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住院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1)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本病,协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2)指导合理搭配患儿的饮食。告知家长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动物血、肉类、鱼类、肝脏及豆制品;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肉类可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肠出血。

(3)因为母乳中铁的吸收率较高,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动物的肝、肾、血、瘦肉及蛋黄、黄豆、紫菜、木耳、绿色蔬菜等。人工喂养的儿童需要及时添加含铁或铁强化食品,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提早(约2月龄)给予铁剂。

2.用药指导

(1)口服铁剂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可引起食欲下降、胃肠不适,故应小剂量服用,逐渐增加至全量,在两餐之间服用。

(2)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肉类可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品同食。

(3)服用铁剂牙齿可被染黑,可用吸管服药或服药后漱口,同时粪便颜色可呈黑色,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4)注射铁剂时,要深部肌肉注射,以防铁剂渗入皮下组织,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皮肤着色或局部炎症。应每次更换注射部位,以利吸收,减轻疼痛,避免形成硬结或局部组织坏死。

(5)注射右旋糖酐铁可引起头痛、面色潮红、关节痛、荨麻疹,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后应注意观察1小时,警惕过敏现象的发生。

(6)一般用药3~4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临床症状随之好转,说明铁剂治疗有效。但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2个月,以增加铁储备。

3.疾病指导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根据患儿贫血程度和活动耐力情况,制定患儿休息、活动强度和时间,并随时进行调整。

1)轻、中度贫血: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安排患儿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剧烈活动时,注意观察有无头晕、目眩、疲乏的症状,适当安排休息,限制危险性较大的活动,防止发生意外。

2)对易烦躁、激动的患儿,应耐心陪伴、看护。

3)对严重贫血患儿,应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协助患儿日常生活,观察有无心悸、气喘、呼吸困难、缺氧、发绀等症状。

(2)指导正确应用铁剂,观察疗效与副作用。告知家长小儿每日需铁量,让家长掌握服用铁剂的正确剂量和疗程。

(3)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饮食,协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4)教会家长如何预防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注意个人卫生,指导孩子学会正确洗手方法,保持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保持排便通畅。

(二)出院健康指导

1.向家长及患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2.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患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可以适当选用鸡蛋黄、瘦肉末、蔬菜汁、水果汁、蔬菜泥、猪肝泥等,可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及时纠正患儿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3.贫血纠正后,仍要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4.告诉家长因此病导致智力低下、成绩下降者,应加强教育与训练,减轻自卑心理。

5.指导家长预防感染,根据患儿活动能力,安排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