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调”是动作的原因而不是其表现的结果——郭明达的舞蹈创作思想

一、“情调”是动作的原因而不是其表现的结果
——郭明达的舞蹈创作思想

郭明达的舞蹈创作思想,与他在美国师承阿尔文·尼可莱学习现代舞有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成回国后,他写下了《舞蹈艺术教育新体系拟议》(以下简称《新体系》,载《舞蹈通讯》1956年第11期),其中涉及技巧论、表演论和创作论。八十年代初,他在译介美国现代舞的艺术思潮之时,又写下了《现代舞基训和创作问题漫谈》(以下简称《创作问题》,载《舞蹈艺术》第5期),其中又涉及舞蹈技巧与舞蹈创作问题。他的舞蹈创作思想主要有:

(一)技巧课的作用是训练动作的表现力

郭明达指出:“舞蹈的表现介物是‘运动’,表现工具是‘人体本身’。传统的舞蹈教育,先有比较长期的苦肉计式的机械技术训练,再增进人的气质因素。半个世纪来,解剖、生理、尤其是心理学家的发现,在解释动作上,有‘用动作去响应一个情境,这个动作,可能是自然的,可能是受情境制约的;假定反应正确时,你会经验相应正确的情调或情绪’的主张。这可逆原理,运用在技巧训练上,当是‘想象着一个情境,先有情调感觉,再表现出动作’。即是说情调是动作的原因,而不是动作表现的结果。更简单地说,技巧课每一举动,当以心理活动为主,有想象,有内在感觉,不是单纯的体操活动;技巧课不再建立成套数的动作程式,而是学员面对情境,依照自己的领会行动;技巧课的主要作用,是训练动作的表现力,能用动作传达想象和感觉,而不是训练绝技;技巧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人体工具的充分价值,引出人体的充分储量。就舞蹈的媒介物‘运动’立论,采取动的观点,用动的流畅特质,浸透人体所有关节,去代替旧有的静止姿态组合和用脚跳舞(特别是欧洲古典舞、民间舞)。教师经历多年工作,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去代替硬性的标准练习的,是一个比较活泼,可因时、因地、因人不同的‘主题和变奏及其组合’的形式(仿佛音乐形式的主题和变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郭明达主要从“人体观点”和“空间观点”两方面来谈技巧训练的基本主题。就“人体观点”而言,他认为:“1.因肩胛和骨盆的复杂结构,把这两部分当做训练重点的主题;2.因身轻多靠胸部的气球作用,体重多靠臀部的沉重,而训练胸的浮悬作用和呼吸节奏等有关因素,和顺应地心引力的臀部动作诸主题;3.因发现人体的躯干部分是表情的主要区域,着重训练躯干代替了过多训练腿脚的主题;4.形成节奏的基本力量因素:扭、压、滑、浮、弹、砍、拳击、轻敲等确切身体感觉的主题。”就“空间观点”而言,他认为:“1.脚步的十个可能方向和两手的二十六个可能方位的主题;2.人体各部分彼此有想象的空间关系,人体对外的空间关系诸主题;3.高、中、低,空间水平的主题(包括腾空、跳跃等);4.长、宽、高,三个空间限度及其组合的主题;5.集中注意点、线、面、体等几何形象在空间抽象存在的主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郭明达特别关心“运动过程投射质感”的技巧问题,他特别强调:“舞蹈技巧,系通过运动过程投射出来的质感,它不是一套美丽的姿态展览。决定质感的因素在于:1.对动作规律的掌握(动作元素理论和力度变化研究等);2.表演的纯熟程度(技术);3.情绪反应的控制(无过火与不及);4.人体的敏感度和节奏性。”郭明达还介绍了心理学界“詹姆斯朗格情绪说”对表演动作的阐释,他说:“想象着一种动人的情景,用一定的运动神经活动去反应它,或者说条件反射的作用。假定这种反射作用是真实的,你便经验到那种情绪。反过来讲,想象一种动人的情景,感觉这种情绪,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它。即情绪感觉是一种表现的原因,而不是表现的结果。这应用在技巧训练上,须全身心参加进去,充满感觉意味(肌肉运动感)。总之,技巧训练须强调动作的内容,反对徒具形式的机械训练。”(《舞蹈艺术》第5期第78—79页)

