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健康教育指导

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健康教育指导

住院健康指导

(一)疾病指导及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对因知识缺乏引起焦虑的患者,重点满足其获取知识的心理需要,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列举成功病例鼓励患者坚持,必要时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并告知患者恐惧、紧张的心理长期得不到缓解,可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加大治疗难度。

2.饮食指导。一般患者手术前可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进食应少而精,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蛋,鱼等,辅以含维生素的水果,以及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维持少食多餐,主食以软饭、面类为好。怀疑胃、十二指肠损伤、出血、溃疡、完全性幽门梗阻者,告知因病情需要必须禁食、禁水,行胃肠减压,由静脉输入人体必需的营养和水份,不可随意进食。对糖尿病者告知为预防手术并发症,手术前严格控制饮食,并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术前一日进流质饮食。

3.用药指导见“内科系统疾病”。

4.术前适应训练。指导患者术前练习床上排便,以及咳嗽、呼吸训练。

5.呼吸道准备指导。见“术前常规健康指导”。

6.胃肠道准备指导。目的是预防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消化道手术中的污染,减少胃肠道内的积气和积液。①禁食禁饮,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②术前晚常规给予甘油灌肠剂洗肠。③放置胃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指导患者深呼吸及做吞咽动作。

(二)术后宣教

1.体位、活动指导

(1)术后先取平卧位,待麻醉作用消失,血压平稳后改为半卧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半卧位可减轻切口疼痛,利于呼吸及腹腔引流,指导家属协助患者保持卧位和带管道更换体位。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一次。

(2)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说明适当活动可促进胃肠蠕动的恢复,防止发生腹胀,鼓励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指导在床上使用便器。

(3)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活动量根据个体差异而定,指导家属做好安全防护。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促进呼吸和血液循环,减少术后并发症。除年老体弱或病情较重者,一般术后第1日可协助患者坐起并做轻微的床上活动,第2日下地,床边活动,第3日可在室内活动。活动量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定。

2.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饮食形态的恢复步骤由麻醉方法、手术的种类、患者的反应来决定。

(1)胃肠道手术后带有胃肠减压者,术后24~72小时禁食、禁水,经静脉补充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

(2)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试行进食。拔除胃管当天可少量饮水或米汤,第2天进半量流质饮食,第3天进全量流质饮食,若进食后无腹胀、腹痛等不适,第4日可进半流质饮食,以稀饭为好,第10~14日可进软食。

(3)少食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忌食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注意少量多餐,开始时每日5~6餐,以后逐渐减少进餐次数并增加每次进餐量,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3.留置引流管指导见“术后引流管护理指导”。

4.疼痛指导。见“术后常见不适的宣教”。

5.并发症观察指导向患者讲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特别是进食后易发生倾倒综合征和低血糖反应等。嘱患者应少食多餐,避免过甜、过咸、过浓的流质饮食,宜进低糖、高蛋白饮食。进餐时限制饮水,进餐后平卧10~20分钟。多数患者在术后半年到一年内能逐渐自愈,极少数症状严重而持久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指导加强术后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重点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现象,腹腔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及性质,胃肠减压和静脉输液是否正常,如出现单位时间内引流量增多,色、性质发生变化或突发腹部剧烈疼痛,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出院健康指导

1.向患者说明精神因素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做到心情舒畅,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

2.饮食要有规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一年内胃内容物受限,应少量多餐,每天5~6餐,进食营养丰富的饮食,以后逐步过渡至均衡饮食。饮食应定时定量,少食腌、熏食品,避免过冷、过烫、过辣及油煎炸食品。

3.嘱患者出院后活动要循序渐进,劳逸结合。术后1个月内以生活自理的轻微活动为主,2个月可参加轻便劳动,3个月可逐渐适应正常工作

4.讲解手术后期并发症的表现和防治方法

(1)碱性反流性食管炎:多发生在术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剑突下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加重,制酸剂无效,呕吐物有胆汁,吐后疼痛不减轻;体重减轻或贫血。症状轻者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2)吻合口溃疡: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主要症状为溃疡病症状重现,可有消化道出血。

(3)营养性并发症:常见有营养不良、贫血、腹泻等。应注意调节饮食,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和治疗。

(4)残胃癌:指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发生在残胃的原发癌。多发生在术后20~25年,与胃内低酸、胆汁反流及肠道细菌逆流入残胃引起萎缩性胃炎有关。

5.要求患者定期复查,有病情变化,随时复诊。

(曹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