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疾病患者健康教育
(一)跟腱断裂健康教育指导
住院健康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患者多为青壮年,突然受伤心理压力极大,要求质量的心情迫切,但担心手术能否成功,对预后存在顾虑。应尽快帮助患者提高对伤病的认识,向患者讲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术后康复时间、程度及术后效果,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患足皮肤护理指导:告知患者患足的护理是预防跟腱术后感染的关键,强调皮肤清洁、防止损伤。如患者有足癣,可于温水洗脚擦干后,遵医嘱涂抹药液,如皮肤出现疖肿、抓伤或体温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停止手术。
(3)拐杖使用指导:防止术后跟腱再断裂,术前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拐杖的方法。使用拐杖时一定要精神集中,眼睛向前方看不能低头,保持两拐与健肢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种位置最安全可靠。地面有水不要行走,以免滑倒。持拐杖走路时要穿轻便合适的鞋。两拐的宽度要略宽于双肩。拐的高度距腋窝10cm,双上肢用力撑拐,不要腋部支撑,避免腋下受压,损伤臂丛神经。
(4)术前准备指导:为避免术后发生尿潴留及便秘,术前教会患者使用便器的方法,并教会其促进排尿的方法。
2.术后宣教
(1)体位指导:告知患者术后采用仰卧位,长腿石膏后托固定患肢屈膝45°踝跖屈位30°,以使腓肠肌及跟腱处于松弛状态,保证跟腱的愈合。抬高患肢3~5天,患膝下垫一软枕,高度应高于心脏20cm,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2)肢端血运观察指导:向患者讲解观察患肢血运的意义及方法,应注意观察患肢肿胀情况、神经感觉,皮肤温度、颜色和末梢循环的充盈度及止血带处的皮肤情况,如上述内容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3)并发症护理指导
1)术后跟腱再次断裂:告知患者发生跟腱再次断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未注意拄拐要点,发生意外摔伤。应向患者强调正确使用拐杖,避免滑脱是防止意外再断裂的重要环节。二是未按康复计划执行过早脱拐行走,引起踝关节扭伤,或3个月内即跑跳。引起跟腱再断裂。因此,告知患者术后石膏固定时间不少于6周,术后恢复弹跳运动时间不宜过早,8周后才可逐渐脱拐行走,3个月内走路时要精神集中,千万不要引起踝关节扭伤。
2)感染:告知患者由于此处皮肤弹性及血液循环差、皱褶多、无皮下脂肪等弱点,所以较易发生感染,感染发生时间多为术后10~30天,告知患者如出现局部不适、红肿、渗出等感染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嘱其减轻心理负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4)功能锻炼
1)术后麻醉消退后,即指导患者活动足趾、跖趾关节,以利血液和淋巴回流。
2)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在床上进行双上肢和健侧下肢的功能练习,进行患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静态收缩和放松锻炼,3次/天,30分钟/次,注意不要进行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动态锻炼。
3)术后3天可扶拐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
4)术后2周伤口拆线,更换长腿管型石膏,固定患肢于屈膝45°、踝跖屈位30°,同时继续石膏固定允许范围内的功能锻炼。
5)术后第3~4周更换石膏,开始膝关节屈伸活动,可扶拐下地。
6)满6周时去除石膏,鞋内垫后跟与健侧高度相同,持拐着地行走,可部分承重。后跟高度在2.5~3cm。最佳材料是踩实的硬纸板10余层,随着踝关节背屈范围的改善,逐渐减轻高度,每2~3天去一层,直至完全去除。术后8周开始提踵练习,逐步脱落拐杖。
7)3个月后可以开始有慢走过渡至快走练习,但是不能做大跳运动,如玩保龄球等,防止意外摔倒发生再断裂。
8)康复中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快走—慢跑—快跑—跳。
9)快跑练习的同时可以进行提踵练习以增强肌力,由双脚提踵逐渐过渡到单脚提踵,6个月后可以逐渐恢复专业训练。
出院健康指导
1.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注意预防感染、跟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告知患者术后6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
2.向患者讲述石膏绷带固定到的目的,使其增加对固定治疗的重视。遵医嘱继续长管型石膏固定于踝跖屈30°,屈膝45° 3周,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断裂。
3.向患者讲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能遵医嘱进行。
4.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如有不适随时就诊,并定期复查。
(张文彦)
(二)踝关节损伤健康教育指导
