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与《武林旧事》的“都市民俗”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与《武林旧事》均为宋人所著。只是《东京梦华录》所忆乃北宋京城汴梁(开封)民俗。《梦粱录》《武林旧事》所记乃南宋京城临安(杭州)民俗。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两宋部分)的撰写中,这三部文人笔记都是撰写者必须参阅的重要史料。或许是在两宋之前没有这样系统叙述民俗风情的笔记,因而古代舞蹈史让我们得以窥见的民俗舞风,在汉代是经乐府机构采集并修饰的民“乐舞歌诗”,而在汉以前主要是采诗官采集并经由孔子删改而成的《诗经》。唐代诗家“借诗明志”所涉猎的“胡乐胡舞”则可视为“域外民俗”。或许正是有了《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与《武林旧事》这些专门的叙述,我们得以看到民俗歌舞的“真面”而非经过删改、修饰的“贴面”。这也就是为何在一些舞蹈史家申说中国古代舞蹈周、汉、唐三朝“高峰”之时,吴晓邦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舞蹈的“盛世”是宋代——这主要是“礼失求诸野,乐失亦求诸野”的民俗歌舞活动的繁盛。就其文化渊源而言,这可视为商代中原民俗歌舞和汉代江南民俗歌舞的复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具有对周代礼乐“教化”功能和唐代胡乐“交侵”影响加以“反拨”的意味。
(一)“节物风流,人情和美”的“诸军呈百戏”
我们先来看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该书的“自序”写道:“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环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无夕教池,拜郊孟享……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会;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囊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东京梦华录》第1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自序”中,孟元老谈了该书的得名,暗喻出对一种繁荣景象的追忆。该书由十卷构成,前四卷依空间格局来铺叙,后五卷循时间节令来描绘;居中的第五卷,分为《民俗》《京瓦伎艺》《娶妇》《育子》四目。《京瓦伎艺》即东京的瓦肆伎艺名家,仅技艺类别就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筋骨上索、球杖踢弄、舞旋、小儿相扑、掉刀蛮牌、弄乔影戏、弄虫蚁、诸宫调、说诨话等等。当然,对此叙述得最详尽者,是第七卷的《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现摘要如下:“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唱讫,鼓笛举一红巾者弄大旗,次狮豹入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毕。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及上竿、打筋斗之类讫,乐部举动,琴家弄令,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杖’,则蛮牌者引退。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裤,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绕场数遭,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杖’,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命涂青碌,戴面具金晴,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简如钟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继有二三痩瘠以粉涂身、金晴白面如骷髅状,手执软仗,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又‘爆仗’响,有烟火就涌出,人面不相睹;烟中有七人,皆披发文身,着青纱短后之衣、锦绣围肚看带;内一人金花小帽、执白旗,余皆头巾、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谓之《七圣刀》。忽又‘爆仗’响,又复烟火,出散处以青幕围绕,列数十辈,皆假面异服,如祠庙中神鬼塑像,谓之《歇帐》,又‘爆仗’响,卷退。次有一击小铜锣,引百余人,或巾裹,或双髻,各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跄》。各执木掉刀一口,成行列,击锣者指呼,各拜舞起居毕,喝喊变阵子数次,成一字阵,两两出阵格斗,作夺刀击刺之态百端讫,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背着地有声,谓之《板落》。如是数十对迄,复有一装田舍儿者入场,念诵言语讫;有一装村妇者入场,与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击触,如相驱态,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东京梦华录》第47—48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两宋之时,已无先秦时的采诗官或汉魏时“乐府”之类的机构采风以观政或采风以猎奇;此间的“驾登宝津楼”,很有些《孟子·梁惠王章句》中所主张的“与民同乐”的意思,也即“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而此间的“诸军呈百戏”,虽不乏“装神弄鬼”,但似乎延续了《尚书·大禹谟》书写的“耀武扬威”的传统,所谓“三旬,苗民逆命……帝(舜)乃诞敷文德,舞干戚于两阶;七旬,有苗来格”。只是此时“大宋”的气象已无法使辽、金“逆命”者“来格”了,故也只能“装神弄鬼”“戏倡舞象”而已。
(二)“朝廷与民同乐之意”根源于“废教坊职名……”