(二)舞蹈表演不是模拟动作而是体验角色

郭明达指出:“舞蹈表演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原理同样,不是模拟动作而是体验角色。用心理学行话:人的行为,是人体对现存内在和外来的全部刺激的反应。刺激分两类:一是引起自然人、即和兽类相似的生理方面的反应;一是引起社会人、即受人类文化制约结果较复杂的处世反应。人的行为,实即两类反应的组合。但舞蹈有别于戏剧的,即舞蹈不仅限于一种情绪的语言,而且是一种动的语言。舞蹈动作究竟能表现些什么?我们最好能够分析动的本质,一点一滴地体验,并且设法控制它们,形成表演术的要素。一般的舞蹈训练,从技巧训练,总隔一条鸿沟。想发扬舞蹈的创造性,所谓表演术程序,实即经过长年的循序渐进,在技巧和创作之间建筑起的一道桥梁。比如每天两节课共两个半小时,前一个半小时技巧课,在教员示意或示范下练习;接着一个小时表演课(实应称理论课)便是在教员解释、提示、鼓励、纠正下,学员自己先是实验式、即兴式地体验在技巧课上设计的原理,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再次是通过学员自己生活经验,酝酿成一个有机体的表演术;最后由学员长期这样对自己个性和气质的了解,形成一个在创作上独特的形式和风格。现将表演课可能有的设计内容,略述如下:1.发掘身体的动作储量——自试各关节活动,组成一序列没有重复性的动作片段;2.身体警觉和敏感性能——例如全班混在一起,即兴式地活动起来,要求彼此刺激反应,产生相生相克的各式动作;3.动作的投射线——任何动作的意向,一定要像手电筒一样照射出来,才得传达给观众,这仿佛歌唱家将音量集中投射给听众一样;4.动作的‘粘磁’性能——群舞的演员间,彼此动作交流,动起来像一个人在移动,他们的集体主义,不是依赖音乐节拍,而是维系在磁力线般的动的感觉;5.对空间的想象——例一:在空中画一桥洞,学员穿过桥下的身体反应情况。例二:在地板上指定一点,胸膛对这指定点的关系感觉。例三:想象空间有一道墙,沿墙活动,让观众相信真的有一道墙。例四:假想地面有一大球体,全身抚弄球体,让观众相信为真。例五:手指在空中集中注意划延续的线,让人感觉余影缭绕,三日不绝……6.对冷、热、闹嚷、寂静等的身体感觉;7.对想象事物的感应——例一:你的爱人在被火焰燃烧着的楼上,束手无救时的惊惶失措的感应。例二:在故宫珠光宝气的展览室里的身体感应情调。8.哑剧的舞蹈化表演——例如一个简单工作方式,先用哑剧模拟,抽去哑剧成分,改由全身的表现强度代替。”

(三)创作要有动机而动机起源于冲突

五十年代,郭明达的《新体系》,认为:“创作一定得有动机,动机大多起源于冲突——可能是个人内部有矛盾,或者个人和外界有矛盾。创作里的动作片段,假如不产生自动机,便成了空洞无物的技术炫示。创作的形式可能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不外:1.主题和变奏式——多半用在抒情舞蹈。基本技巧和音乐创作相似,利用重复、发展、颠倒等手法;要求时间快慢配合空间大小的各种可能组合。2.戏剧式——多半用在戏剧舞蹈。和戏剧处理差不多,即根据故事线索,有开端、展开、高潮、结尾等。3.回旋曲式——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可用在抒情舞蹈和戏剧舞蹈的第三种形式。最简单的,在西方有‘ABA式’,在中国有‘起承转合式’。创作的内容特质要素,在技巧课一系列的练习,和表演课对人体的生物感受性的启发,都不过为创作准备条件。归纳舞蹈创作因素,不外所拟人物处在某种环境,其内心情绪或动机怎样?因此进一步要求有较高级的组织,并控制心理、情绪和身体的能量。现将创作课可能设计的单元列后:1.就环境说,可设想春天的早晨、秋天的月亮、夏天的海滩等。要求动作受环境感染的各种情调的动作片段。2.就内心说,可用动作片段表现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绪的主题。3.除生物外,还可能抽象地表现非生物的物质,所谓‘抽象’,有点像中国传统的写意画派,比如蒸馏水,除去杂质,提炼本质,实即一种更高级的概括。也比如表现水、火、泥土、鬼屋、魔力之类,应当注意的,这类练习不是自然主义地模拟形象,或者对该事物的态度;而是动作本身表现该事物的本质情调,观众用动的感觉欣赏时,亦同样感染这类情调。4.人物塑造——可到市场观察某些人物,比如某些职业的人,某些性格的人……体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活动,塑造人物形象。5.诗歌和绘画等姐妹艺术的改创——注意点是从诗歌取材创作舞蹈,应避免跟着字句翻译,那样容易破碎无章;应和从绘画取材创制舞蹈一样的手法,突出主题,抓紧风格、神味、气韵等,集中表现主题。6.独舞创作——在练习创作群舞以前,一定得先创作若干独舞,像挤牙膏一般,尽量获取,自己身体内究竟有多少动作语言,近于抒情还是带戏剧性,弱点及长处等情况。”

八十年代,郭明达的《创作问题》除继续强调“创作起源于矛盾冲突”外,特别论及了“创作方法四步骤”和“创作结构八要素”。他指出:“创作方法有四步骤:1.受热情或别的概念驱遣,集中注意动机(略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进入角色);2.掌握动机即兴活动,搞出动作片断(舞蹈和音乐创作的区别之处,在于舞蹈动作受人体结构的局限,不像音乐那样便于自由发展动机);3.再度集中情绪,进入角色活动,拾取另一动作片断(为了避免重复,可选取人体的别的部位和不同空间等);4.安排各个片断,构成舞蹈作品的形式……创作结构有八要素:1.动机——构造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据;2.重复——否则使人容易忘却动机;3.变化和对比(矛盾统一的对比律,是艺术结构第一义的,如快慢、大小、强弱对比等);4.髙潮——否则内容不显著、不突出;5.比例和平衡——否则作品的动机显得太弱或太强;6.过渡动作——否则各个片断显得孤立;7.逻辑发展——否则舞蹈主题从这一动机到另一动机含糊不清(从头到尾贯穿线索);8.统一——包括风格、动作色彩、明暗度、在空间的线条和形式、动作类型等。”(《舞蹈艺术》第5期第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