划时,教育者与患者之间常需进行双向沟通。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以确保患者教育的顺利进行。
1.种类,分为语言沟通技巧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两种。
(1)语言沟通技巧:常称为交谈技巧,在临床应用广泛,是一种特定的人际交流方式,在健康教育中有互通信息和增进治疗效果的作用。①良好的沟通:正确称谓患者,主动自我介绍;语言通俗易懂、婉转中肯、风趣幽默;保持合适距离、姿势及眼神接触;安排适宜交谈环境;尊重患者隐私和沉默的权利。②不当的沟通:突然改变话题;不适当或错误的保证;过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连珠炮式的提问、说教;对患者的询问答非所问;对患者的行为猜测;用怀疑、讽刺口吻。③临床常用技巧有提问(开放式、封闭式、探索式)、重复、澄清、激发等。
2.临床应用。
(1)称呼患者有所研究: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因人而异,力求准确恰当。
(2)解释性语言委婉:多用于病情的解释及治疗、手术、护理的前后解释。如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指导,护理人员不仅要告诉患者低脂、低胆固醇,还需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使患者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3)劝服性语言朴素:劝服的技巧是站在患者的角度,积极倾听患者的陈述后,正面建议患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让患者理解,信赖医护人员,愿意服从,故教育中要运用好劝服性语言。
(4)不同场合的教育技巧:①了解患者健康问题的阳性资料时,应用开发式提问技巧,以诱发患者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认识、态度和意识,如“您睡眠怎么样?’您有什么不舒服?”②需要核实、澄清患者的反应时,应用封闭式提问技巧,如“还疼吗?”“您觉得胸闷比昨天好些了,严重了还是基本一样?”③了解某种认识、行为、现象的原因和理由时,应用探索式提问技巧,如对疾病复发的患者,“您为什么没有按时复诊?”④想让患者明白自己在倾听并理解他的讲述,给患者以鼓励、增强交谈自信心时,应用重复技巧。即教育者将自己的反应加在患者语言之前,对患者语言进行复述,注意移情化,避免机械化,如“我听到您刚才说??”⑤为保证沟通的准确性、得到更多的信息,应用澄清技巧,如“您的意思是??”“我没有全明白您所说的,能否告诉我??”⑥需激发患者的交谈兴趣,鼓励其进一步交流感受和认识时,应用激发技巧。如对小儿、老年患者,多应用表扬的语言,如“宝宝真聪明”、“您记性真好”等等。
(5)不同患者的教育技巧:①与聋哑、气管切开的患者沟通时,应用体语技巧,如招手表示“来这儿”,摇头表示“不”,点头表示“好的”,用笑容表示赞赏、肯定。②与小儿、同性别及老年患者沟通时,应用触摸技巧,以表达爱护、支持之意。③当面对哭泣的患者时,应用沉默技巧,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适当表情、神态给患者以同情和安慰。
(二)知识传授技巧
知识传授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健康知识对患者形成健康行为至关重要。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帮助患者理解、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树立健康的信念。
1.常用技巧。
(1)讲授:又称为解说,指教育者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等向患者阐明概念、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主要技巧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患者教育多用前两种,各有侧重,可结合应用。
(2)阅读指导:教育者指导患者阅读专科教育材料或健康保健书籍、期刊,以扩大知识面,进一步领会、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患者的自学能力。患者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患者自我健康保健和防护。
(3)演示:教育者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使患者获得知识与技能,是一种综合教学的技巧。基本模式为教育者示范操作、配合解说,学习者模仿练习,回示达标和评价;多用于技能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示范动作规范,解说准确,适时重复重要步骤,及时给予称赞及鼓励。
2.辅助技巧。
(1)文字教材:适用于有阅读能力的患者。注意选择内容合适、印刷精良的文字教材提供给患者。
(2)图画教材:主要是挂图、壁报、照片。该教材可引起患者的兴趣,主要用于知识和技能的介绍和解说,适用于老年、小儿患者。
(3)展板教材:制作展板的技巧是标题突出、内容单纯、文字简明、字号够大、编排有趣。
(4)视听教材:主要有录像带、光盘等。患者视觉、听觉并用,教学效果最好。
(三)行为训练技巧
按照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危险行为,训练、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自我护理能力训练:适用于脑卒中、瘫痪、大手术后及外伤恢复期的患者。必须在疾病康复期实施,有些内容不是短期完成的,出院时应给患者做好训练计划。
2.住院适应能力训练:包括饮食、作息、心理、诊疗及护理等适应能力的训练。
3.疾病康复能力训练:包括呼吸、排痰、功能康复、运动康复等。
4.视觉模拟疼痛评估训练,疼痛分级尺及视觉模拟疼痛评估训练方法。
(四)术前访视技巧
