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四要素:设计、力度、节奏和动机
“舞蹈创作”或者说“编舞”,说到底是一个“动作设计”的问题。韩芙莉认为:“动作的形成有一系列因素:不自觉的、自觉的、生理的、心理的、情绪的以及本能的——把它们总括在一起就是‘动机’。没有动机,便没有动作……舞蹈动作有四大要素:设计、力度、节奏和动机。”(第34页)对于初学编舞者来说,韩芙莉首先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全方位地组合舞步”,力求创造而力避拼凑;二是从4/4节拍的“一小节舞句”入手,同时兼顾四大要素,并要求体现动机的动作在设计、力度、节奏方面至少有两种对比。作为“编舞入门”,韩芙莉对“一小节舞句”的创作尤为关注,因为她认为这能够减轻初学者对“编舞”的畏惧心理。她对“一小节舞句”习作的最初要求是以三组动作和三种运动线交叉进行。动作为:(一)走步;(二)跳和跳步;(三)结合其他步法的单跳步。运动线为:(一)前向对角(从右后到左前);(二)旁侧线(从左到右);(三)环行线(逆时针方向)。这样交叉进行的结果,便会出现九个动作动机。
“动作动机”只是编舞的初步,只是作为总体设计的入门。而“动作设计”作为编舞的主要部分,在韩芙莉看来是这样的:“设计在舞蹈这样一门艺术中有两方面的含义:即时间与空间。”“空间设计”指舞蹈瞬间的静态线条。而“时间设计”则要复杂得多,它包括不同“空间设计”之间的连接和转换。虽然“时间设计”比“空间设计”更为复杂,但韩芙莉还是认为:“动作四大要素中,设计(特别是空间设计)将最快地传达意图、心境和内容的含义。”(第44页)
在韩芙莉看来,动作“空间设计”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也即“稳定”和“不稳定”)的两大类。这两个主要类别,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形式,“任何一类设计不是对抗型就是连续型。前者指线条是对抗的,互呈直角;后者是顺势的、流畅的”。“对抗型设计加强和巩固了进取的活力和能量……连续型设计则比较温和雅致……能最抚慰人心的设计是连续型的对称设计,而连续型不对称设计则略带刺激性……后者既没有对抗的激烈,也没有对称的呆板。”(第45页)
无论是哪种类别还是哪种类型的设计,在尝试“单人”之后,应进行“双人”。韩芙莉很重视“双人设计”,认为“双人设计的处理宜一主一辅……不管采用连续型还是对抗型,也不管采用对称式还是不对称式,两个人体均需呈现清晰的整体设计。”(第50页)她还指出“双人设计”中最易犯的错误是人体运动过于呆板或过于繁复,“若两人都是用二维平面设计,效果便显得模糊,非人格化;若使二人成为彼此对比的角度,或让人体以三维立体形象作用于视知觉,其有效力量便可调动起来”。并且,“双人比单人需要更简洁的线索,而且要强调对比的重要性。”(第51页)在谈及“多人设计”(即“小型群舞”)时,韩芙莉认为“简洁的线条”显得更为重要。
动作的“时间设计”,韩芙莉称为“舞句”。通过与“语句”特点的比较,韩芙莉认为:“在音乐、舞蹈和语言中的时间形态,其长度受制于适意的呼吸,并对应情感的起伏。尽管舞蹈动作不受呼吸长度的束缚(人们不为呼吸而中断舞蹈),但它仍然受到呼吸及影响呼吸的情感状态的影响。”(第52页)正因为如此,对动作的“时间设计”要考虑“句读”的问题,“作家连篇累牍的长句令人难以喘息;通宵达旦、从不间断的爵士乐只有知觉麻木的人方能消受;毫无分句、绵延不断的舞蹈尤其耗心劳神……异常短促的句子亦令人不适,停顿过于频繁而导致呼吸间隔过短会使人急躁不安”(第53页)。韩芙莉认为:“优秀的舞蹈作品应由清晰的舞句组成,舞句应有头、有尾、有整体线条的起落,还要有长度上的差异以求变化。”(第54页)而“成功的舞句创作,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作为舞词的动作素材的质量。”(第56页)
对于创作“舞句”的“动作素材”,韩芙莉认为要“进行分解与整合”。要把“动作分解成若干小部分,然后再一个个地拼接起来以组成整体。在它们之间加一些连接动作,这样可以覆盖更大的空间和占有更长的时间。还可以引入一些导向空间的变动——比如原来的动作只循中间线进行,可加入适当的跳跃和倒地动作来夸大对比;方位及节奏、速度和力度亦需有所变化。”(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