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优质护理服务实践

三、门诊优质护理服务实践

门诊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需要每一个护理人员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求真务实抓细节,切实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就诊服务。

(一)实行预约诊疗特色服务

1.开展多种方式的预约诊疗服务。为切实解决医院门诊患者看病、挂号、缴费、取药排队长、诊断治疗等候时间长的问题,门诊护理服务在传统现场挂号的基础上,推行电话预约挂号及网上预约挂号服务。实行多种方式的预约诊疗服务,既实现了方便患者及家属候诊愿望,也缓解了医院门诊就诊高峰时的压力。

2.银医通自助终端医疗系统的使用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医疗变革,可自助挂号、缴费、查询、诊间结算、打印报告单等,实现挂号、就诊、检查等一条龙的刷卡服务。这样既简化了就诊流程,又减少了各个环节中患者的等候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二)优化就医流程、创新服务举措

1.增设特殊患者就诊“绿色通道”。在优质护理实践中,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增设就诊“绿色通道”,专门配备巡诊人员为其提供挂号、预约检查、轮椅护送等服务;对危急重症患者来门诊就诊的,立即启用门诊高危患者优先就诊流程,或立即护送到急救科救治。

2.实施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是指最先接收到患者咨询、建议、投诉信息的部门或个人,无论患者所提问题是否属于本部门的工作范围,都必须主动热情地受理,并负责及时处置或告知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实行首问负责制,要求被首问的个人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绝、搪塞患者或拖延处理时间。首问负责制在门诊服务中的施行,切实解决了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很多疑问和难题,提高了门诊患者的满意度。

3.实施变频工作制。变频工作制是将变频工作原理引入到门诊护理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由于门诊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其需求量往往是潮起潮落、不断变化的。要保证既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又不浪费人力,提供服务的人员配置必须随着需求而动态变化。变频工作制正是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在掌握实际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作时间和资源,打破了固定岗位安排,提倡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增强资源配置的协调度和效能。变频工作制强调个人能力与任务、需求量与供给量相匹配,从而达到一种饱和状态。有以下三种模式:

(1)水涨船高模式:是根据工作或需求高峰、低谷的周期性交替变化规律,对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使资源配给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使各岗位人员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人浮于事、忙闲不均的现象。如变频安排分诊护士在7:05上班,挂号窗口护士7:10上班,诊区护士7:20上班,以满足患者就诊需要。待高峰过后护士可转到其他岗位,如预约服务、导诊和巡诊服务等。变频工作制要求根据患者就诊规律来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休假。一年中,在患者就诊量多的月份,不安排长时间的休假和外出;一周中,周一、周二、周三患者最多,一般不安排休假;一天中,上午患者最多,尽量不安排护理人员上午休假。变频工作制的实施,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但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大型医院“三长一短”瓶颈的问题,同时还延长了服务时间,更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2)联动调剂模式:是指在定范围内建立管理网络,通过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建立联动机制,对两个及以上部门或区域的资源,根据实际需求,实现合理调配。如实施门诊患者就诊信息化管理,即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一条龙的刷卡服务就是对该模式的有效应用,既有效节约了资源,又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

(3)落实诊区责任制护理。诊区每名护士负责管理4~5个诊室,负责患者接待、咨询、病情观察、就诊秩序维持、就诊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若遇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的患者,诊区护士要负责对其优先安排就诊和病情动态观察,并实施候诊区健康教育(候诊健康教育、随诊健康教育、离诊健康教育)及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等。必要时启动候诊患者发生紧急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实行诊区责任制护理,要求诊区护士做到“四主动四有、五勤六多”。“四主动四有”:诊区护士主动介绍医院的诊治项目和技术水平,主动导诊分诊服务,主动帮助患者排忧解难,主动征求患者意见;对患者提出的任何疑问,诊区护士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反馈、有效果。“五勤六多”:诊区护士“五勤”指手勤、脚勤、嘴勤、眼勤、耳勤;“六多”指患者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解释、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帮助、多一些忍耐。

“四主动四有、五勤六多”的施行,增进了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理解、支持与促进了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保证诊室“一医一患”的就诊秩序打下基础,提高了诊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门诊是医院的形象窗口,是患者诊断治疗的首要场所。实施门诊优质护理,从细节彰显护理服务的品质。让患者获得高效快捷的诊疗服务,并能在就诊的全过中体验到充满人性关怀的护理服务,让护士深深地感受到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融入了友情,融入了患者的个性化需要。

(杨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