1.访视知识概述。术前访视是近年来为减轻手术对患者的心身影响而建立起来的新举措。资料表明,98%的患者需要手术室护士术前探望并指导,美国手术室护理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职责之一;我国也把术前访视制度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术室护士通过术前访视可了解患者术前的心理需求及对手术的认知,客观评价应激能力,有的放矢地实施健康宣教,减少或消除应激源,降低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最佳手术效果。
2.手术患者心理反应特点。
(1)术前焦虑:无论大小手术对患者都是一种应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反应。手术患者焦虑反应特点呈倒“U"形曲线。随着手术的临近,焦虑反应逐渐增强,到手术前一日至手术当日晨达到最高峰,除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失眠外,还会出现应激性生理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不自主震颤。
(2)恐惧情绪:惧怕独自进入手术室在陌生环境接受手术,失去家人的陪伴和照顾,感到孤独无助,害怕手术失败,生命面临威胁。
(3)猜疑心理:手术前多数患者认为医生和家人对自己隐瞒病情,变得敏感多疑,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患者迫切想知道与自己疾病相关的知识,包括手术方法、病变的性质以及预后情况等,护士术前访视为患者询问解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4)抑郁心理:经济负担重、文化程度低、沟通能力差、听力及语言障碍的患者,尤其是病情较重和对手术成功不抱希望的患者,极易产生抑郁心理,感到无望、无助,有犯罪感和自杀倾向,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对手术缺乏信心。
(5)对于手术不可预见性的担忧:肿瘤患者担心癌症转移,肿瘤不能完全切除;器官移植的患者,担心移植失败和排异反应;患者普遍担忧手术和麻醉意外的发生等。这些担忧如不能及时排解,会转化极度的焦虑,使患者悲观厌世,不能面对手术。
3.手术前访视要点。
(1)访视目的与程序。①访视目的:与患者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心理需求及身体准备情况,判断有无影响手术的不利因素,制定个体化术中护理计划,提高患者手术适应能力,减轻术前焦虑和恐惧心理,将其生理、心理准备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②访视程序:手术前一日下午巡回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床旁访视。首先做自我介绍,说明访视目的,与患者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访视前充分了解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诊断、手术名称、麻醉种类、手术台次等,有的放矢地与患者交谈。访视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访视结束,及时整理有价值的资料,与临床护士沟通信息,完善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根据患者的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个体化护理。
(2)访视内容与方法
①术前患者心身状态评估
A.对手术的认识:判断患者对预期的手术有无错误的认知和手术结果的过高期望,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纠正对手术或麻醉的错误认识。
B.对手术的心理反应:判断手术应激反应的方式是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为过度紧张、压抑、悲观、失望,还是盲目乐观、毫无心理准备,并了解引起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应对手术的心态和心理准备。
C.术前准备的落实情况:包括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术前药物的应用、生命体征及患者的营养与血管条件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术前准备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营养状况、血管条件、手术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术中护理计划。注意检查患者有无染指甲、文身、植入物、活动义齿。并检查患者皮肤和肢体活动情况,充分评估术中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术前健康教育内容
A.进一步完善病房护士术前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术准备及术中配合部分。
B.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和恐惧。告诉患者手术是在充分麻醉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大多数手术是安全的而且预后也是令人满意的,良好的心态和平稳的血压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C.向患者介绍手术配合护士及手术室的环境设备;介绍进入手术室的时间、麻醉配合注意事项、手术开始的大约时间;讲解镇痛与麻醉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相互关系;向患者介绍人手术室前要求(如术前禁食、禁水时间;去掉首饰、假牙;勿将现金、手表等贵重物品带入手术室;穿医院配备的病员衣裤);介绍手术及麻醉的体位和术中约束要求;术中输液的部位;讲解术中留置各种管道如引流管、胃管、尿管、气管插管等对康复的影响;训练胸、腹式呼吸、咳嗽、翻身及卧床排尿、排便等;指导患者术中出现特殊情况的自我护理(如恶心、呕吐时做深呼吸等),并讲解以上内容的重要性,以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
(杨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