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个方面研究和借鉴西方“现代舞”

七、从五个方面研究和借鉴西方“现代舞”

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从《鱼美人》到《红色娘子军》再到《林黛玉》,我们能看到李承祥的舞蹈创作思想有一贯坚守的东西,但他却并不保守;就其舞剧追求的理想范型而言,当他高度评价《奥涅金》之时,也仍然心念着《泪泉》。这是因为,优秀的舞剧范型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认知高度和表达水准,而且体现出这门艺术本质特征的深度探索和本质呈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们向苏联学习舞剧编导之时,苏联也正实现着“交响芭蕾”对于“戏剧芭蕾”的突破;而当我们经过“十年浩劫”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际,“睁眼看世界”的我们看见了“欧美现代舞”(首先是美国的现代舞)。“现代舞”在本质上是“非舞剧”的,这从其极具个体化的表达理念就已然决定了这一性质;李承祥作为较早了解这一舞蹈文化现象的舞剧编导,却善于通过对其的消化吸收来改善、提升自己的舞蹈思想。在发表过《对美国舞蹈的初步印象》(《舞蹈》1979年第1期)之后,他又发表了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谈谈现代舞问题》。他开门见山地写道:“粉碎‘四人帮’以后,艺术家的大门打开了,十年浩劫当中在我们眼前设置的重重迷障被拆除了。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开始认识别人,也逐渐看清了自己。五光十色的事物一下子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眼花缭乱,惊讶不已。在日益频繁的舞蹈艺术交流中,流行于欧美的西方现代舞,引起了我们舞蹈界的兴趣。多种流派和风格的现代舞蹈争相访问中国,他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世界上的现代舞蹈活动,表演他们的作品,阐述他们的艺术见解,不辞辛劳地教授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欣赏他们的艺术表演时,充满了复杂的心情——美和丑,文雅和粗野,严肃和轻佻,崇高和性感,明朗和阴暗……是那样意想不到地结合在一起……如何看待西方的现代派舞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日子里,它是一个发展着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各种流派和风格间有很大的不同,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大变化。虽然西方的现代舞蹈运动产生于资本主义世界,但我们如同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戏曲产生于封建社会就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一样;我们应善于区别精华和糟粕,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评价,并善于从中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舞蹈论丛》1981年第4期第8页)

什么是李承祥认为的“有用”、或者说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东西呢?他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考虑:“(一)在邓肯等人的革新主张中包含有进步的美学思想:她们致力于‘心灵和身体的统一’的舞蹈活动,主张从内心出发,从音乐出发培养演员,这是很对的……在我们国家,最早吸收现代舞方法训练演员和进行创作的,有吴晓邦和戴爱莲两位舞蹈家。回忆起来,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一批人,在五十年代初期都上过他们的课,至今我们仍能回忆起当时课堂的生动情景——它不同于我们今天的芭蕾和中国古典舞的基训课,在这种课上,既练‘身’也练‘心’,既注意动作,更注意情感。虽然带有很大的即兴性,但强调了从生活出发,诱发演员从音乐中去获取灵感和寻找舞蹈的动因,这种探索是十分可贵的……(二)力求使舞蹈艺术顺应时代的要求,反映当今的现实:虽然这些作品受到作者所处的社会和本人世界观的制约,但很多现代舞蹈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现在的时代要求不断产生新的艺术来反映时代的面貌……(三)丰富和扩大了舞蹈表现的领域:今天西方讲舞蹈形式分为‘戏剧性的’‘半戏剧性的’‘纯舞蹈的’三种,并刻意追求舞蹈的‘诗的意境’。有人认为邓肯首先创造了‘舞蹈诗’这种体裁……我们在探讨舞蹈艺术的表现特征时,应该找出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专业特点。从文学的体裁方面来看……诗更着重于抒情,它比小说和戏剧的形式更简缩、更凝练,在情感的抒发上更集中;结构上允许有断续性,形象也可以不是连贯的,但必须凝结在典型的情感里……舞蹈艺术的多种体裁和样式的发展是必要的。即使就舞剧而言,也并不一定每部舞剧都将戏剧因素摆在最主要的位置;世界上的很多编导,在创作‘戏剧化’的舞剧之外,还在实践更‘诗化’的和更‘音乐化’的舞剧……(四)促进了传统芭蕾舞的改革和收展:现在想来十分有趣。原本因反对芭蕾舞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舞蹈运动,恰恰促进了芭蕾舞的改革,使芭蕾舞去克服因循守旧,摆脱形式主义,努力接近时代和现实,从而产生了所谓‘现代芭蕾’的新形式……从当前舞蹈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看,存在一个新特点——古典学派和现代学派尽管都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进,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五)以‘研究室’的活动形式,在艺术上标新立异,追求独创的风格:现代舞蹈家往往是从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开始,一般采用‘研究室’或‘工作室’的形式;他们根据自己的艺术见解,在舞蹈的训练和创作上进行各种试验……他们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生活于艺术的创作气氛当中;总是挖空心思地去想出新颖的东西,以寻求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另一方面,现代舞比芭蕾舞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现代舞学起来比较容易普及,所以很多现代舞蹈家在普通学校和社会上教授学生,开展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我们要确认‘现代舞’可以在中国独立发展并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应该鼓励和支持一些同志在这个艺术领域里的探索和实践。”(《舞蹈论丛》1981年第4期第10—12页)这是李承祥发表于四十年前的看法,至今看来对于我们的当代舞蹈文化建设仍然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