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芭蕾”更贴近舞剧艺术的“本体性”
对于中国当代舞剧的发展,肖苏华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要通过编舞技法的传授解决舞蹈编导培养的问题。这个编舞技法就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编舞界广为传扬的“交响编舞法”。为了让中国舞蹈界明白“交响编舞法”作为苏族芭蕾发展中最重要的“技法倾向”,是苏联舞剧由“戏剧芭蕾”向“交响芭蕾”演进的技术支撑及其形态特征,肖苏华专门撰文论述《交响芭蕾的艺术特征》。发表于《舞蹈》1992年第4期的这篇文章,实际上是由他撰写的《交响芭蕾初析》之宏论的一部分。那篇宏论先行论及了《交响芭蕾的起源与发展》和《交响编舞法的基本概念》。肖苏华指出:“交响编舞法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呢?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交响编舞法是舞蹈创作中借鉴交响音乐的思维逻辑,以舞蹈特有的规律为主,力求达到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的一种编舞方法。”他进一步指出:“‘力求达到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的一种编舞方法’这句话包含着三层意思:(一)舞蹈必须体现出音乐形象展开过程中带有实质性的感情因素。这要求舞蹈编导要深刻理解音乐,包括它的结构、织体、风格、情绪、内涵、作曲特征及创作背景等。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住音乐,而且要从微观上尽可能贴切细腻地处理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二)暗示了舞蹈创作要与交响曲一样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切勿机械地、形式主义地效仿音乐结构,变成纯粹的动作组合方式的舞蹈。(三)‘交响编舞法’只是诸类编舞法中的一种,它不能排斥或替代其他的创作方法。总之,‘交响编舞法’受到交响曲创作经验的启示,借鉴了交响曲的音乐思维逻辑,极大地丰富了舞蹈创作手法,强化了舞蹈表现力,从而把舞蹈艺术推向更高的阶段。因此可以说,‘交响编舞法’不仅是一种新的手法,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创作思维。”(肖苏华著《走进芭蕾王国》第119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出版)
那么,“交响编舞法”是怎样一种“创作思维”呢?肖苏华通过将“交响芭蕾”与“戏剧芭蕾”的创作思维比较来加以说明。他在《交响芭蕾的艺术特征》一文中将二者从五个方面来比较说明:“(一)交响芭蕾的结构是‘音乐-舞蹈’结构,而戏剧芭蕾的结构是‘戏剧-舞蹈’结构。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重大区别。交响芭蕾在进行构思、安排舞剧结构时坚持从音乐出发,而戏剧芭蕾则以戏剧(故事)情节为根本出发点……无论是交响乐还是舞剧音乐,本身都有它们自己内在的戏剧结构。音乐不仅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以及人物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体现事态发展和人物行为的情感氛围;同时也通过诸如各种主题的贯穿、展开、变形、交叉、对比等手法揭示出其内在矛盾冲突的发展。音乐的这种戏剧结构也正是交响舞剧结构的基础……(二)交响芭蕾主要的艺术手法则是写意、概括、象征,而戏剧芭蕾的艺术手法则主要是写实、模仿和图解生活。这一重大原则是从前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方法里派生出来的……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义性的艺术,它们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写意性、概括性、象征性、虚拟性、比喻性、寓义性、抒情性、诗意性、多义性等。正是这些共同的性质为舞蹈交响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舞蹈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舞蹈语言和编舞手法,进一步开掘了舞蹈的本体意识,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三)交响芭蕾中推动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展开的主要手段是舞蹈本身,而在戏剧芭蕾中这一重要任务却由哑剧来承担。交响芭蕾力求用舞蹈本身推动舞剧中的情节和矛盾展开,尽量避免、排斥纯哑剧场面,或者是把哑剧成份压缩到最低程度,或者使哑剧舞蹈化……交响芭蕾之所以排斥哑剧,是因为它借鉴了交响乐的创作手法,即运用一系列舞蹈主题来贯穿全剧。这些舞蹈主题本身可以得到变化和发展,也可以相互平行、相互交叉、相互对比,相互撞击、相互融合。换句话说,这些舞蹈主题可以构成发达的主题体系,足以胜任塑造人物形象、促进情节发展和展示各种矛盾冲突的各项任务,而无需借重哑剧……(四)交响芭蕾简化、淡化情节,而戏剧芭蕾着重突出情节……其实巴兰钦许多‘无情节’的作品是有情节的,我们称它们为‘隐蔽情节’。格里戈罗维奇一生都创作有相当错综复杂戏剧情节的大舞剧(现已有十五部),他也尽量简化、淡化情节,只抓住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情节加以展示和渲染……(五)交响芭蕾是舞蹈中的生活,而戏剧芭蕾则是生活中的舞蹈。戏剧芭蕾中的‘舞蹈’一般都是安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并应该跳舞的场面中(如婚礼、生日、节日、舞会或其他庆祝活动上)……交响芭蕾却通过‘舞蹈’来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生活……所有的人物都在舞蹈中生活,而且编导可以把看来完全是哑剧的场面变成大型的交响舞蹈。”(《舞蹈》1992年第4期第26—29页)在比较说明后的过程中,肖苏华例举了许多具体的作品。比如谈到拉甫罗夫斯基和维甘格拉多夫两个不同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前者追求莎士比亚剧作的舞蹈再现,成为苏联“戏剧芭蕾”的高峰之作;后者开掘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舞蹈象征,成为“交响芭蕾”的创新之作。又比如《泪泉》的“玛利亚之死”和《斯巴达克》的“斯巴达克之死”,前者由扎哈洛夫设计而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后者由格里戈罗维奇构思而凸显动作的象征性。很显然,这些比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交响芭蕾”比“戏剧芭蕾”更贴近舞剧艺术的“本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