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舞蹈的动作形式与动作研究

二、中西舞蹈的动作形式与动作研究

要进行中西舞蹈的比较,不能不回到动作形式本身;然而舞蹈的动作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其历史演进的轨迹。并且,“动作形式”与“舞蹈形式”这两个概念也应先行梳理。高、李认为:“狭义的舞蹈形式是纯就舞蹈动作的结构形式而言,广义的形式则包含了舞蹈整体演出及所有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的结构形式亦含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为舞蹈动作在空间中的结构形式,即一瞬间舞蹈在空间保持的姿势结构,亦即美术视角的平面形式与立体结构;一为舞蹈在时间上的连续结构,即一首舞蹈所构成的形式,亦即音乐视角的节奏形式。”(第104页)

据上所述,狭义的舞蹈形式即动作的结构形式。高、李认为动作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开始﹑高潮和结尾”,而一般形式是“起舞、发展、表现、缓和与结尾”。根据舞蹈表现的不同需要,动作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五种:(一)复杂冲突式(由起舞、发展、表现、缓和,再表现、再缓和构成);(二)简易冲突式(由起舞、发展、表现、结尾构成);(三)基本式(由起舞、表现、结尾构成);(四)对联式(由表现、结尾构成);(五)格言式(只有表现)。广义的舞蹈形式由于分类的参照不同而显得多彩多姿:以舞者人数为参照,有独舞、双人舞、二人舞、三人舞或多人舞、小组舞、群舞、团体舞形式;以舞蹈的内容为参照,有戏剧形式、叙情形式、抽象形式和动作形式;以舞蹈动作的性质为参照,可有两种情形,即动作的基本形式与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前者即我们所说的舞蹈种类的形式(如古典芭蕾、中国古典舞、印度古典舞、西班牙舞、墨西哥舞等);后者指动作的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技术的形式、表情的形式和象征的形式(第105—110页)。我们说过,舞蹈的动作形式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高、李分别考察了芭蕾和中国传统舞蹈的形式演进,指出芭蕾是早期宴会间的演出形式——皇后喜舞剧的演出形式——吕利的歌舞剧混合舞台形式——卡玛戈的立体形式——塔里奥妮的浪漫形式——《天鹅湖》的标准形式——福金的现代芭蕾形式——玛莎·格雷姆的现代形式;而中国传统舞蹈是宗庙祭祀的典仪形式——娱乐舞蹈的宫廷与民间形式——杂舞的形式——宴舞的形式。由中西舞蹈的历史演进轨迹我们亦可以看出,芭蕾的形式是层层递进、界线分明的;而中国传统舞蹈的形式却似乎总在“祭祀——娱乐”“杂舞——宴舞”的两极对应中循环。

与“动作形式”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动作研究”。高、李将“动作研究”分为动作形式的研究、动作类别的研究和动作技术的研究,微观地比较了中西舞蹈的差异。高、李在论及“中西动作形式的比较”时说:“比较中华舞蹈、芭蕾舞、现代舞动作形式的异同:(一)基本姿态——身体保持正直为共同之点,芭蕾挺胸塌肩,上臂前拗,小臂后拗为其特别形式;中华舞蹈下肢保持自然,与芭蕾外拗不同……(二)动作形式(姿势构图)——芭蕾动作大,以四肢伸直构图;中华武舞以四肢构图与芭蕾有同有异,文舞形式为独特表现,含胸内收向中心围绕。现代舞除特别要求外,大部类似芭蕾﹐亦以四肢伸直构图、示意动作的形式与屈体拗转为其独特表现。(三)肢体运用——芭蕾四肢多伸直保持标准形式运用,亦有运动的固定路线与位置。中华舞蹈四肢运用由直而曲或由曲而直,有一定的标准但以意为要求,不以形为标准……(四)重心变化——芭蕾身体的重心保持最高位置,固定不变,稳定面小,重心有天平的感觉,但始终在最高点保持平衡。中华舞蹈身体的重心上下移动:武舞高姿势重心亦固定不动,但稳定面大,有平稳的感觉。文舞则多将重心降低,虽摇摆但感觉平稳。现代舞重心多变动,很多动作以重心领导动作,这成为现代舞动作的特别感觉。(五)用力要领——芭蕾以上体为基础,以腰部重心位置为定点,以肩关节与髋关节为运动圆心,利用肌肉产生力量操纵四肢动作,其力量感觉多发自腹部与腰部。中华舞蹈力的运用则多来自腿部,利用脚部与地面的抗力,向上升起再带动上肢动作,武舞用力则近似芭蕾……现代舞力量来自背部的太阳神经丛,以重心移动发力,领导四肢动作。(六)动作的感觉——动作的感觉来自基本姿态与动作形式的表现,来自肢体运用、重心变化与用力要领……芭蕾、中华舞蹈与现代舞动作感觉的差异在于前几个因素的综合。”(第212—213页)

“动作研究”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动作技术的研究”。高、李指出:“芭蕾的技术动作分为跳跃动作、旋转动作、弹动动作、平衡动作四大类;中华舞蹈的技术动作分为腿的动作、滚的动作、翻的动作、持具的动作四大类。但动作的性质不同,表现亦不同:芭蕾的技术性动作为纯表现动作,没有特别意义,动作亦没有目的。中华舞蹈的技术动作均有其特殊的意义,而且动作均有目的。”(第254页)接着又指出:“芭蕾的动作性质,有连续性、阶梯性、转换性、独立性、制式性、单一性、技术性……中华舞蹈的动作性质,则有个别性、独立性,分别性、多元性、连续性、技术性……现代舞的动作性质,具有意识性、延伸性,型式性、自由性……”(第261—264页)在此基础上,高、李二人进行了动作技术的发展比较、表现比较和分类比较,我们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