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基于舞蹈自然法则的现实主义舞蹈创作——吴晓邦的舞蹈创作思想

第一单元 基于舞蹈自然法则的现实主义舞蹈创作
——吴晓邦的舞蹈创作思想

吴晓邦是“五四”以来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吴晓邦1906年(丙午年)12月18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自1929年致力于舞业以来,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29年春至1937年7月。此间,吴晓邦三次东渡日本习舞,两次在上海举行个人作品发表会(分别为1935年9月和1937年4月)。这一时期对吴晓邦舞蹈艺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事有两件:一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们创作的舞蹈《群鬼》成为吴晓邦“立志献身舞蹈事业的启明星”;二是江口隆哉、宫操子举办的“现代舞踊讲习所”使吴晓邦“艺术思想第一次得到解放”“感受到二十世纪舞蹈艺术的科学方法及其发展远景”。在经历“浪漫主义”(第一次作品发表会)和“现代主义”(第二次作品发表会)的创作方法后,吴晓邦意识到必须面对中国的现实,于是进入了他舞蹈艺术生涯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以1937年8月至1949年5月为限。此间,吴晓邦先是参加抗日救亡的义演并致力于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后是(1945年6月)奔走在解放区的土地上,播撒舞蹈艺术的种子。他兼顾舞蹈创作与教学,作品有两大类:一类是讴歌中国革命的,从1937年的《大刀舞》到1949年的《进军舞》便是如此;另一类是抨击封建观念的,主要有《宝塔牌坊》《思凡》等。这一时期的舞蹈活动,是吴晓邦“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的一条新的道路”,是其“艺术生活迈向现实主义的一个发展”。第三时期为1949年7月至1960年底。这一时期吴晓邦主要从事了四项工作:一是筹办了“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1950年),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舞蹈干部;二是担任了中央民族文工团团长(1952年),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建政”边“采风”;三是担任了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1954年),开始研究中国舞蹈的历史并搜集活的历史舞蹈(如苏州的道教乐舞、曲阜的祭孔乐舞、赣东和桂北的傩舞等);四是筹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按艺术家个人风格进行创作实验,这期间的创作主要是对古曲加以舞蹈表现的“古曲新释”之舞。可以认为,这一时期吴晓邦不仅对中国的现实而且对中国的历史都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第四时期为1961年10月至1979年。随着“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的被迫解散,吴晓邦被打入冷宫。十八年光阴荏苒,生肖属马的吴晓邦由“行空天马”渐成“伏枥老骥”了。第五时期为1979年11月至1991年12月。这一时期为吴晓邦在舞坛复出并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的时期(此后担任名誉主席)。此时,吴晓邦致力于各地讲学和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共结为六本文集:即《我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9月版);《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1月版);《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版);《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吴晓邦谈艺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9月版);《舞论续集》(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年版)。这六部文集正是本单元评介吴晓邦舞蹈创作思想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