住院健康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患者受伤后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易产生焦虑,应在全面掌握病情的情况下,向患者说明伤情,可能的治疗方法、病程及预后。
(2)饮食指导:告知患者术前可进食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以增进营养。
2.术后宣教
(1)体位指导:嘱患者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静脉、淋巴回流,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2)肢端血运观察指导:告知患者观察石膏固定肢体远端血运的意义。嘱其如患肢出现苍白、厥冷、发绀、疼痛持续剧烈、感觉麻木或减退时,均应及时通知医师做妥善处理。告知患者注意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并嘱患者不可随意将物品伸至石膏内抓痒,以免损伤皮肤。
(3)并发症护理指导:告知患者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出现局部疼痛加重、局部红肿热等情况,可考虑感染,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易消化食物,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4)功能锻炼:
1)术后当天患者用“U”形石膏固定,将踝关节固定在90°功能位并轻度外翻位,以保护上提拉紧的外踝韧带。患肢足趾要不时地做背伸和跖屈运动。切记仅活动脚趾,不要进行手术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动作。
2)术后第2天,开始下地活动,仍要鼓励患者做足趾的背伸和跖屈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及放松练习和直腿抬高练习。
3)4~6周后除去石膏,进行恢复踝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同时加强腓骨长短肌、胫前后及小腿三头肌的力量练习,如站位蹲起、提踵及前足高站提踵以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再损伤。应注意活动时必须佩带护踝,一般2~3个月可参加正规体育训练。
出院健康指导
1.生活规律,心情舒畅,保证睡眠。
2.出院后根据情况每天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活动量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3.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4.1个月后复查。
(张文彦)
(三)踝关节骨折健康教育指导
住院健康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饮食指导同“髌骨骨折”。
(2)功能锻炼指导: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做小腿肌肉活动及足趾屈伸活动,3~4周后可做踝关节屈伸活动;去除外固定后,加强踝关节功能锻炼并逐渐负重行走。
(3)术前准备指导: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卧位,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cm,以消除水肿。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前,应在骨突处衬棉垫,防止踝部发生溃疡。教会患者正确的翻身法,以免引起其他损失,指导化妆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及肢体功能锻炼。
2.术后宣教
(1)体位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腰麻术后6小时去枕平卧,以免发生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减低的症状,6小时后卧床休息。术后应置患肢于功能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15~20cm,促进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定时自行抬足跟、抬臀、活动踝关节、足趾,做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
(2)饮食指导:同“髌骨骨折“。
(3)疼痛护理指导:患肢受伤后即感到疼痛,告知患者疼痛时可应用止痛药物,再行手法复位,一般术后第1日疼痛明显,第2日开始逐渐减轻,3日后基本无明显痛感。
(4)功能锻炼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麻醉消退后,即对肿胀足背进行按摩,并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足趾、踝背伸和膝关节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功能恢复,但应限制踝关节跖屈,以免影响骨折处稳定。双踝骨折从第2周开始,加大踝关节自主活动范围,并辅以被动活动。被动活动时,只能做背伸及跖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以免导致骨折不愈合;2周后可扶拐下地轻负重步行;三踝骨折对上述活动步骤可稍晚1周,以预防踝关节僵硬。对于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或有明显关节面骨折者,应进行不负重练习,通常3个月以后进行负重练习。
