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宗白华的舞蹈美学思想
——宗白华的舞蹈美学思想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舞蹈美学思想主要在《美学散步》和《艺境》两部著作所收录的专论中(两部著作有许多篇目重复)。其舞蹈美学思想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对舞蹈艺术形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二是认为中国艺术都贯穿着舞蹈精神,都像舞蹈那样显示出虚实的空间;三是论及“艺术境界”之时,强调是心灵的具体化和肉身化。
(一)舞蹈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艺境》第158—1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写道:“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华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于是‘舞’是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
(二)中国艺术都贯穿着舞蹈精神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艺境》第214—233页)写道:“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置于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三)心灵的具体化和肉身化就是“艺术境界”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艺境》第158—174页)写道:“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一)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二)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三)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四)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五)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蔡小石在《拜石山房洞》序里形容词里面的这三境层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如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这是直观感相的渲染)。再读之则烟涛洪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这是活跃生命的传达)。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倏然而远也(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江顺贻评之曰: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