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向大型舞剧创作领域发起新攻势
还是要通过创作实践来申说自己的“舞剧理念”,在《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问世六年后,肖苏华于2013年创作了《听说爱情回来过——白蛇后传》。这回,他要全面申说自己的“舞剧理念”了。在长文《舞剧创作探索与创新——我的舞剧理念》中,肖苏华写到:“《听说爱情回来过——白蛇后传》这部舞剧,跨越‘五四运动’‘十年浩劫’和当代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岁月,讲述了三个时期的爱情故事。但我并没有把关注点停留在爱情本身,而去探讨了时代不光改变人,还改变人的价值观,同时也改变着爱情。其中包含了大量笔者自身的忏悔、回忆与感悟……当然该剧绝不是自传式作品,但它确实包含笔者许多生命的忏悔、感悟乃至自我救赎。该剧的第一个创新点是它的三个爱情故事,即‘五四时期’纯洁浪漫的爱情、‘十年浩劫’苦涩扭曲的爱情、二十一世纪自由变异的爱情。世界上讲爱情的舞剧很多,几乎所有的舞剧都离不开爱情。该剧虽然也讲了三个爱情故事,然而我们的着眼点并没有放在爱情上,而是用全部篇幅探讨不同的时代如何影响、改变爱情的命题……该剧的第二个创新点是它的结构方式。我们在中外舞剧创作中首次运用了富有东方色彩‘轮回式’的结构。舞剧的三场戏都是从许仙、白娘子和小青从遥远的古代向我们走来开始,然后他们分别都转世为三个不同时期的小许、小白和小青。每场戏都是从小白和小青都喜欢小许、小许喜欢小白并冷落小青开始,但每场又都是以小白离开小许、小青走到小许身边结束……该剧的结构也可以称为‘回旋曲式’的结构(A+B+A+C+A+D……),更确切地说是‘变奏的回旋曲式’。不管叫‘轮回式’还是叫‘回旋曲式’,这种全新的结构方式为舞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舞蹈》2014年第9期第17页)
在完成这一“红”(《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一“白”(《听说爱情回来过——白蛇后传》)两部舞剧的探索与创新后,肖苏华系统阐发自己的“舞剧理念”了。他写道:“在2012年出版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专著中(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我提出了舞剧创作品质的六条参考标准:(一)奇特而新颖的立意:(二)合理而巧妙的结构;(三)深刻而动听的音乐;(四)精湛而独特的语言;(五)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六)深邃而隐蔽的内涵。”其实,就舞剧创作的“本体性”追求而言,肖苏华在评论“舞蹈语言的六大基本技术手法”(重复、对比、展开、变奏、再现、复调)后,最关注的就是“结构”。他在文中写道:“结构是舞剧创作中最复杂、最费力、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关于‘结构’是什么?以往有很多说法。笔者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认为:舞剧结构实际上是剧中人物在全剧情节推进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事件和细节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关系的产生、发展、贯穿、平行、交叉、冲突、融合和消失而形成的情感网络系统。倘若说得更精炼些的话,舞剧结构是剧中人物情感关系发生和变化的网络系统……一个‘合理而巧妙的结构’,应该做到既能非常严谨,没有半点‘废话’——每幕、每场、每个舞蹈、乃至每个舞段都紧紧‘咬住’编导的自我表达,这是‘合理’。同时又能起伏跌宕、连接流畅、出乎意料、不可预测,这是‘巧妙’……目前现代舞的舞剧在世界上已经到了几乎绝种的境地,现代舞编导更倾向搞一些中小型的、比较抽象、甚至是让人绞尽脑汁也看不懂的所谓‘无主题’的作品。反倒是中国现代舞人近十几年来异军突起,非常勇敢地向大型舞剧创作领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势,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他们为繁荣中国舞剧艺术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同时也成为‘现代舞本土化’的有效途径……”(《舞蹈》2014年第10期第19—20页)让我们接续肖苏华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舞剧事业的更大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原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