关于吴自牧撰《梦粱录》,时人都穆有“跋文”写到:“《梦粱录》二十卷,钱塘吴自牧撰。钱塘自宋南渡建都,其山川宫阙,衣冠礼乐,遂甲天下。而其时序土俗、坊宇游戏之事,多以细琐,不登史册。自牧生长于宋,目击其事,特为之纪述;则南宋虽偏安一隅,而承平气象,犹可因此想见,亦一快也。先自牧有孟元老者,著《梦华录》备载汴京故事;此‘录’续元老而作,殆合璧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写道:“《梦粱录》二十卷……是书全仿《东京梦华录》之体,所记南宋郊庙宫殿,下至百工杂戏之事,委曲琐屑,无不备载。然详于叙述,而拙于文采;俚词俗字,展笈纷如,又出《梦华录》之下。而观其‘自序’,实非不解雅语者;毋乃信刘知几之说,欲如宋孝王《关东风俗传》,方言世语,由此毕彰乎(语见《史通·言语》)。要其措词质实,与《武林旧事》详略互见,均可稽考遗闻,亦不必责以辞藻也。”(《梦粱录》第182—183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此间所涉对《梦粱录》一书的评价,一是认为该书可视为《梦华录》的续书,且二者可视为“合璧”之作;二是认为该书虽“拙于文采”但“详于叙述”,其“措词质实”而有助于“稽考遗闻”——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很好的考索“时序土俗、坊宇游戏”的史料。比如在卷一“元宵”中写道:“今杭城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以宽民力。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遮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槌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披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拦街嬉耍,竟夕不眠……诸酒库亦点灯毬,喧天鼓吹,设法大赏,妓女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弟子买笑追欢……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熏熏,倩人扶著,堕翠遗簪,难以枚举……”(《梦粱录》第3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元宵”历来是民间自发的盛大节目,其“夜游寻欢”之举似乎承续了自古而有的“夜宴歌舞”之风,且更体现出“朝廷与民同乐之意”。这其间的诸多“舞队”似乎只是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少不了的是“妓女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弟子买笑追欢”,也少不了“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关于乐舞表演的叙述,《梦粱录》卷二十在《妓乐》《百戏伎艺》《角觝》三个条目下来分述,这或许也是作者的一种分类方法,当然最贴合本体意义上的“乐舞”表演的是《妓乐》。书中写到:“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拍板部;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龙笛色、头管色、舞旋色、杂剧色、参军色等……色有色长、部有部头;上有教坊使、副钤辖、都管、掌仪、掌范,皆是杂流命官。其诸部诸色,分服紫、绯、绿三色宽衫,两下各垂黄义襴;杂剧部皆诨裹,余皆幞头帽子;更有小儿队、女童采莲队……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属修内司教乐所集定姓名,以奉御前供应……南渡以后,教坊有丁汉弼、杨国祥等……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偏。此本是鉴戒,又隐于谏诤,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耳;若欲驾前承应,亦无责罚,一时取圣颜笑。凡有谏诤,或谏官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又名‘经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后散段也。顷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端。今士庶多以从者,筵会或社会,皆用融和坊、新街及下瓦子等处散乐家,女童装末,加以弦索赚曲,只应而已。大凡动细乐,比之大乐,则不用大鼓、杖鼓、羯鼓、头管、琵琶等,每只以箫、笙、筚篥、嵇琴、方响,其音韵清且美也。若合动小乐器,只三二人合动尤佳,如双韵合成阮咸,嵇琴合箫管,鍫琴合葫芦琴……又有拍番鼓儿,敲水盏,打锣板,合鼓儿,皆是也。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梦粱录》第177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宋代、特别是南渡之后的南宋,民间俗乐舞的兴盛成为乐舞文化发展的主流,是“礼失求诸野,乐失亦求诸野”的一个显见事实。与周代崇雅抑郑、汉代敬雅趋杂的总体状态相比,宋代是避雅扬散——宫廷流落的“散乐”成为民间俗乐舞的主体。上述《妓乐》条目大体叙述了这一进程:从“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到“废教坊职名……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属修内司教乐所集定姓名,以奉御前供应”,再到“今士庶多以从者,筵会或社会,皆用融和坊、新街及下瓦子等处散乐家”……实际上也揭示了彼时民间俗乐舞得以兴盛的一个内在动因,即“教坊散乐”不再被宫廷豢养,在“为民取乐”中成为“民之所乐”。
(三)“最为真确”与“叙述尤详”的“都城杂事”
