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没有确定的“动的模式”——江口隆哉的舞剧创作思想
——江口隆哉的舞剧创作思想
江口隆哉是日本著名现代派舞蹈家,曾从师于德国表现派舞蹈家玛丽·魏格曼。我国新舞蹈运动的创始人吴晓邦则从师于江口隆哉。江口隆哉的舞蹈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舞蹈创作法》一书(金秋译,《舞蹈》1986年第5、6、7、8、9、10、11期)。该书共由六章组成,分为《概论》《作品的创作基石》《作品的构成》《表现运动》《空间构成》和《时间构成》。江口隆哉指出:“通常所谓的‘舞蹈’,是指一定的‘动作方式’或‘动的模式’。实际上,在现代舞诞生以前的一切舞蹈都能够这样去定义……现代舞没有确定的‘动的模式’,也没有一定的作品结构的存在方式,并且,也不在一个确定的方向决定作品的气氛和色彩。因此,它不把在某一作品中使用过的动作作为‘动的模式’向下一个时代传授,也不把某部作品的结构存在方式向后代流传。这样它才不会具有‘古典舞蹈’的性质……现代舞以我们生活的时代为境界。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个性解放有了觉醒。从个性觉醒、个性自由的原则来说,就不能接受封闭个性的‘动的模式’的千篇一律的创作方式……现代舞不去创造固定的‘动的模式’,在具体作品的创作中,只创造对该作品而言是必需的‘表现动作’……现代舞不仅不固定‘动的模式’,而且每个现代舞蹈家也不固定自己的‘表现动作’……现代舞是讨厌类型化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江口隆哉谈及了现代舞的创作,他说:“创作舞蹈作品只有两大工作:一是创造动作。它决定于‘表现动作’,这是根据空间构成和时间构成来进行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外观形象。另一个工作是塑造外观形象以前的内心活动……我称之为‘作品的创作基石’——这一工作的第—阶段是‘心理的欲求’通过‘动机’(指使作品主题得以确立的引发物)而发动起来。形成归纳了的精神内容并使‘主题’得到确立;第二阶段是捕捉‘对象’,使观察力和想象力发挥作用……选择人物为对象进行观察的时候,按以下项目来进行:(一)形态的特征;(二)动作的特征;(三)性格的特征;(四)环境的特征;(五)心境的特征……从‘作品的创作基石’转向‘创造动作’,换言之,把内在的活动转向外在的活动,这一连接便是‘贯通表现’。所谓‘贯通表现’包含‘表现什么’(作品的主题)和‘怎样表现’(作品的风格)。以上两点确定之后,再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动作来构成艺术的基准,并根据这一基准去创作动作,去决定动作的取舍……‘贯通表现’的重要作用在于确定创造动作时的基准。动作可以无限量地创造出来。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就不知该创作什么动作才好……我把动作称为‘表现运动’。所谓‘表现运动’,是如同文章中‘单词’这样独立的、最小的表现单位……在舞蹈方面,就是把能够理解某一动作表现的最小单位叫‘表现运动’……舞蹈作品是由许多‘表现运动’组成的。在其中,有主体的表现运动,称为‘作品的主题’。主题在一部作品的多表现运动中是具有代表性的最重要的表现运动。但如果只是反复主题A的话,就会造成单一动作反复再现,如同文章中的‘单词’叠加。所以要使主题变化,要把主题动作A加以发展,创造出A′、A″,这称为‘辅助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