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舞方法”十条要求堪称“至理名言”
在《舞蹈编导基础教程》中,《舞蹈编导的创作方法》要属于最本体、最技法的一章——“最技法”的意思是指它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章的第一节曾以《编舞方法》发表于《舞蹈》杂志,可以说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编舞领域的一代青年编导。李承祥对于《编舞方法》的传授,主要特点是思路清晰、步骤简明、操作便捷——他将这个“编舞方法”用十句话提纲挈领:(一)遵循编舞的指导原则。他写道:“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原则,应该坚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舞蹈动作本身决不是我们的目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去表现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生活事件和人物形象……我们认为,没有人物的内在情感作基础或出发点,任何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是虚假的;反过来讲,任何人物的内在情感也必须找到充分的外在表现形式。舞蹈编导的任务就是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舞蹈》1983年第4期第56页)(二)情感的逻辑决定动作的逻辑。李承祥指出:“编导的思维要有逻辑性,人物情感和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决定着编导的构思……舞蹈动作的设计要服从于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的逻辑,不应机械地理解为每一个动作都要表达一种意思——舞蹈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应该这样要求……人物在舞台上有一条情感起伏的发展线,舞蹈编导要根据这条线,编出舞蹈发展线。”(引文出处同上)(三)“基调动作”要少而精、具备典型性。李承祥说:“‘基调动作’亦称‘主题动作’,是指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或舞蹈的特性的具有典型性的舞蹈手段。它在舞蹈作品中多次重复出现并加以发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性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特点与品质的生动的结合,它规定着这个人和人们、和社会的关系,规定着他的个性特征。舞蹈编导要努力设计出能鲜明地表现该人物的舞蹈造型手段……抓住了人物或舞蹈的性格特征,就是抓住了形象的本质,编导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性格体现在自己所设计的舞蹈中。”(引文出处同上)(四)掌握舞蹈组合的结构规律。李承祥认为:“舞蹈组合的结构规律是由单一的动作组成舞蹈的语句,再由舞蹈的语句组成完整的舞段,直至编出整个舞蹈节目,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一般地讲,任何传统的舞蹈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规律……舞蹈编导只有通过认真地学习并掌握之后,才可能进入编舞。”(引文出处同上)(五)音乐是编舞的基础。李承祥指出:“舞蹈编导只能根据音乐编舞,先编好舞蹈再请作曲者配乐的做法不符合舞蹈艺术的根本规律……舞蹈编导在编舞之前要反复地听音乐,背熟音乐,了解作曲者的创作意图和将来的配器设想,然后按照音乐一段一段地编舞……编好后要反复检查是否合乎音乐的要求,使音乐真正成为舞蹈的灵魂。”(引文出处同上)
关于“编舞方法”的另外五句话,李承祥的表述是:“(六)素材的学习和发展。在我们的舞蹈创作中,习惯于将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的民间舞蹈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以求得作品具有较浓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所以,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运用和发展民间舞蹈素材。我的看法是:在发展之前必须很好地学习、认真地研究。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劳动生活……的不同,在舞蹈的动律、节奏、步伐、舞姿、联结规律以及表达感情的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我们掌握了民间舞这些方面的规律以后再进行发展和创新,才可能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优秀作品。(七)潜台词和舞蹈台词。在舞剧和情节性的舞蹈中,根据戏剧内容的要求,不论是独白(独舞)还是对白(双人舞),人物的内心活动应该是非常充实的、具体的,是对其周围发生着的事件的态度和反映。这种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习惯称之为‘潜台词’。在舞蹈艺术里,这种‘潜台词’只能通过‘舞蹈的台词’——舞蹈与哑剧来表现……编导在编这类舞蹈时,首先要明确人物冲突中的一系列潜台词,然后根据潜台词来设计舞蹈动作,使观众能从舞台上表现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八)先从构思成熟的段落编起。当作品的结构已经最后确定,人物在各场中发展的脉络已经清晰,每个舞段的内容实质已经能把握住,就可以从自己构思比较成熟的段落编起……我在创作中习惯于从人物的高潮或戏剧性强的段落开始编舞……我愿意将进入编舞时的全部精力首先用在这些困难的舞段上;觉得如果攻下了这个难题,其他舞段就更有信心了……(九)尽可能地发挥演员特长。诺维尔曾经形象地把编导比喻为画家,把舞台比喻为画布,而把演员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比喻为画笔和颜色。编导在编舞的过程中,总会考虑到这段舞的直接体现者是哪位演员,如何发挥他的特长……舞蹈编导在运用这些‘画笔’给舞台‘着色’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演员完成的可能性,不要使他力不胜任……但另一方面,也要督促演员排练,进一步去提高他的表演能力和舞蹈技巧……(十)既要亲临其境也要冷静客观。……有这种情况:当我们经过充分的酝酿,把握住了形象,寻找到了理想的表现形式,编出的舞蹈第一稿就比较完善了。但更多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即使是很有经验的编导,由于各种因素,第一稿并不理想;那就需要我们冷静而客观地去研究,找出原因,多设想几个方案,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最理想的表现形式。”(《舞蹈》1983年第4期第57—58页)上述“编舞方法”之十条要求,是李承祥几十年创作实践和学理钻研的心血结晶,弥足珍贵;故不避检索之“重合”,供学者求知之“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