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一并可鼎立而观者还有《武林旧事》。《四库总目提要》载:“《武林旧事》十卷,宋周密撰。密字公谨,号草聪,先世济南人。其曾祖随高宗南渡,因家湖州,淳祐中尝官义务令,宋亡不仕,终于家。是书记宋南渡都城杂事,盖密虽居弁山,实流寓杭州之癸辛街,故目睹耳闻,最为真确;于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之故迹,叙述尤详。自序称:‘欲如吕荥阳《杂记》而加详,如孟元老《梦华》而近雅。’今考所载,体例虽仿孟书,而词华典赡,南宋人遗篇剩句,颇赖以存,‘近雅’之言不谬;吕希哲《岁时杂记》今虽不传,然周必大《平园集》尚载其序,称其‘上元一门,岁至五十余条’,不为不富,而密犹以为未详,则是书之赅备可知矣。”(《武林旧事》第197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对于《武林旧事》所记“都城杂事”,此间所言“最为真确”与“叙述尤详”,是对其所为“在野之史”的最高评价了。关于民间歌舞活动,《武林旧事》主要记述在卷第二“元夕”条目中,其文曰:“禁中自去岁九月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皆修内司诸珰分主之,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而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毬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夕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酒边一笑,所费殊不多。往往至四鼓乃还。自此日盛一日。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又云:‘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吴梦窗《玉楼春》云:“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剪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闲鼓笛。问称家在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怠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深得其意态也。至节后,渐有大队如四国朝、傀儡、杵歌之类,日趋于盛,其多至数千百队。天府每夕差官点视,各给钱酒油烛多寡有差……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市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李筼房诗云:‘斜阳尽处荡轻烟,辇路东风入管弦。五夜好春随步暖,一年明月打头圆。香尘掠粉翻罗带,密炬笼绡斗玉钿。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白石诗云:‘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蛾眉。’又云:“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坐中嬉笑觉春温。’……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毬、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辈,则以白纸为大蝉,谓之‘夜蛾’……翠帘销幕,绛烛笼纱;徧呈舞队,密拥歌姬,脆管清吭,新声交奏;戏具粉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武林旧事》第34—37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四)对《武林旧事》所述“舞队”事象的分析
此后,该书记述了“舞队”七十余种,计有:大小全棚傀儡、查查鬼、李大口、贺丰年、长瓠脸、兔吉、吃遂、大憨、粗旦、麻婆子、快活三郎、黄金杏、瞎判官、快活三娘、沈承务、一脸膜、猫儿相公、洞公嘴、细旦、河东子、黑遂、王铁儿、交椅、夹棒、屏风、男女竹马、男女杵歌、大小斫刀鲍老、交衮鲍老、子弟清音、女童清音、诸国献宝、穿心国入贡、孙武子教女兵、六国朝、四国朝、遏云社、绯绿社、胡女、凤阮嵇琴、扑蝴蝶、回阳丹、火药、瓦盆鼓、焦槌架儿、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乔乐神、乔捉蛇、乔学堂、乔宅眷、乔像生、乔师娘、独自乔、地仙、旱划船、教象、装态、村田乐、鼓板、踏跷、扑旗、抱锣、装鬼、狮豹、蛮牌、十斋郎、耍和尚、刘衮、散钱行、货郎、打娇惜等等。周密评述道:“其品甚伙,不可悉数。首饰衣装,相矜侈靡,珠翠锦绮,眩耀华丽,如傀儡、杵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十二、十三两日,国忌禁乐,则有装宅眷笼灯,前引珠翠,盛饰少年尾其后,诃殿而来,卒然遇之,不辨真伪。及为乔经纪人,如卖蜂糖饼、小八块风子,卖字本,虔婆卖旗儿之类,以资一笑者尤多也。”(《武林旧事》第39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那时所称“舞队”,大致与近世的“社火”或“秧歌会”相近,应该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表演,也应该是古老“蜡祭”的庚续流变——是所谓“百日之劳,一日之蜡”的消遣与放纵。从《武林旧事》所记述“舞队”来看,有这样几种状况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有些舞队具有经久的魅力,以“舞队”或以“秧歌”队中的角色流传至今,比如竹马、踏跷、扑旗、蛮牌、扑蝴蝶、旱划船、村田乐等等。其二,有些舞队在同一“舞态”下有不同“队列”构成,这说明它们在当时有更强的影响力,比如大小全棚傀儡、大小斫刀鲍老、交袞鲍老、男女竹马、男女杵歌、子弟清音、女童清音、快活三郎、快活三娘等等。其三,有不少舞队饰有前缀“乔”字,如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乔乐神、乔捉蛇、乔学堂、乔宅眷、乔像生、乔师娘等(还有一个作为后缀的“独自乔”);目前最贴近这个语境的成语是“乔装打扮”,但鉴于几乎所有的舞队都是“乔装打扮”出行,故作为前缀的“乔”应该并非此义;从唯一作为后缀的“独自乔”来看,这个“乔”可能具“调侃”“戏弄”之义,类似后世的“化妆相声”表演。其四,还有个别舞队带有后缀“儿”字,如大憨儿、王铁儿、焦槌架儿,以及虽未缀“儿”但会读出“儿话音”的长瓠脸、粗旦、细旦、竹马、瞎判官等等,这些“儿化音”是北方游牧民族发声方式对古代汉语语音的影响——如果说,唐代的宫廷燕乐较多地融入了西域的“胡乐”;那么宋代的民间散乐明显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游艺活动渗入,对此史籍未曾冠名,似可称为“鞑乐”(如后世有所谓“鞑子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