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一、总论

(一)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咳痰

适用于神智清醒能咳嗽的患者。

1.指导患者深呼吸和咳嗽,通过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可帮助维持气道的通畅,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指导患者定期(如每2~4小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腹式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然后进行咳嗽(即咳嗽应在深呼吸后进行),这样可使分泌物从远端移向大气道随咳嗽排出。

2.指导患者学会有效的咳嗽,控制无效咳嗽,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结合适当的体位向患者介绍和示范如何进行有效咳嗽。患者一般采取坐位,身体稍前倾,双臂可支撑在膝上,以放松腹部肌肉利于其收缩。然后指导患者以腹式呼吸深吸气,屏气3-5秒后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运用腹肌的有力收缩将痰液咳出。

(二)气道湿化

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

雾化吸入疗法是利用氧或压缩空气的高速气流形成的虹吸作用,使药液被高速气流吹成雾状,通过喷气管口吸入呼吸道,以进行呼吸道湿化或药物吸入的治疗方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护士要指导患者学会雾化吸入的方法,用口深吸气,用鼻呼气,保证药液进入呼吸道而起到湿化和治疗作用。

(三)胸部叩击

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的患者。

胸部叩击法: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部位,患者侧卧位,叩击者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每次叩击5~15分钟,在餐后2小时或餐前30分钟完成。叩击时力度适中,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

(四)体位引流

适用于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等痰液较多的患者。根据不同部位的病变做体位引流,原则是使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如下叶支气管扩张应采用头低脚高、俯卧位的姿势;引流时间每次为15分钟,每日1~2次(清晨、晚餐前、入睡前)做体位引流;若有两个以上炎性部位,一般先以痰液较多的部位开始,然后进行另一个部位;引流应在饭前进行,应协助拍背。该方法要在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

(五)呼吸机功能锻炼

1.缩唇呼吸

闭口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像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缩唇程度由患者自行调整,勿过大过小。其作用是借以提高支气管内压,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陷闭,以利肺泡气排出。

2.腹式呼吸

可采用卧、坐、立位练习,以吸鼓呼缩的方式,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腹部,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稍用力压腹部,腹部尽量回缩,吸气时则对抗手的压力将腹部鼓起,同时要注意吸气时要用鼻吸气,呼气时则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长1~2倍。初始5分/次,渐增加至10~15分/次,2~3次/日。

3.呼吸体操

其步骤如下:(1)平静呼吸。(2)立位吸气,前倾呼气。(3)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5)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6)抱头吸气、转体呼气。(7)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8)腹式缩唇呼吸。(9)平静呼吸。

研究表明,全身性呼吸体操可使患者的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高峰流速等主要肺功能指标明显提高,而且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杨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