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舞蹈的文化背景与艺术发展

一、中西舞蹈的文化背景与艺术发展

关于中西舞蹈的比较研究,高、李二人十分重视比较的方法,指出:“在整体上,我们从一般的基本原则开始,再个别地分析,最后归纳比较。在层次上,我们从思想转入文化,由文化转入原理,由原理伸展到动作,由动作伸展到舞蹈表现,最后做舞剧的整体比较。在方法上,我们采取一般研究而至个例的专业研究,再由动作的研究而至整体的研究,最后比较其个别差异与整体的异同。”(第5页)根据这一研究思路,二人首先论及中西舞蹈的文化背景。

谈及中西舞蹈的文化背景,无非是舞蹈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和中西文化与舞蹈有关的基本思想。高、李认为:“舞蹈与文化的关系,可分为以下诸段:舞蹈为文化全部的阶段——舞蹈统领其他文化的阶段——舞蹈与其他文化并行的阶段——舞蹈被轻视的阶段——舞蹈消失的阶段——舞蹈复兴的阶段。”(第9页)然而,“文化”就其大略可分为母性中心的农业社会和父性中心的商业社会,前者以“爱”来维系,讲究情感﹑德性和礼仪;后者以“力”来维系,强调强健、秩序和权力——这分别就是中西舞蹈的总体文化背景。这一总体文化背景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与舞蹈有关的基本思想的差异——高、李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涉及对形体的概念、对宇宙循环的观念、个体与整体不分的观念与个体独立的观念、道德与美的思想四个方面。

高、李指出:“对形体的概念:中人认为宇宙只是一种动态,一切宇宙中的事物只是一种过程,除此过程以外别无固定之体以为支持……中国传统舞蹈表现在动作与形式上,具有一种表现动态的性质……这一思想使中国传统舞蹈注重‘意’的表现而不注重‘形’的表现;动作均是‘以意领形’‘动以示意’……西人认为一切现象只是物之附性而非真正的实在,在现象之外必有一固定的实体来支持宇宙……西方舞蹈必有固定表现的姿势,且这种姿势即是舞蹈表现的目的……芭蕾的动作表情或剧情故事,均附着在固定的动作与姿态之上;同一姿势用同一动作,可以附着不同的意义。”(第12—13页)又指出:“对宇宙循环的观念:中人认为宇宙非直线进行而是轮流周转,认为一切事象之演变均为一往一复,循环不已……中国人对周而复始的‘圆’具有好感,太极以圆来表示,凡是用圆表示的都是好的事物。此一思想对传统的舞蹈亦有影响,传统的动作一起一止,但动作的止亦是动作的开端。舞蹈的动作多取圆的形式:双手臂做圆形运动,身体做圆形旋转,路线做圆形移动,舞蹈的一举一动多与圆形有关,亦即周而复始的表现……西人认为宇宙纯是一直线向前进行;但宇宙为有限,有整齐的秩序,由低至高之层叠……此种观念亦影响西方的芭蕾舞。芭蕾的动作即是由一基点一直向前发展,有秩序地变化出很多动作。动作技术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层层地向上叠升,亦即同一动作有不同层次的技术发展……中国舞蹈的技术不分层次,而是起伏的波动;也就是动作技术有的高有的低,成波动起伏状各自独立且又相互关联。”(第14—15页)

就个体与整体不分的观念与个体独立的观念而言,高、李二人认为中人为前者而西人为后者,指出:“中人在观念上个体与整体不分,一变为多,多亦可合为一……中华舞蹈的基本动作为一种基本原理,而产生两种文、武不同的动作;文、武动作又分为四种男女不同而相近的动作,其性质与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相同……西人在观念上个体独立,‘一元论’者恒泥此‘一’为超绝性之‘一’;‘多元论’者又恒泥‘多’而失‘一’……芭蕾只有一种基本动作,不论任何角色表现的动作完全相同,由一个基点而发展为一组有系列的动作。”(第15—16页)最后是关于道德与美的思想,认为:“中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的修养到外在的行为,由内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西人则是由外在的要求,渐次达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的道德观念多来自外的规定而非自身的形成……中人对美的欣赏偏重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品德的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第16页)

就最直接的意义而言,中西舞蹈的艺术发展不能不受制于其各自人体观念的差异。“综观舞蹈发展,中西有其相同之处,亦有其相异之点……荷马史诗中的城邦战争,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戴欧尼斯的节庆舞蹈,希腊的身体教育,都在说明舞蹈是在训练个人的健美身体、亦在表现个人健美与技术,以个人为发展中心,以人体健美为发展的目的,其发展为外在的形体。中国有史记载当以殷商为始,至西周集其大成,中国舞蹈多用于祭祀、礼仪,亦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武舞亦军事训练的手段;但其发展则以群体为主,以教化为目的,陶冶品格节制行止,其发展为内在的道德行为……”(第99页)