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审美特征的关键在于“舞蹈是‘综合’的中心”

八、舞剧审美特征的关键在于“舞蹈是‘综合’的中心”

2000年当我们跨入新世纪之际,早已赋闲在家的李承祥对自己的舞剧创作实践、教学、理论研究进行了综合考量,撰写了《舞剧的审美特征》一文,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这篇“审美特征”的文章是用六个关键词来组织的。首先是“人物形象”。文章指出:“舞剧艺术的核心是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舞剧编导要以人物性格特征的情感流动为依据,设计出符合人物行动的舞蹈语汇;而舞剧演员则需要把舞蹈技巧(外部技巧)和表演技巧(内部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有个性特色的人物形象……舞剧应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手段,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多方面的特征。人们通常将表现人物内心矛盾、人物之间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的舞段称为‘情节舞’。这类舞蹈应具有戏剧内涵,不是只表现单一的人物情感;缺乏形象性的舞蹈容易导向纯技术和无意义的动作组合。”(《舞蹈》2000年第6期第17页)第二是“戏剧构思”。文章指出:“人们习惯将舞剧归类为戏剧艺术,因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作品中所具有的‘戏剧性’。戏剧性是指在艺术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冲突所形成的尖锐、激烈的特性,它总是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联系在一起……戏剧情节是舞剧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由一条条线索铺设而成,线索是情节发展过程的头绪、脉络,即所谓的情节线。戏剧情节的主要作用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同时,戏剧情节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能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和愉悦作用。在舞剧中忽视情节,会使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而过分追求情节,又会影响舞蹈本体的充分发挥……舞剧的戏剧性不能超出舞蹈艺术的承受能力。”(引文出处同上)第三是“交响思维”。文章指出:“‘交响化’一词是从音乐中借用来的,一般是指在舞剧的结构和编舞技法上借鉴音乐的曲式结构和作曲技法,比如音乐的主导动机和主导动机的发展,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主题和变奏……都在舞蹈编排上获得相应的体现……舞蹈的‘多层次交响化思维’扩大了舞蹈艺术的领域,赋予舞蹈以新的意境和新的特色;使舞蹈本体的功能得到更加完美的展示,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更加水乳交融。”(引文出处同上)

关于“舞剧审美特征”的另外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诗化追求”“本体意识”和“综合体现”。“诗化追求”作为第四,在于指出“舞剧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成功的舞剧既是来自生活,又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概括、提炼、浓缩化的……‘浓缩化’的实质就是‘诗化’的境界。中国的舞剧编导继承了我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蕴和美学观点,他们在舞剧中反映的生活已不是生活中的原型,所展示的民族舞蹈已不是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它们是经过提炼和艺术化的。在艺术表现上讲究语言凝练、想象丰富、感情浓烈、意蕴深邃,使幻想多于现实,诗意的概括多于生活的展示,情感的抒发多于情节的描写,具有很浓的诗味。‘浓缩化’还要体现在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人物情感的诗化和升华上。高品位的舞剧应该像一部诗篇,不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应散发出浓厚的抒情色彩;通过心理描写使舞剧中的戏剧性和抒情性得到和谐统一,追求诗、舞、乐、画的完美配合。“(《舞蹈》2000年第6期第18页)第五是“本体意识”。文章写到:“舞剧的本体意识首先表现在体裁的选择上,因为舞剧艺术有特长也有局限,远不能表现生活中的一切。舞剧的本体意识还要求编导展开舞蹈的形象思维,调动舞蹈的表现手段,充分运用演员的肢体语言塑造人物、推进剧情,使人物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舞剧虽然综合了戏剧构思、音乐、舞蹈、造型艺术,但各种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要服从舞蹈艺术——舞蹈是‘综合’的中心。只有当舞剧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舞蹈体现时,这部舞剧才可能取得有充分价值的艺术成果。人们首先要求在舞剧中看到精美的舞段,看到动人心弦的舞蹈形象。通过独舞、双人舞、群舞的‘舞蹈本体’描述一切,是当代舞剧的最高审美追求。”(引文出处同上)关于第六个关键词“综合体现”,笔者以为无需展开了——李承祥在“本体意识”中已经涉及并且强调了“各种因素并非独立存在”和“舞蹈是‘综合’的中心”。并且,“舞蹈剧场”理念在舞剧创作中的出现,以及“跨界表演”对舞剧创作的渗透,已使得这个“综合体现”不必再纠结于是哪些因素在“综合”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管有多少因素参与“体现”,舞蹈作为“综合”的中心应当是坚定不移的。

(原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