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指导

十四、周围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指导

(一)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健康教育指导

住院健康指导

1.疾病指导及术前宣教

(1)饮食指导:术前进普通饮食,增加高蛋白饮食,如肉、奶、蛋,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2)疾病相关知识指导:

1)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指导患者行走时使用弹性绷带或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穿弹力袜时抬高患肢,排空曲张静脉内的血液后再穿,注意弹力袜的薄厚、压力及长短应符合患者的腿部情况。弹力绷带应自下而上包扎,包扎不应妨碍关节活动,并注意保持合适的松紧度,已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和保持足部正常皮肤温度为宜。

2)维持良好姿势:坐时双膝勿交叉过久,以免压迫、影响腘窝静脉回流。卧床时抬高患肢30°~40°,以利静脉回流。

3)避免引起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的因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长时间站立,肥胖者应有计划地减轻体重。

4)保护患肢,避免外伤引起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3)术前皮肤准备指导:为避免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小腿溃疡者,局部应换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抬高患肢,感染控制后要保持皮肤清洁。

2.术后宣教

(1)体位、活动指导:

1)嘱患者术后6小时内低枕平卧位,预防因麻醉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等不适,如有恶心、呕吐,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误吸入气管。

2)卧床休息,患肢下垫一软枕,抬高30°,促进静脉回流。

3)早期活动: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做足背伸屈和旋转运动,以利于静脉回流,术后24小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以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伤口观察指导

1)告知患者及家属应观察手术切口,如有无切口或皮下渗血,局部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告知其观察远端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的意义。应用弹性绷带要保持合适的松紧度,说明弹性绷带一般需维持两周方可拆除。

(3)预防并发症指导:如发现有局部出血、感染和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表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出院健康指导

1.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1~2个月,晚上睡觉时将患肢抬高20°~30°。

2.为维持下肢血运,平时应注意体位,勿长时间站立或坐位,以防静脉回流障碍时发生足背、足趾水肿和细动脉闭塞。

3.术后半年到1年内可能有下肢酸痛或麻木感。

4.患者绝对禁烟,但可少量饮酒,促进血管扩张。坚持适量运动,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5.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减药。

6.定期到门诊复查,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二)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指导

住院健康指导

1.疾病指导及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成功病例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其次,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采用心理疏导等方法,消除患者不良心理。

(2)体位、活动指导: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热敷、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3)饮食指导: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保持排便通畅、尽量避免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力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用药指导:

1)尿激酶首选用于溶栓治疗。溶栓及抗凝治疗过程中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下出血,鼻、牙龈出血。

2)硫酸镁溶液给患肢局部湿外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

(5)缓解疼痛:

1)观察与记录: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和水肿。

3)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4)非药物治疗措施: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等。

(6)并发症护理指导:指导患者掌握肺栓塞征象: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出汗、烦躁不安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平卧,头低足高位,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并报告医护人员,即刻给予高流量氧吸入,4~6L/min。

2.术后宣教

(1)体位、活动指导:术后抬高患肢30°,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2)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软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3)病情观察指导: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下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变化。注意观察手术位有无出血、渗血和血肿形成。

(4)皮肤指导:告知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应协助其定时床上翻身,以预防压疮。

出院健康指导

1.进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参加适当运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而影响静脉回流。

3.保护静脉。长期静脉输液者,应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4.出院后应按时服药,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5.定期复查。发现异常情况,如腿部肿胀疼痛,应及时就医。

6.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健康教育指导血

住院健康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反复的精神刺激和长期的精神紧张可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而加重肢体供血不足。患者由于剧烈的疼痛,长期疾病的折磨和对致残的担心,加上经济上不堪负担,精神压力很大,影响治疗和康复。护理人员应热情耐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精神类型和思想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人生观和典型病例的教育,培养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和毅力,语言上采取鼓励、安慰、劝诫、暗示等方法。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解除顾虑,克服急躁情绪,自觉地遵守医护人员的指导,接受各种治疗护理。

(2)饮食护理:食物要选择富于营养,含有足够的热能、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也要注意清淡适口,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多食蔬菜、水果类食物。

(3)用药指导: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前列腺素E1(PGE1),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肢血供,对缓解静息痛有一定效果。

(4)疾病相关指导:

1)抬高患肢,注意观察末梢循环:肢体发凉、腹胀、疼痛是脉管炎的常见症状,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缓解上述症状,指导患者经常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和动脉搏动情况,了解患肢的末梢循环有无改善。

2)保护患肢:寒冷与潮湿的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也是本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寒冷会使血管痉挛,使肢体营养障碍加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本身肢体供血不足,当遇到外伤、感染时可导致肢体坏疽、溃疡的发生,因此,肢体保护至关重要。

3)肢体保暖:适当的保暖有利于病情恢复,温度过低则血管收缩,加重肢体缺血,温度过高,局部组织耗氧增加,加重病变发展。寒冷季节可穿棉袜、棉鞋,不穿太紧的鞋袜,增加棉被、提高房间温度等措施来保暖,但一定要嘱患者不可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给患肢直接加温。避免患肢直接暴露于寒冷中和直接浸泡于冷水或热水中。

4)避免足部损伤与感染:脉管炎患者一旦发生外伤,即便是很小伤口,也极易发生感染且不易愈合。因此要嘱患者平时多加小心,切勿赤脚走路,避免外伤,经常用温水洗脚,勤换鞋袜,勤剪趾甲;鞋子应大小合适,不穿高跟鞋、过小鞋,以免受压损伤;剪趾甲前应先洗净双脚,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修剪,趾甲剪得不可过短,切不可自行剪除鸡眼和胼胝,以免误伤而感染。

5)绝对戒烟: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

(5)特殊检查指导:血管造影术后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必要时可给予补液。指导患者记录24小时的尿量。

2.术后宣教

(1)体位指导: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应取平卧位,穿刺点加压包扎24小时,患肢制动24小时,患侧髋关节伸直、避免弯曲,以免降低加压包扎的效果。静脉手术后抬高患肢30°,制动1周;动脉手术后患肢平放、制动2周。自体血管移植术后愈合较好者,卧床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患者卧床制动期间应做足部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病情观察指导:

1)指导患者及家属观察切口敷料、穿刺点渗血或血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告知患者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双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及感觉的方法及意义。若动脉搏动消失、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感觉麻木、提示有动脉栓塞;若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肿胀、皮肤颜色发紫、皮肤温度降低,可能为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继发性血栓形成,应紧急通知医师采取治疗措施。

(3)切口护理指导:“见外科手术患者常规健康教育”。

(4)肢体功能锻炼:适度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鼓励患者步行,以不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为度。注意患肢不可抬得过高,落地时用力不可过猛。

(5)患肢运动操: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维持2~3分钟;患者坐起,两腿自然下垂于床沿2~5分钟,进行足背曲、跖屈和旋转运动;患肢放平休息2分钟。如此重复连续5次,每日数次。注意当腿部溃疡或坏疽时禁忌运动,因运动可增加组织耗氧;当动脉或静脉内有血栓时也禁忌运动,因运动可使血栓脱落而造成栓塞。

出院健康指导

1.术区切口有红肿、渗出,及时复诊。

2.劝告患者坚持戒烟。

3.体位。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站或坐)不变,以免影响血循环,坐时应避免将一腿搁在另一腿膝盖上,以防腘动、静脉受压和血流受阻。

4.保护患肢:勿赤足行走,避免外伤;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寒,鞋子必须合适,不穿高跟鞋,穿棉袜子,勤换袜子,预防真菌感染。

5.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局部症状。

6.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曹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