出院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进食营养丰富、富含钙质的食物,促进骨折的愈合。
2.嘱患者禁止吸烟,以免导致骨折不愈合。
3.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劳逸适度。
4.对因踝部存在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每日到户外晒太阳1小时或补充鱼肝油滴剂或维生素D奶、酸奶,以促进钙的吸收。
5.向患者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足趾,自我练习踝背伸蹬腿和踝背伸膝关节屈曲。抬举等活动。
6.指导患者如关节有僵硬或疼痛,在锻炼的基础上可辅以按摩及理疗,定期摄X线片检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确定取出内固定时间。
(张文彦)
(四)
外翻健康教育指导
住院健康指导
1.术前宣教
(1)心理指导:因为要接受手术,术前患者常有紧张不安的心理,担心手术、麻醉发生意外,但系愈后情况,应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
外翻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创伤小,康复快,治愈率高,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使其对接受手术充满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治疗护理。
(2)饮食指导:告知患者进食高钙食品,以保证骨质代谢的正常需要,如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必要时补充钙剂。指导患者适当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避免食物中过高的蛋白质促进钙的排出。适当增加多种维生素摄入,如维生素A、B、B12、C、D等。嘱超重者控制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重。
(3)术前准备指导:应指导患者重点需做好皮肤准备。入院后嘱患者温水泡脚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并用肥皂清洗,剪去趾甲,如出现足癣时,需使用药物加以控制,注意保持患足趾间隙的干燥。向患者说明术前1日需常规备皮并消毒包扎,备皮范围上至膝关节,下至趾间,向患者讲解术前晚保持良好睡眠的意义,指导患者放松训练,安静入睡。
2.术后宣教
(1)体位指导:告知患者术后取舒适卧位,用软枕抬高患足超过心脏水平15~20cm,以利于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2)饮食指导:全麻及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麻醉清醒后可进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食、普食,饮食以高钙、适量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宜,若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必要时补充钙剂。
(3)病情观察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趾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情况以及患足肿胀、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4)疼痛护理指导:告知患者手术后伤口会出现疼痛,一般可以忍受,在术后应用冰袋局部冷敷12~24小时可减轻疼痛,如疼痛剧烈可通知医护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理。
(5)功能锻炼指导:告知患者术后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1)手术后即可穿前足免负重鞋下地行走,行走时应以足跟负重为主。向患者说明由于足趾包扎固定,尚不能进行足趾锻炼。可行踝摆动练习,使踝关节伸屈活动,以活动踝关节及牵拉小腿肌肉。每天4~5次,每次2~3分钟。
2)伤口拆线后功能锻炼:告知患者一般术后3天行伤口换药,2周伤口拆线。拆线2~3天后可洗浴患足,并可轻轻伸屈活动足趾。但仍需用胶布或绷带维持足趾于伸直位置。
3)术后一月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将一块毛巾或布放在地面上,用足趾反复夹取,每天重复2~3次;将足趾抵于地面,足跟抬起,使足趾背伸,持续5秒,然后将足趾背侧抵于地面,持续5秒,每天做2~3次;将一橡皮带系成圈套在两足趾上,轻轻向外牵拉并维持5秒,重复10次,每天2~3次;将以橡皮圈套在5个足趾上,尽力使足趾向外分开并维持此位置5秒,重复10次,每天2~3次;告知患者用布、橡胶或软木做成四个圆柱体,分别置于各趾之间,然后用手向内挤压,重复10次,每天做2~3次;将20个小玻璃球放在地上,用足趾一个一个去夹取,再放在一小碗内,每天做2~3次。
出院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锻炼,尽量避免长期卧床休息。
2.嘱患者避免长时间穿尖头高跟皮鞋,平日穿鞋应尽量选用前部较宽的鞋,尤其是在运动或需长距离行走的时候。
3.告知患者术后两个月内
趾不要踢碰硬物,防止
趾畸形。
4.嘱患者术后三天来院复查,两周拆除绷带,
趾与第二趾中间应用纱布块固定45~60天。
(张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