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演进型态与“中国芭蕾”的完整概念

六、三种演进型态与“中国芭蕾”的完整概念

与指认“中国芭蕾学派”的意涵相关,杨少莆攥写了《“中国芭蕾”什么样》的长文,从历史建构的反思对其美学趋向进行了考量。他指出:“从北京舞蹈学校创建算起,中国大规模引进芭蕾已近半个世纪。但明确的‘中国芭蕾’意识却是近十年才形成的。1950年戴爱莲首创,使芭蕾登上北京舞台——《和平鸽》振羽冲天,第一次用外来形式创作了一个中国式舞剧。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胡蓉蓉为代表)、哈尔滨等地就出现了学习芭蕾的先驱者,但自己创作大型的节目演出,《和平鸽》是第一个。且不说产生《和平鸽》的社会氛围使这部芭蕾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仅就其形态特征而言是套用外来形式,属‘套用型’。当时的社会反映是新鲜却不大被接受,主要是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不契合——‘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这个时期当然谈不上‘中国芭蕾’的意识,因此《和平鸽》并未真正开始中国芭蕾的进程。朦胧的‘中国芭蕾’意识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受当时社会生活激扬着一股自力更生豪情的影响,在‘三化’的号召下,芭蕾艺术工作者不仅有了‘走自己路’的设想,而且创作出实现这一设想的具体作品《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嫂》等。这些舞剧形式上以苏联的戏剧芭蕾为模本,注重根据生活塑造中国式的舞台形象,也注重从中国舞蹈素材‘化’出舞蹈语汇,属于‘糅合型’。此时的‘民族化’是与‘革命化’‘群众化’相联系的,革命化是第一位的衡量标准,而‘民族化’则只是附加值,否则作品不可能产生。《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问世似乎是‘民族化’的具象的答案;然而,在理论上仍然遗留了对芭蕾艺术形态本质的认识、对中西文化结合‘点’的确认、以及中国芭蕾的文化价值观的定位等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热潮激励中国芭蕾人,使他们目光放远,心胸开阔,有独树一帜的气魄,也有兼收并蓄的雅量,因此这时人们对‘中国芭蕾’的理解超越了旧有的观念。在创作领域,中国理念与文化的渗入及舞蹈表达方式的多样,使得作品不再停留于表面化的拼接——《祝福》《林黛玉》《雷雨》《家》《魂》《阿Q》等即属于这种‘渗入型’……四十多年的实践摸索,中国的芭蕾艺术正一步步踏入意识与操作的成熟期,使得‘以中国人的意识,利用芭蕾的手段,表现新的内容’成为‘中国芭蕾’的某种共识——建立‘中国芭蕾学派’的朦胧目标似乎也明确起来。”(《中国芭蕾‘什么样(上)》,《舞蹈》2001年第5期第28—29页)

在杨少莆看来,“中国芭蕾尽管年轻,却已成为一种新的不同意义的文化存在……因此,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发,把中国历史、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的伦理关系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糅进芭蕾,这就是‘中国芭蕾’的‘核’,也是‘中国芭蕾’必然姓‘中’的缘由”。不过,他接下来强调:“中国芭蕾要姓‘中’,是一道复杂却又丢不掉的难题。现在探讨中国芭蕾文化坐标定位的意义在于:走出中国芭蕾发展的盲区,找到建设中国芭蕾的核心所在……那么,‘中国芭蕾’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呢?我以为,中国芭蕾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该是对展现芭蕾艺术美的追求。中国芭蕾作品绝不能抛开‘芭蕾’艺术特征、艺术规律另搞一套……具体地说,中国芭蕾‘语言’必须保持芭蕾艺术特有的纯净……中国芭蕾的完整概念是:以芭蕾艺术的固有规律、特定风格以及严谨、规范和高度发展的技艺来传达中国文化特质,即外来形式与中国文化内涵的结合。这里,最要紧的是以中国文化为魂!其实,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并没有一定模式。遵循芭蕾艺术规律,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审美品味,从而揭示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就是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以反映作品内容为前提,可以也应该采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吸收、运用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素材,但这仅仅是外部手段而不是目标,所以不会产生模式。尤其要明确,中国题材的注入不能成为失掉芭蕾风味的理由,而应该将民族风格、民族气质、民族文化内涵与芭蕾固有的规范美结合在一起;其中,学习和运用民族舞蹈语汇与芭蕾的严谨规范并行不悖……与此相反的情形也存在:我国有些芭蕾人士对排演民族芭蕾有成见,认为排中国舞剧‘毁演员’……为寻求芭蕾的纯净规范和高明的表达方式,他们把目光投向外国人。请外国人来创作中国作品也不失为一种尝试,我们从中可以借鉴一些东西;但全心全意地依赖外国人必然陷入另一个误区,因为他们无法深刻理解和真正体现中国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浸润是外族人无法企及的。中国编导再不成熟,但在中国文化传统氛围的有形无形影响下,对于中国文化哪怕是不自觉地体现,也会比外国人强一些吧?因此,哪怕是‘芭蕾’这个纯粹欧洲的艺术领域,我们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中国芭蕾”什么样(下)》,《舞蹈》2001年第六期第24—25页)通过对“中国芭蕾”四十余年创作实践的历史回顾,指出从“套用型”“糅合型”和“渗入型”的三种演进形态,杨少莆提出了“中国芭蕾”的“完整概念”——其中最要紧的就是“以中国文化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