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更新版。后者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经多次印刷后由笔者收回版权;现纳入“南艺舞学丛书”,并更名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交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实际上,该书作为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时就叫《教程》,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时,根据责任编辑牛抒真的建议改为《概论》。彼时,出版学术著作十分不易。即便笔者申明不取分文稿酬,牛抒真也好不容易才说服出版社力推这样一部学术著作。前几年,北京舞蹈学院让各专业自推一部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舞蹈学专业推出的便是《概论》。当舞蹈学专业的硕士教育在许多高校铺开之际,《概论》成为大多数高校的必修课程,这使得《概论》多次“印刷”并多次售罄。当人民音乐出版社与笔者的版权协议到期(中间也延过一次),笔者因考虑需要做重大调整而拒绝了续签。据不少院校告诉我,现在课程用书都只能在网上购该书的复印本——因为已无正版书可售。

《概论》由四编构成:第一编“中国古代乐舞思想”;第二编“中国当代舞蹈思想”;第三编“外国舞蹈美学思想”;第四编“外国舞蹈艺术思想”。鉴于“南艺舞学丛书”教材的统筹安排,《概论》中的“中国古代乐舞思想”部分抽出,纳入《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一书中,作为“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中的深修教材;《概论》中“中国当代舞蹈思想”的部分章节,涉及叶宁、王萍、唐满城、孙颖、傅兆先等学者的舞蹈思想,因主要论及的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被抽出后纳入《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综论》一书中——该书是舞蹈表演专业(中国古典舞方向)的理论课程教材。《概论》恢复初名《教程》后,做了大量的增补并调整了全书的结构。“增补”是在《概论》发行近二十年后,充实并提升其学术含量;“调整”则是方便不同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和不同专业(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的授课选择。

目前的《教程》由六编构成:前三编“外国舞蹈美学思想”“外国舞剧创作思想”和“外国舞蹈创作思想”,内容是《概论》第三编、第四编两编内容的结构调整,是从清晰教学思路来考虑的——舞蹈编导专业可以无需必修《外国舞蹈美学思想》。在“舞蹈美学思想”这一编中,恩斯特·格罗塞(第一单元)和库尔特·萨克斯(第二单元)属于“舞蹈人类学”视阈中的“舞蹈美学”,它们不同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视阈中的“舞蹈美学”(第五单元),也不同于苏珊·朗格的“符号论哲学”视阈中的“舞蹈美学”(第六单元);一同放在这一编的鲁道夫·冯·拉班(第三单元)和恩斯特·贡布里希(第四单元),则分别属于“动作分析”和“图像分析”的舞蹈美学。这些单元的内在差异较大,但均可认为是“舞蹈本体”的美学——美学理论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涵括力和包容性。

在“外国舞剧创作思想”这一编,增加了笔者近期系统梳理的一个单元,即“苏联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这一单元将本编的前五个单元予以贯通,并让读者看到了其中的关联;其中还提及了在《教程》中并未展开的巴兰钦、扎哈罗夫在苏联时期舞剧学理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前三编还需要提及的是,《教程》第一编对于库尔特·萨克斯舞蹈美学思想的研究,所参阅书籍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世界舞蹈史》(库尔特·萨克斯著,郭明达译),与该社2014年出版的该书版本完全不同,我们还保持着对原先版本的引用标注。同样,《教程》第三编对于约翰·马丁舞蹈创作思想的研究,写作时由约翰·马丁著、欧建平译的《舞蹈概论》尚未出版(该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并且,我们的研究材料从各种学术期刊收集,内容已不限于该书,故也保持原先的引用标注。

原先《概论》中的第二编“中国当代舞蹈思想”,现分为两编——“中国舞蹈创作思想”和“中国舞蹈美学思想”。这当然首先也是为了方便教学。“中国舞蹈美学思想”和此前的“外国舞蹈美学思想”主要是面向舞蹈学专业的(包括本科、硕士)。这两编中,增补的内容比较多。在“中国舞蹈美学思想”一编中,增补了杨少莆和赵大鸣的舞蹈美学思想,还放入了笔者三十五年前关于吴晓邦舞蹈美学思想的一篇旧作。在“中国舞蹈创作思想”一编中,李承祥、舒巧、肖苏华、王玫这四个单元的舞蹈创作思想全为本次增补;使本编在整体上成为大大区别于《概论》的部分。在本编第七单元的“散论”中,有关王世琦、张毅、应萼定的舞蹈创作思想也是《教程》增补的。这里需说明的是,“中国舞蹈美学思想”一编中,资华筠、隆荫培、胡尔岩的舞蹈美学思想研究,当时均已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发表;现资华筠、王宁著《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资华筠著《中国舞蹈生态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出版)、《舞蹈奥秘探求——隆荫培舞蹈艺术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胡尔岩舞评舞论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胡尔岩著《舞蹈创作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出版)等著作或修订、或结集出版,但并不影响笔者原先的研究结论。将各位学者后来的学术著作述列于此,可供深研者进一步参考。

《教程》第六编“舞蹈美学思想的我思我见”完全是此次增补的。第一单元“从古典精神到现实主义”,是笔者追随吴晓邦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9月—1988年6月)时的学位论文,是在梳理中国乐舞思想历史轨迹基础上,对舞蹈思想时代走向的描述。顺便指出,原先《概论》第一编《中国古代乐舞思想》部分,正是为学位论文写作所做的相关资料梳理。第二单元《新时期舞蹈美学思想探究》,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舞蹈美学热”的一个梳理;因为当时的“舞蹈美学热”由王元麟《论舞蹈与生活的美学反映关系》燃爆,故笔者也必然对其加以“兼论”。此文写出后,因篇幅较长,且笔者又是初涉舞蹈论坛的新手,舞界刊物均予以退稿。后在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慧眼识察下,推荐至《美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刊发。第三单元“舞蹈艺术美论纲”、第四单元“走向科学的舞蹈审美研究”和第五单元“科学的舞蹈批评呼唤“舞蹈价值学”的建构”,均是笔者在不同时期对建构舞蹈美学、舞蹈形态学和舞蹈价值学的理论构想;只是笔者对舞蹈学学科的研学一直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努力中,无法做到如某些才俊单刀直入、平地高楼般迅速弄出个“体系”(当年李泽厚先生就告诫青年学子莫动辄如此),收录于此算是“立此存照”。作为《教程》最后一个单元的“古代舞蹈史与民族舞蹈学研究的联通共洽”,是卿青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工作后,邀我参加“重返舞蹈史”学术论坛的一个讲座;以此题目开讲是基于自己多年来对中国古代舞蹈史相关专题研究的心得,有兴趣者可以去看看收入“南艺舞学丛书”的《中国舞蹈的原始发生与历史建构》,就能知道这“心得”是来自研究“实践”的,属于“中国古代舞蹈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构想”。

最后想在“绪论”中说一句的是,《教程》所撰中外各家“思想”,均是方家的实战心得,当然也会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无论是创作实践、批评实践,还是史论研究的实践。

写于2021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