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住院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1)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的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多喂温开水,保证摄入足够水分,以加快毒素排泄和调节体温。咽痛者不宜进食过热、辛辣的食物。

(2)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含有丰富的IgA,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及时添加辅食,指导家长添加辅食的方法。

2.用药指导抗感染治疗,向患儿家属讲解相关抗炎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服用的注意事项。

2.疾病指导:

(1)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2)高热患儿护理。小儿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越差,因中枢神经功能未成熟,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良,尤其早产儿、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肌肉不发达,体温极易波动,但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力较好或反应不多,高热与病情轻重不一定平行。年长儿若高热时全身情况较差,往往反映有较严重疾病发生。

1)患儿盖被不宜过厚,要松解衣服或襁褓,以利散热。

2)降低环境温度,开窗通风,但应避免对流风。也可利用空调控制室温在21~22℃。

3)体温超过38.5℃时根据情况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枕冰袋或在颈部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温水浴等。

A.头部冷敷方法一般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之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B.头部冰枕方法是通过传导散热,可以降温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取冰块用锤子敲碎成小块,放在盆中用水冲去棱角,以免损伤冰袋和导致患儿不适。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压挤冰袋排出袋内空气,夹紧口袋,倒提冰袋检查无漏水后装入布套内,放置于患儿枕部。冰块融化或布套浸湿及时更换,并应观察枕部皮肤有无冻伤。

C.冰敷方法是将装有碎冰块的冰囊至于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行走出,通过传导散热,需及时更换并观察皮肤有无冻伤。

D.温水浴适用于急性起病的高热患儿。水温比体温低2℃~3℃,洗浴时间10~15分钟,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E.乙醇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乙醇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而促进散热的作用,且乙醇在皮肤上蒸发时,可带走的大量的热。乙醇擦浴前置冰袋于患儿枕部。准备25%~35%的乙醇200~300ml,擦浴从颈部一侧开始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臂,从腋下、臂内侧擦至手心,下肢自髋部延腿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延腿内测经腘窝擦至足跟,在大血管行经表浅的部位可反复轻轻擦片刻,以增加降温作用。左右两侧均擦浴后助患儿侧卧擦背部,整个擦浴过程为15~20分钟。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底,这些对刺激敏感的部位。

4)及时更换湿衣服,避免再着凉,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5)采用降温处理后注意观察效果,避免体温骤降,观察有无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脉搏细速、四肢冰冷、大汗、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如出现虚脱表现应予保暖,饮热水,严重者需静脉补液,一般体温降至38.5℃左右即可停止物理降温措施。

6)指导家长观察有无惊厥先兆,当患儿出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兆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处理。惊厥发作时,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扣,以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入气管内引起窒息。及时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或痰液,颈部和背部塞上小毛巾使颈部处于伸展位或将患儿下颌托起,防治意识丧失过程中舌后坠。用消毒纱布包裹好的压舌板或小勺,至于口腔一侧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但牙关紧闭时切勿强行撬开。

7)指导家长对惊厥患儿的应急处理。

8)指导加强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或口泰液清洁口腔,在晨起、进食后、睡前进行,婴幼儿在餐后、睡前饮白开水。

(3)教会家长清除鼻腔分泌物的方法,如分泌物多时,采取头侧位,以保持一侧鼻腔通畅;当分泌物结痂时,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轻轻将结痂拭去,并用少许油类(凡士林等)涂抹鼻翼周围的皮肤,以减轻皮肤疼痛。

(4)指导防治中耳炎的方法,如不要捏住患儿双侧鼻孔用力擤鼻涕,以免鼻咽腔压力增加使炎症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5)介绍观察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如患儿出现哭闹不安。用手抓而,用浆液或脓液流出常提示并发中耳炎;若患儿颈部淋巴结红肿有触痛,提示并发颈淋巴结,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给予处理。

(二)出院健康指导

1.向家长讲解有关护理常识,对患儿的康复十分重要。指导家长对发热患儿督促其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2.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患儿惊厥先兆,以便及早发现及预防惊厥发生,尽可能避免惊厥的诱发因素,及惊厥时应急处理。

3.积极防治营养不良等疾病。

4.加强患儿的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平时加强体格锻炼,提高儿童对气候骤变的适应能力。

5.对气道反应性高的易咳喘的患儿,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粉尘、烟尘,少到花粉丛中,避免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诱发呼吸道感染、哮喘等。

6.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要注意尽量避免在拥挤的场所活动,要注意避免接触吸入性过敏源。

7.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夏季应经常清洗空调的过滤网,减少病菌进入,注意鼻咽部通畅和口腔清洁。

(曹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