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研究》:现实主义舞蹈的“立交桥”

十、《舞蹈学研究》:现实主义舞蹈的“立交桥”

吴晓邦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与奠基者。作为“开一代舞风”的先行者,吴晓邦将《舞蹈学研究》作为自己对中国新舞蹈艺术思考的最后一份答卷。这本不算太厚的著作作为吴晓邦舞蹈创作思想的结束语,恰恰又开“舞蹈学科研究”之先河。可以说,《舞蹈学研究》是中国现实主义舞蹈的“立交桥”,它给了我们一代舞宗的睿智和哲思,使我们有了更宏阔的视野,更崇高的境界,更通达的心胸,更矫健的步履。

在《舞蹈学研究》中,吴晓邦提出了关于“舞蹈学科”构成的理论构想,这是他毕生创作实践、表演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是他从“舞蹈自然法则”到“现实主义舞蹈”之舞蹈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吴晓邦认为,“舞蹈学科”的理论研究可以由四个大的方面构成:即:(一)中国舞蹈史研究;(二)舞蹈基本理论研究;(三)舞蹈应用理论研究;(四)舞蹈基础资料理论研究。对于这样一个总体的理论构想,只有把握到“创造现实主义舞蹈”这一核心才能理解。与这一核心思想关系最为直接的是“舞蹈应用理论研究”部分。但吴晓邦的出人意料之举,是将既成风格系统的舞蹈动作从“舞蹈应用理论研究”中划出而另立门户,将其列为“舞蹈基础资料理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他不能接受以往将既成风格系统的舞蹈动作视为“舞蹈语言材料”的做法;因为他认为“舞蹈语言”的形成,是“舞蹈自然法则”的人体运动观和“现实主义舞蹈”的艺术创作观在实践中建构的结果。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使“舞蹈基础资料理论研究”也成为一种“舞蹈史”的研究。因为从当代的角度来看,既成风格系统的舞蹈动作是“历史的”舞蹈,是至今仍然以直观动态形象存活着的“历史舞蹈”。由于这种“历史舞蹈”事实上参与着当代舞蹈的文化建设并以其自身构成当代舞蹈的文化景观,作为“基础资料理论研究”的对象,我们主要研究其在当代舞蹈中的文化意义及其可能发生的创造性转换。而“中国舞蹈史研究”则重在勾勒舞蹈史演变的轨迹与脉络,指出其盛衰兴亡的社会因素。此外,吴晓邦还特别强调“舞蹈史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强调研究舞蹈在人类学史、民俗学史和社会学史中的意义。“中国舞蹈史研究”旨在为现实主义舞蹈的创造提供可资之鉴。

就“创造现实主义舞蹈”这一核心思想而言,“舞蹈基本理论研究”与“舞蹈应用理论研究”的侧重面不同。“基本理论”站在舞蹈艺术哲学的高度上,从舞蹈艺术的共性与本质着手,是较为严格意义上的在论“理”的理论;而“应用理论”则面对舞蹈艺术形态学的世界,从舞蹈艺术的特性与现象入手,其“理论”具有实践意义上的“可操作性”。可以说,吴晓邦《舞蹈学研究》的系统理论建构,是为着创作现实主义舞蹈的学理支撑,是其舞蹈创作思想的系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