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三要素:现实情感的主导地位

七、舞蹈三要素:现实情感的主导地位

舞蹈要素是对舞蹈艺术“独立性”与“特殊性”的内在分析。强调舞蹈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吴晓邦不关心舞蹈自身的特殊性;恰恰相反,他认为分析舞蹈要素更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舞蹈综合性的理解。当然,强调现实情感的主导地位也是吴晓邦分析舞蹈要素的目的。吴晓邦认为舞蹈要素有三,即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又简称为“舞情”“舞律”和“构图”。吴晓邦所说的“舞蹈表情”有其特定的含义:其一,就“舞情”的构成而言,它与人体动的色彩与线条、与人体的呼吸、以及与民俗风情、民族气质密切相关。其二,就“舞情”的形成而言,可分为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步是通过想象,把一系列动作用艺术表现的手法组织起来,使动作的组合随着情感的变化而连贯起来,使人们感受到悲欢离合的情感;第二步是在上述情感组织的基础上,运用色、线、形的艺术表现手段,按照合理的情节发展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舞情”是指通过舞蹈家的艺术想象,用符合情感逻辑、依据合理情节的人体动作组合,塑造出的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情感产生联想的舞蹈形象。

舞蹈节奏(即“舞律”)是指舞蹈动的规律,包括动作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各种对比上的规律。吴晓邦的“舞律”观,一是强调动的规律的“对比性”,二是强调动的规律与音乐感觉的“对应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吴晓邦认为听觉与视觉形象的和谐、以及动态形象的节奏对比乃是由现实生活本身所决定的,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沉积。舞蹈构图是指舞蹈上动的和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人们认识自然和人间的各种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平衡方法和运动思想。吴晓邦认为,中国传统艺术里的构图,主要是对称的平衡方法和轴心论的运动思想;而现实主义新艺术的构图,则采用自然的平衡方法和矛盾论的运动思想。吴晓邦主张新舞蹈应从生活的矛盾论运动(事物运动的本质)出发去寻找自然的平衡方法,因为它能解决表情和节奏在运动中所发生的许多关系;而轴心论运动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只能对实际生活起装饰作用。吴晓邦论及舞蹈三要素时,十分强调现实情感的主导地位。在“三要素”中,舞蹈表情可以说是灵魂,而舞蹈节奏、舞蹈构图则是这灵魂的时间和空间形式。现实情感在舞蹈三要素构成与形成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吴晓邦现实主义舞蹈创作观的必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